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公共行政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组织环境

每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只是一个更大系统的次级系统,更大的系统构成次级系统的外部环境。对国家行政组织而言,外部环境通常是指社会环境大系统。从广义上说,社会环境就是组织以外的一切社会事物。

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可分辨又可渗透的界限。这种界线将组织与环境区分开来,又使二者交互影响,相互依存。组织与环境之间通过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动过程,来影响对方的活动和行为,争取使对方服从自身的需要,这种交互作用和互动过程总是双向的。

组织不但受到外部更大社会系统的影响,而且受到内部更小结构系统的制约。组织内部诸因素的总和,构成组织的内部环境。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共同作用于组织的总行为,并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倾向。

一、一般社会环境

一般社会环境,是指对包括国家行政组织在内的一切社会组织均发生影响或制约作用的宏观的社会因素之和,它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组织的总体目标、功能状态和管理方式,其内涵和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美〕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前揭书,第155页。

(一)文化:历史背景、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传统习惯、价值观念、社会风尚、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权力关系、人伦关系、领导形态、理性倾向、公共机构的性质和作用等。

(二)技术: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程度以及科技界推广、应用和开发新知识、新技术的才智和能力等。

(三)教育:国民的普遍文化水准、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与分化程度、国民义务教育的范围和年限、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等。

(四)政治:社会中的一般政治气氛和倾向、政治权力的集中程度、分权和国民参政的程度、政治性组织的普遍程度和职能倾向、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的性质及运用、社会民主意识的强烈程度等。

(五)法制:宪法的地位和功能、法律制度的特性、完善程度及其有效性、国家权力的格局及其规定性、政府的委托立法权、行政司法权及其运用、法制精神的社会性、法律的制定程序、特别法的制定等。

(六)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蕴藏量、种类、分布、可用性、开发状况和前景,包括国土面积大小、肥瘠、气候、水源、矿藏、物产、山脉、海岸、森林等。

(七)人口: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年龄、分布、生育率、死亡率、就业率、平均寿命、人力资源的再生能力、人口集中程度、都市兴起的程度等。

(八)社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社会结构和阶级或阶层状况、贫富距离及对抗或融洽程度、各阶级或阶层力量对比以及社会物质资料的分配形式、社会组织的性质及普遍程度、社会角色的界线等。

(九)经济:经济制度和国家基本经济结构、不同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政策、银行体制、财政和金融政策、税收政策、资源开发的热情和状况、投资水平、结构及消费特征等。

(十)国防:武装力量和军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预算的比重、军事人员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军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有效性、武装力量在保卫国家安全和国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安定方面所起的作用等。

二、特定社会环境

特定是具体的同义语,所谓特定社会环境,是指那些与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和输出过程相关联的更为具体的力量,或更为直接的因素。

一般社会环境的诸因素在与特定组织进行交换的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特定组织也不会在特定时间内对所有的因素做出同等的反应,而只会对那些与本组织的功能有着直接关系的因素做出强烈的反应。这些与特定组织直接相关的社会因素之和就是组织的特定社会环境。换言之,一般社会环境与特定社会环境对一个组织而言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无实质上的不同。

特定社会环境对组织的目标和价值系统、结构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都产生直接和具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组织对外部信息的感知和处理、并转化为影响组织内部特征的决策过程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的组织领导首先取决于正确地辨别和认识特定社会环境的能力,决策的过程就是正确判断特定社会环境并做出决断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组织的宏观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反映一般社会环境的要求和制约,组织的管理制度、行为方式和策略思想则反映特定社会环境的要求和制约。后者的动态变化性较之前者更为明显和突出。但是,在考虑国家行政组织特定社会环境时,不应当过分强调其动态性,而应当在强调发展变化的同时,重视相对稳定。在许多情况下,国家行政组织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建立组织的界线并改造特定社会环境,以为自身创造一个相对平稳的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的环境,常常是国家行政组织有效施为和进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团体社会环境

社会组织或团体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组织社会化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数不胜数的各种社会性组织或团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团体社会。这些组织彼此矛盾、冲突或协调、一致,国家行政组织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团体和社会环境之中。

组织的广泛性使其成为政府解决当代公共行政管理问题的关键之一,政府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与各种社会组织或团体的关系,才能有效地达成自身的目标。在这方面,政府与社会性组织或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大致有三类:

(一)国家行政组织从团体社会环境输入信息,即通过接触、商洽、接待、座谈、询问、调查、谈判等方式了解社会团体的要求和愿望,在充分输入的基础上,经过内部转换,变为指示、规章、条例、意见、规划、计划等输出给社会,并以此获得社会团体的理解、赞同和支持。

(二)社会团体从国家行政组织输入信息,了解和把握国家行政组织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定,经过内部转换,以态度、需求、意见等方式求得国家行政组织的理解、协助和支持。由于国家行政组织掌握和行使国家行政权,所以,社会团体的许多意图和利益常常只有得到国家行政组织的认同才能实现。因此,各个公民团体无不将与国家行政组织保持某种友好关系或一定接触渠道作为追求既得利益的目标,在必要时,也可能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国家行政组织施加压力,比如,游行、示威等。

团体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使国家行政组织经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团体影响和压力之下。这就要求国家行政组织从“利益整合”的原则出发,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意见和利益。

(三)国家行政组织以公平仲裁者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来化解、调停、斡旋、了结各社会组织或公民团体之间的矛盾,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基本的社会秩序,并以此实现各社会团体的有益互动。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解决遵从宪法的各社会团体之间矛盾的基本方法,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比如,说服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行政裁决等。

正确处理与社会团体的关系是国家行政组织适应团体社会环境、治国安邦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处理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现代国家行政组织社会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的和经常的任务。

四、组织气候

组织气候是生态行政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组织成员的个性、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与一致的一种变化过程,也可以说是组织内部环境的一种较具持久性的特质或行为气象,它由成员的工作感情、态度、思想、精神等所组成并通过上述因素表现出来。

组织气候是一种中介变量,它间接反映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在特征和内部环境诸因素相互关系的模式。因此,通过测度、认识和改造组织气候,就可以改进组织行为方式,增进组织的和谐与稳定。

有的学者认为,组织气候主要包括八个变数张润书:《行政学》,台北: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226页。

1.结构:个人所感受到的组织的法规和纪律的程度:组织气候的性质,如放任或拘谨。

2.责任:个人在组织中自主处理事物的程度。

3.风险:个人在组织工作中所面临的冒险性、挑战性及其程度。

4.奖励:组织在奖励方面的公平程度与个人对所享受待遇伪满意程度。

5.人情:个人与组织的融洽程度、个人所感受到的他人所给予的关注、友情以及社交机会和非正式组织的态度。

6.支持:个人所感受到的上司、同事和下级所给予的理解和协助。

7.冲突:个人所感受到的他人听取不同意见的程度。

8.标准:个人对组织目标以及组织所要求的绩效标准的重视程度。

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组织气候可以分成领导过程、激励力量过程、意见沟通过程、互动影响过程、决策过程、目标设立和命令过程、控制和考核过程七个变数。依照这七个变数,又可分为若干个具体的指标和等级,进而为判断组织的内部环境提供分析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