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公共管理学系列教材公共行政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领导者的人生价值观

在制度条件下,领导者是指依照正式规定受领一定的领导职位,并依据正式规定行使领导职权,同时承担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人。在任何制度的条件下,由于在基本上无法对领导者的职权做出数量化的明晰的规定,加上实际的过程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因此,领导者的职权事实上存在相当大的伸缩度,而且,领导职位愈高,伸缩度就愈大。与此同时,即使正式规定是明晰的,客观环境是稳定的,领导者个人的意愿、精神状态乃至身体条件也是存在差异的,也是变化的。与此相联系,领导者的理念、品格、性格特征、思想能力和行为能力、领导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领导行为的社会后果。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七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没有责任感的享乐、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不道德的生意、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人性的崇拜。显然,这些都与关于人生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领导者来说,关于人生价值的看法,是影响领导者的行为选择的基本因素。换言之,领导者的基本理念决定领导者的行为选择。

在这里,理念主要指领导者基于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观点或看法而形成的、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选择的应然的价值标准,其中有两个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支点,即态度和思维方式。态度是“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前揭书,第1221页。。进一步说,态度是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具有行为指向性的特点。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同上书,第1320页。。思维方式是这些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方式。

领导者的人生价值观内涵丰富:英雄观、生死观、名利观、修养观、荣辱观、幸福观、苦乐观、理想观、道德观、美丑观、善恶观、亲情观等等。本文主要讨论前五个方面。

一、英雄观

英雄观是一种关于人生价值的看法。在这方面,成功的领导者与失败的领导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之一就在于,前者习惯于用乐观的精神、积极的思考和辉煌的经验,引领和支配自己的领导生涯乃至整个人生;后者正相反,他们的领导生涯乃至整个人生,总是有过多的疑虑,总是过多地受到过去的种种挫折、失败的影响和控制。在此意义上,优秀领导者的英雄观可以理解为就是领导者追求卓越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动机强旺的进取状态,表现为有着比较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念以及比较高的成就期望值,并愿意因此面对风险、接受挑战、付出代价、承担责任。

从历史总结来看,大凡出类拔萃、优秀的领导者,都坚持某种信念,都有某种英雄情结,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乃至生命。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最好的写照。信念和英雄情结是他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不惧风险、永远进取的精神支柱。“强大的共和国和杰出的人,无论面对何种命运,都能保持同样的勇气、同样的尊严。”〔意〕马基亚维里:《论李维》(冯克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页。在实际生活中,英雄观表现为对一定的功名、功利、功德的追求。

英雄观适用一切承担领导职务的人,下至镇长、乡长,上至部长、总统,以至政治家、领袖,都存在一个做英雄还是凡夫的选择问题。因为,领袖是由领导发展而来的,大领导是由小领导发展而来的,高层领导是由基层领导发展而来的。

自古以来,关于“英雄”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魏)刘邵:《人物志·英雄》。在广泛的意义上,凡有常人没有的意愿,肯付出常人不肯付出的代价,成就常人无法成就的功业者,均可以称为英雄。在习惯上,至少有四类人被人们称为英雄:

其一,开历史之先河,创前无古人之伟业,并深刻影响后世者,谓之做英雄。例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由此开创了华夏文化道统之先河。再如,开创了“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Alexandre le Grand,356—323 BC.)。亚历山大担任马其顿国王13年,以其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热情和雄才大略,通过武力征服,先是确立了这个希腊北部的贫瘠落后、默默无闻的城邦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继而逐步建立了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的军事帝国,创下了彪炳千秋的辉煌业绩。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军事征服,亚历山大把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带到了中亚、北非辽阔的原野上,又把两河流域的文明遗产载向了欧洲,从而促成了东西方文明广泛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与此相联系,在他死后,虽然他的军事帝国很快分崩离析,但他的文化帝国却绵延了数百年,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二,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者,且“死而不亡”,即精神(遗产)永存者,谓之做英雄。例如,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等人以大智大慧引领红军走出困境,避免了重蹈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历史悲剧,进而,经过14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再如,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不仅作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大陆军的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独特和巨大的贡献,而且在1796年第二届总统任期届满之际,断然拒绝美国朝野绝大多数人士要求他再次竞选连任总统的诉愿,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制的政治传统,同时在任职期间身体力行,为美国后来的政治家树立了一个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典范。正因为如此,他被美国民众尊称为“国父”。1799年,在华盛顿与世长辞之年,美国国会为了表示对华盛顿总统的敬意,决定以他的名字为美国首都命名。

其三,“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乃人间之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出豪言壮语,并身体力行,且自有一番气象者都属于这一类。那些脍炙人口的豪言壮语包括:面对秦始皇仪仗万千、威风凛凛的南巡车队,刘邦的“大丈夫生当如此”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西汉名将陈汤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冉闵的“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王安石的“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完颜亮的“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

其四,“夫英雄者,论世惊骇,言事有理,有纵观古今之能,通晓天地之智”,“夫英雄者,横则可理天下,纵则可惊世俗夫英雄者”。这类人秉承“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灵鸟赋》。的人生态度,“笔诤时政,心在苍生”, “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虽未必身居官位,但思想力强大,以其“思想”引领众生乃至整个人类。其影响之深邃、恒久,足以绵延数千年,成为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西方历史上的亚里士多德、尼可罗·马基亚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亚当·斯密等等,中国历史上的孔子、孟子、老子、司马迁、司马光等等,都是至今仍然在影响我们的旷古大师。

二、生死观

生死观是关于生与死的根本看法,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命题,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是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生命都是无价的,生命不仅短暂,而且只有一次。所以,有人说,死亡是人类的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司马迁:《报任安书》。。在此意义上,“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与天性。与此相联系,正是出于对“死”的极度恐惧,人类才会强烈地追求“生”,以至“永生”。

然而,在物质世界里,由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永生”是不存在、不可能存在的。恩格斯说:“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就意味着死”〔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71页。。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精神世界里,存在“永生”吗?存在的形式又是什么?对此,文天祥的回答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通常的回答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联系,在人的物质形式灰飞湮灭之后,人的精神,即通过“事迹”所创立的某些独特的理念、知识、技术等等,是可以通过人类或民族的文化传承而彪炳千秋、名垂青史,永远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的。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甚至归纳出了“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精神存续标准,并成为许多英俊豪杰、仁人志士的无怨无悔的共约,催生、演义出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进而,引申出了对现世人生的非物质生命的价值标准。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告子上》。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差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原·离骚》。朱熹说:“义在于生,则舍死而取生;义在于死,则舍生而取死。”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卢梭说:“死亡对恶人来说是生命的结束,然而对真正的人来说却是生命的开始。”〔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3页。歌德说:“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程代熙、张惠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毛泽东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所以说,勘破了生死关的人是视死如归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人。勘破了生死关的领导者,是无所畏惧的领导者,是组织的栋梁。但是,问题的另外一面是,生命诚可贵,匹夫之勇非真勇,不得有无谓的意气之争。生死抉择的唯一标准是要看是否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司马迁说:“没世无闻,古人惟耻”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又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史记·伍子胥列传》。,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名利观

一般认为,名利观是关于个人的名位和利益的看法。在这方面,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崇高境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天下苍生为念”;持平的要求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论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保守的古训是“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孔子·论语》。,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出世的看法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对于领导者来说,“名利”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权力、名望、金钱、美色、成就感。其中,权力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惟有权力才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颠倒众生、改天换日之现实功效和巨大潜能,进而衍生获得(如认为必要)如日中天的名望、无穷无尽的金钱、倾绝天下的美色和指点江山的快意。所以,获取尽可能多、尽可能高、尽可能重、尽可能长远的权力(位),历来是为政者不绝的人生追求。然而,权力以及名望、金钱、美色、成就感从来就是“双刃剑”,理解失察,运用失当,必祸其身。这方面的例证举不胜举。

一般说来,名利观之于领导者正确与否的原则界限主要有以下两个互为条件方面:

其一,出发点和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有益性。正派的领导者的名利观,必须以天下苍生为念,是建立在“大济于苍生”的价值基点之上的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也就是说,领导者个人的名利,是在为他人、为集体、为组织、为公众、为社会、为全人类谋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其名利非自己所谋夺,而是公论、公予。这种领导者,被认为是一个高尚的人,即使犯错误,也属于好人犯错误;反之,则是一个卑微的人,即使做过一些好事,也不能得到赞赏。秦侩因以“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的方式谋取功名,至今还跪在西子湖畔。

其二,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目的正当并不能代替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的正当。正派的领导者必须遵循目的的正当性、有益性与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统一。通过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乃“小人”所为,通过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权谋手段达到正当的目的,亦非“君子”所取。尽管,在现实的过程中关于合法、合理总有不同的诠释,总有诸多介于合法与非法、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灰色区域,但在,在任何条件下,“不择手段”都是不可接受的。譬如,“杀人恶魔”曾经残害当事人,法律可以判决终生监禁,也可以判处死刑,却不可以同样残忍地加害于他。所谓“不择手段”,指突破制度规范制约和伦理道德束缚的自选择行为。“不择手段”之所以不可接受,是因为那样一来,无异于官与匪同道,其最终的结果,是人与兽不分。正因为如此,尼克松总统才会因“水门事件”而下台,全球舆论才会同声谴责美军的“虐囚”丑闻。

四、修养观

修养表示一个人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亦表示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前揭书,第1533页。在这方面,有古今中外有太多的训诫和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在第一个层面上,领导者必须有修养。修养的背后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艰苦的学习过程,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领导经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领导者的最大的忌讳之一。《孟子·尽心下》。在第二个层面上,领导者应当是充盈、内敛、谦冲、和顺、平实的,修养的背后是大智大慧,静水流深。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讲求“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例如,周恩来总理的品格修养和人格感召力是有口皆碑的。有人把他的品格特质和人格魅力概括为四种力量,即净化灵魂的力量,振奋精神的力量,道德启迪的力量和榜样示范的力量。再如,美国现代大企业管理制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本着“打人不打脸”的原则,从不当着旁人的面呵斥下级。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

五、荣辱观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恩格斯:《致奥托·瓦克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1页。。“荣”是荣誉,“辱”是耻辱。荣辱观就是关于荣誉和耻辱的基本看法。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荣辱观是与人格一样重要的人生价值观,主张无论做人还是为官,都应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把礼义廉耻上升到“国运”的高度加以理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关于什么是“荣”、什么是“辱”,先哲有诸多的观点:

知荣辱者先义后利:“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荀子·荣辱第四》。

知荣辱者先国后己:“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又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知荣辱者仁、信为本:“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不知荣辱者“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礼记·祭义》。

不知荣辱者“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进入21世纪后,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胡锦涛提出了引导国民、匡正政府官员的荣辱观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新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分别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 《人民日报》2006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