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英法争夺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德勒支和约》
在“大同盟”战争期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健康状况日渐恶化,并将不久于人世。由于查理二世没有子嗣,所以,应由谁来继承王位,便成为西班牙王室的头等大事。同时,它还引起一些国家的特别关注,并由此导致一场国际大冲突。这也是路易十四有意挑起的第四次对外战争,即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奥地利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西班牙王位。路易十四认为:他的母亲安娜是查理二世的姑母,他自己又娶了查理二世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泰蕾莎为妻。而且,当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许诺的50万克朗的妆奁一直没有兑现。所以,他提出应由自己继承西班牙王位。利奥波德一世则认为:他的母亲玛丽亚也是查理二世的姑母,他的妻子玛格丽特是查理二世的亲妹妹,所以,他主张西班牙王位应由自己继承。后来,他又将继承权让与他的次子查理大公。这样,在法国波旁王室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之间,为了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由于西班牙除本土外,还拥有物产丰富的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以及众多的海外岛屿,所以,英国与荷兰也特别关心由谁来继承西班牙的王位。当时,英国正在同法国争夺欧洲及海上霸权,如果法国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并占有了西属尼德兰,必将严重危及英国对英吉利海峡和北海的控制,同时也将威胁到荷兰的安全。再有,如果法国获得了西班牙在海外的广大殖民地,英荷两国在西印度群岛及南美洲的贸易不仅要遭到排挤,而且,任何国家都将无法阻止法国成为欧洲的霸主。因此,英国与荷兰坚决反对由法国继承西班牙王位。
路易十四为了将西班牙王位拿到自己的手中,在西班牙王室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后来,在亲法势力的影响下,查理二世于1700年10月2日签署遗嘱,将西班牙王位及其全部领土,毫无例外地传20给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安茹公爵。但同时规定,他不能再继承法国王位,即西班牙与法国这两个王国永远不得在同一君主的统治之下。
同年11月1日,查理二世死,遗嘱生效。菲利普·安茹被拥为西班牙国王,称腓力五世。但是,时隔不久,路易十四便在1701年2月1日宣称,他将保留安茹公爵及其后裔有关法国王位的全部自然权利。而且五天后,路易十四未经宣战便派兵进入西属尼德兰。
路易十四的上述违反查理二世遗嘱的行为,立即引起了荷、英、奥的强烈反对。此时,路易十四尚不打算立即开战,于是在3月初建议召集一次会议以解决双方有争议的问题。后因双方在参加会议的成员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致使会议未能开成。
1701年9月7日,在英王威廉三世的倡导下,英、荷、奥三国在海牙签订条约,三方同意:如战争不可避免,奥皇利奥波德一世应从西班牙王位继承事件中得到“公正合理的补偿”,英荷两个海上强国应像关心自己的领土与贸易一样,向奥地利皇帝提供“特殊的安全保障”。应该看到,英、荷、奥三国欲同法国作战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英荷两国的作战目的是阻止法国与西班牙的合并,尤其是要防止路易十四在近期内就在西班牙及其属地行使权力。奥皇利奥波德一世同法国作战,是要以查理大公取代安茹公爵继承西班牙王位。
同年9月16日,已被废黜的英王詹姆斯二世死于法国的圣日耳曼。路易十四宣布承认他的儿子、十四岁的詹姆斯·爱德华为英国国王。消息传来,英王威廉三世被路易十四破坏《里斯维克条约》的行为激怒了,他立即召回英国以及荷兰的驻法大使。1702年3月9日,威廉三世死,由詹姆斯二世的次女安妮继承王位。安妮女王立即宣布她将全力维护英、荷、奥三国同盟,以“削弱法国过分的实力”。同年5月15日,三国同盟向法国及西班牙宣战。9月28日,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正式宣布同奥地利联合作战。
站在法国和西班牙一方的有萨伏依和葡萄牙。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二世于1701年6月18日承认腓力五世,并同意对法国和西班牙的敌人关闭葡萄牙的各港口。但是,开战后不久,萨伏依和葡萄牙便先后倒向了英奥一方。这场战争主要是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巴伐利亚以及北部意大利进行。除欧洲大陆外,英法两国还在北美作战,又称安妮女王战争。
由于优势不在法国一方,法国在战场上接连失利。1703年5月16日,英国成功地诱迫葡萄牙签订了同盟条约,葡萄牙同意向英荷等盟国开放其各港口并提供军队,以利于英荷对西班牙的攻击。同年10月,奥皇利奥波德一世又以重金收买了萨伏依公爵,使萨伏依也脱离了法国。1704年7月24日,英国又夺取了直布罗陀。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法国的作战。路易十四虽然在1703年9月曾夺取了巴伐利亚,并迫使其与法国结盟,却无法根本扭转困境,法国的战败已成定局。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战争过程中发生了两件事,终于挽救了法国。1710年8月,英国的辉格党政府在大选中败北,由托利党上台执政。托利党政府主张在有利的形势下,通过谈判实现同法国的和平,以确保英国的商业及海上优势。再有,奥皇利奥波德一世于1705年5月死后由其长子约瑟夫一世即位。1711年4月,约瑟夫也死,由其弟查理大公即位,成为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六世。这时,如果法国战败,查理六世就将同时成为西班牙的国王,这同把一个法国亲王扶上西班牙王位没有什么不同。那样,英国又将面对一个新的强大竞争对手。所以,英国决定单独同法国谈判和平。结果,使法国在一场已经成为败局的战争中,获得了荣誉的却毫无利益的和平。
1710年7月,英、法两国在巴黎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711年10月就和约的初步条款达成协议。英国政府将和约初步条款通知了各盟国,要它们接受并共同签署和约。
1712年1月29日,在战争仍在进行的情况下,在荷兰的乌德勒支召开了有全体交战国出席的和平会议。经过近十三个月的争辩,由法国在1713年4月11日分别同英国、荷兰、普鲁士、葡萄牙及萨伏依签订了七项条约,总称《乌德勒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
(1)英荷等国承认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王国永远不得在同一位国王的名下合并起来;(2)法国承认安妮继承英国王位;(3)法国于本和约签署后五个月内将敦刻尔克的防22御工事拆除;(4)法国将哈得孙湾和海峡连同其周围土地归还给英国,并赔偿英国哈得孙湾公司在和平时期因法国人的劫掠而受到的损失;(5)法国将圣克里斯托弗岛、阿卡迪亚(今新斯科舍)及纽芬兰割让给英国,法国臣民可在纽芬兰岛沿岸地区捕鱼和晒鱼;(6)普鲁士国王(勃兰登堡选帝侯)获得部分上格尔德兰以及纳沙特尔公国,但放弃对奥朗日公国的要求;(7)法国将其控制的西属尼德兰(已割让给普鲁士的上格尔德兰除外)交给荷兰,待奥皇实现同法国的和平后,荷兰将该地转交给奥皇,但保留一部分上格尔德兰永为荷兰所有;(8)法国承认葡萄牙在南美亚马逊河两岸的主权。
同年7月13日,英国同西班牙在乌德勒支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也称《乌德勒支和约》)。主要规定:(1)西班牙将直布罗陀城镇和堡垒割让给英国,今后英国如欲出售或以任何方式出让该城镇时,西班牙君主应有获取该地的优先权。此外,西班牙在地中海之梅诺卡岛也割让给英国。(2)英国获得在西属美洲殖民地从事黑奴贸易的垄断权。(3)西班牙将西西里王国让给萨伏依公爵,当萨伏依家族无男嗣时,英国保证将西西里王国再次归还给西班牙君主。
《乌德勒支和约》的缔结,并未能使整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就此结束。因为,奥皇查理六世仍在为西班牙王位继续作战。然而,已经孤立的奥皇在同法国作战中接连失利,不得不于同年11月26日与法国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拉斯塔特开始和平谈判。1714年3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以他个人名义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签订了《拉斯塔特和约》。同年9月7日,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同法国在瑞士北部的巴登也签署了《拉斯塔特和约》。和约规定:
(1)法国保留阿尔萨斯(包括斯特拉斯堡)及兰道,但将布雷萨克、弗赖堡及凯尔归还给奥皇;(2)奥皇同意恢复巴伐利亚和科隆选帝侯(法国在战时的盟国)的国土及特权;(3)奥皇获得西属尼德兰;(4)路易十四承认奥皇在战争期间占领的撒丁、那不勒斯、米兰以及托斯卡纳为奥属意大利领地。
至此,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终于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路易十四进行的最后一次战争,他虽然竭尽全力,却未能将西班牙并入法国的版图,并再次受到极大的挫败。与此相反,英国在这次战争中却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这次战争,既是法国与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的王朝战争,又是英法两个大国为争夺海上及殖民地霸权的第一次大冲突。在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中,法国便败下阵来。但是,法国是不会甘心失败的。以后,英法两国还将进行更激烈的争夺。
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与《亚琛和约》
18世纪40年代,因奥地利帝位继承问题,又引发了一场持续七年有余的欧洲国际战争,史称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原有一子,但夭亡。为了防止帝国领地被肢解,并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后裔,查理六世于1713年4月19日颁布“国本诏书”(又称“国事诏书”),规定哈布斯堡王室的领地不可分割,国王逝世后,应由其长子继承帝位,如无长子,则由长女继承;如长女死后无嗣,应由查理的亡兄约瑟夫一世之后裔继承。该诏书曾得到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国以及欧洲一些君主国的承认。
1740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去世,其长女玛丽亚·特蕾萨依国本诏书继承了帝位。但是,约瑟夫一世的女婿、巴伐利亚选帝侯查理·阿伯特以及普鲁士欲乘机夺取哈布斯堡王室的领地,遂宣布诏书无效。普鲁士于同年12月出兵占领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要求奥地利放弃该地,以换取普鲁士对“国本诏书”的承认。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由此爆发。在普奥之间,第一阶段的战争也称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
长期与奥地利对抗的法国和西班牙,此刻也想乘机瓜分哈布斯堡王室的领地。所以,这两国于1741年5月同巴伐利亚在慕尼黑城外的尼姆芬堡宫结成同盟,同年7月和9月,普鲁士和萨克森也先后加入。同盟条约规定:它们将为瓜分奥地利的领地采取一致行动;巴伐利亚将夺取波希米亚、提罗尔及上奥地利;法国将占领奥属尼德兰;西班牙将获得奥属意大利领地;萨克森将领有摩拉维亚。此外,依附于法西同盟的还有撒丁王国。法国巴伐利亚缔约后不久,两国24的军队便侵入了奥地利的波希米亚,其他参加同盟的国家也先后投入了反奥战争。
由于法国已介入战争,正在与其争夺殖民地霸权的英国便不能置身事外。因为,英国首先担心法国将会侵占奥属尼德兰。那样,既增强了法国的实力,也威胁到荷兰的安全。其次,英王乔治二世认为普鲁士力量的加强也将威胁其汉诺威的安全。第三,英国的公众舆论同情玛丽亚·特雷萨。而且,英国的外交传统是支持奥地利,以抵消法国的优势。所以,英国决定站在奥地利一方。由于英国同西班牙因黑奴贸易纠纷已于1739年9月爆发战争,未能给奥地利以有力支援,但同意每年向奥地利提供30万英镑补助金。此外,支持奥地利的还有荷兰。这场战争主要是在欧洲大陆上进行,英法两国还在美洲、印度等地作战。
英国援助奥地利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奥地利进行反法战争。因此,英国曾多次劝说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停止同普鲁士的对抗,以便共同反法。奥地利则想首先收复被普鲁士占领的西里西亚。然而,没有英国的有力支援,这一愿望也难以实现。后来,奥地利终于在1741年10月9日同普鲁士签订了秘密条约,奥地利同意将位于西里西亚的尼斯重镇及下西里西亚让与普鲁士,普鲁士则释放被它俘虏的全部奥军,普奥对抗遂暂告停止。但是,当法国巴伐利亚军队占领了布拉格后,普鲁士又于11月26日开始了对奥地利的进攻。
1742年1月24日,巴伐利亚选帝侯查理·阿伯特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七世。同年2月12日,即在查理七世加冕于法兰克福的当天,奥军攻占了巴伐利亚的都城慕尼黑。但是,三个月后,奥地利又被普王腓特烈二世率领的军队打败,英国遂出面调停。结果,促成奥普于7月28日签订了《柏林和约》。依约,奥地利将上、下西里西亚(特罗保、特申及耶根多夫三地除外)及格拉茨(今波兰之克沃兹科)割让给普鲁士,并由英荷予以保证。至此,普奥之间的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宣告结束。
《柏林和约》的签订,暂时改变了奥地利的被动处境,使它得以集中力量同侵占波希米亚的法军作战。不占优势的法军曾提出议和,但遭拒绝,最后被迫撤出波希米亚。随后,玛丽亚·特蕾萨以其波希米亚女王的加冕盛典,来庆贺她恢复了对该地的统治。这时,英国也开始采取积极支援行动。1743年6月15日,英王乔治二世亲率英国、荷兰、汉诺威以及黑森的联合大军,在美因河畔的德廷根大败法军。不久,又与奥地利军队共同占领了几乎整个巴伐利亚。查理七世被迫于6月27日投降,巴伐利亚退出战争。同年9月,经英国的努力,撒丁王国同英、奥在沃尔姆斯(位于美因兹以南、莱茵河左岸)签订同盟条约。撒丁同意以其军队维护奥属伦巴第的安全,使其免受西班牙的攻击,以利于奥地利集中精力进行德意志境内的战争。英国认为,此刻该是奥地利竭尽全力反抗法国的时候了。
此外,斯图亚特王室里被称为“小王位觊觎者”的查理·爱德华,在法国的怂恿和帮助下,于1744年初宣布将入侵英国,以图实现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英国遂于同年4月正式向法国宣战(此前,英法两国仅作为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双方的同盟者参加战争)。因此,英国更要求奥地利全力协同对法作战。然而,玛丽亚·特蕾萨心目中的首要敌人是普鲁士而不是法国,她正在等待时机,以收复西里西亚。
普王腓特烈二世深知玛丽亚·特蕾萨的意图,为了确保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他决定先发制人。1744年8月,腓特烈二世突然派兵经萨克森攻入波希米亚,并占领了布拉格,从而开始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此后不久,普鲁士又将奥军逐出了巴伐利亚。萨克森因遭普军入侵,遂转而同普鲁士作战。为了挽回败局,奥地利于1745年1月8日在华沙同英、荷、萨克森结成新的同盟。
同年1月20日,查理七世重获自己的都城后不久便死去,其子马克西米连三世即位巴伐利亚选帝侯。他不愿继续作战,于4月22日与奥地利缔结了《菲森条约》。马克西米连三世承认“国本诏书”,并同意选举玛丽亚·特蕾萨的丈夫弗兰茨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则交还其全部领地。同年9月13日,弗兰茨被选为帝国皇帝,称弗兰茨一世。
巴伐利亚退出战争,给奥地利带来转机。而且,俄国也认为普鲁士力量的增强,“不仅是不能容忍的,而且是危险的”。因此,它宣称如萨克森再遭侵犯,俄国将不能坐视。玛丽亚·特蕾萨本打算利用26这一有利形势,将普鲁士逐出西里西亚,然而,她却未能如愿以偿。一方面,是由于英国仍坚持要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以便共同打击法国。而且,英国已同普鲁士于8月26日在汉诺威达成初步协议,英国保证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并向奥地利施加压力,使其接受这一协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奥地利在战场上接连败于普鲁士。所以,玛丽亚·特蕾萨不得不改变初衷。在普鲁士方面,由于得不到法国的支持和担心俄国的干涉,也乐于接受还算有利的协议。这样,在英国的斡旋下,普奥两国遂于12月25日签订了《德累斯顿条约》,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及格拉茨让与普鲁士,以换取普鲁士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的承认。同一天,普鲁士还同萨克森在德累斯顿签订条约,普鲁士将其占有的萨克森领地全部予以归还。至此,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宣告结束。
《德累斯顿条约》终止了普奥之间的对抗后,战争主要是集中在奥英与法西之间进行,撒丁在名义上是奥地利的盟国,实则摇摆于对抗的双方之间。英国在美洲同法国的作战较为顺利,但在欧洲大陆,英奥却受到较大的挫折。后来,奥地利虽然在1746年5月22日又同俄国缔结了防御同盟条约,并得到俄国的军事援助,也未能取胜,欧洲大陆上的战争遂陷入僵持状态。
由于连年的战争,给各国政府都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公众的舆论也日益呼吁和平。所以,自1747年6月起,英法双方都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尤以法国的和平愿望更为强烈。既然双方都有和平的愿望,所以,法、英、荷三国的代表于1748年4月24日开始在亚琛进行和谈,并在4月30日签署了初步和约。其他交战国(尤其是奥地利)不愿接受由这三国拟定的和平条件,后来,经过长时间而又艰苦的谈判,同时也是在英法的压力下,交战各国终于达成协议。同年10月18日,法、英、荷三国签订了《亚琛最终和约》,又称《埃克斯·拉·夏佩勒条约》。西班牙于10月20日,奥地利于23日,撒丁王国于11月7日先后签署了《亚琛和约》,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遂告结束。
和约主要规定:与本条约有关的各国重申,承认已故皇帝查理六世的“国本诏书”以及根据上述诏书给予玛丽亚·特蕾萨女皇及其世世代代的后裔的全部继承权;玛丽亚·特蕾萨女皇将西里西亚和格拉茨给予普鲁士,将帕尔马、皮亚琴察、瓜斯塔拉让与唐·菲利普(西班牙后继国王查理三世的弟弟),将部分米兰公国给予撒丁王国;英法两国将各自在本次战争中夺取或占有对方之战利品或领地(包括在美洲及东、西印度群岛的领地),毫无例外地归还给对方。
这场持续了近八年之久的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现在终于结束了。但是,它并没有给大多数参战国带来预期的结果,从这场战争中获利的只有普鲁士和西班牙两国。《亚琛和约》虽然保证了玛丽亚·特蕾萨的帝位继承权,却使她失去了物产丰富的西里西亚及部分奥属意大利领土。在这场战争中,普、法虽为盟国,却无真诚的合作与支援,嫌怨早已产生。此外,英国也因多次压奥向普让步而招致奥地利的强烈不满。至于英法这两个敌对国家,原来都打算通过这场战争为自己在殖民地及其他权益方面夺得一些优势。但是,它们经过近八年的拼杀,最后只是在“维持原状”条件下停止作战。这个结局,对于英法双方都不是它们原来所期望的。所以,《亚琛和约》给欧洲带来的和平是不可能持久的。
七年战争与《巴黎和约》
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结束后,欧洲只平静了八年,便在1756年再次爆发了一场全欧性战争,史称“七年战争”或“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奥普的西里西亚之争与英法的殖民地及海上霸权之争。
《亚琛和约》缔结后,玛丽亚·特蕾萨特别不能容忍西里西亚等大面积领土的丧失,她发誓一定要夺回失地。为此,她首先致力于国内改革,以提高自己的实力,待有利时机到来时便采取行动。普王腓特烈二世也清醒地料到,“只要玛丽亚·特蕾萨恢复了其国内秩序,她就要为夺回西里西亚而发动进攻”。这样,由于对西里西亚的争夺,普奥两国在《亚琛和约》之后,彼此的关系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日趋紧张。
此外,英法两国也并未因《亚琛和约》的缔结而缓和了彼此的矛盾。因为,法国始终不能忘怀自己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失去的北美属地。同时,英国也渴望着在北美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扩张。所以,这两国在那里的冲突仍时有发生。此时,英法虽未正式宣战,实际上,它们在北美已处于战争状态之中。
为了同法国进行大规模作战,英国首先必须保护好自己的汉诺威领地。否则,战争一旦开始,汉诺威必先遭入侵。《亚琛和约》签订后,英奥两国虽然仍维持着盟友关系,但是,由于英国在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中,没有真正维护奥地利在西里西亚的权力,两国已日渐疏远。而且,奥地利女皇心目中的真正敌人是普鲁士,她日夜筹划的,是如何尽早收回西里西亚。所以,英国已不可能指望由奥地利来保障汉诺威的安全。
于是,英国开展了积极而大胆的外交工作,以尽快摆脱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决定争取同法国有盟友关系的普鲁士。英国认为,争取普鲁士并与之结盟,不仅非常必要,且极有可能获得成功。首先,普鲁士的军事实力较强,可以担当保卫汉诺威的重任。其次,利用普鲁士尽可能多的将法军拖在欧洲,有利于英国在北美的对法作战。第三,在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中,由于普鲁士曾两次背着法国同奥地利单独媾和,早已招致法国的怨恨,英国则因多次压奥向普让步而赢得普鲁士的好感。第四,普法关系冷淡后,普鲁士需要英国的援助,以防奥俄发动对西里西亚的攻击。
双方既然互有所求,所以,英普两国一经谈判,便很快达成共识,并于1756年1月16日签订了《威斯敏斯特条约》。条约规定:当英法在北美作战时,英普两国政府不允许任何其他国家的军队侵犯或在德意志的领土过境;普鲁士负责保卫汉诺威不受法国的侵犯,英国则保卫普鲁士(包括西里西亚)免遭俄国的入侵。
英普结盟的消息,使玛丽亚·特蕾萨感到异常恼怒。为了保护其世袭领地的安全,她决定效法英国,去同原敌国法国结盟。玛丽亚·特蕾萨认为她的真正敌人是普鲁士,如果她能同当时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结盟,既可增强奥地利对抗普鲁士的实力,又能防止奥属尼德兰被占领。而且,还可利用法国在土耳其的影响,使奥地利避免来自土耳其的威胁。
然而,法奥结盟也并非易事,因法国的传统外交政策是反哈布斯堡王朝。所以开始时,两国的接近并不顺利。后来,一方面由于奥地利买通了法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让她去说服路易十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英普已结盟的情况下,除奥地利外,法国已无其他中欧强国可联合。这样,奥法两国终于在1756年5月1日签订了两项协定:第一项协定规定,奥地利在英法的北美战争中保待中立,法国在尼德兰问题上守中立。第二项协定规定,奥法两国共同保障彼此在欧洲的边界不受侵犯。为此,双方同意在情况需要时,保证提供24000人的军队,或与此相当的补助金。这两项协定通常被称为第一个《凡尔赛条约》。
《威斯敏斯特条约》和第一个《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英国成为普鲁士的盟国,法国成为奥地利的盟国。这种同盟关系的变化,曾被形容为“18世纪欧洲最深刻的、并带来重大后果的外交变革”。
1756年5月18日,英国正式对法国宣战。8月29日,普王腓特二世也未经宣战,便亲率7万大军攻入萨克森。奥地利认为普鲁士入侵萨克森便是对自己的侵犯,于是派兵同普鲁士作战,七年战争由此爆发。主要战场有二:欧洲大陆战场与英法的殖民地战场。
在欧洲大陆,普军于9月9日攻占了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萨克森于10月15日投降。接着,普鲁士便从萨克森和西里西亚两个方面侵入奥地利的波希米亚。
普鲁士对萨克森和波希米亚的入侵,将法国拖入了一场它并不愿发生的欧洲战争。因为,法国本希望在欧洲大陆维持和平,以利于它在美洲同英国的对抗。然而,在波旁王朝已同萨克森王室联姻(路易十五之子多芬亲王娶萨克森公主玛丽亚·约瑟法为妻)的情况下,法国自然不能丢下萨克森不管。而且,依《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在波希米亚遭到普鲁士的入侵后,法国也不能不援奥作战。此外,俄国早就认为普鲁士力量的加强对自己是危险的。对于腓特烈二世新的扩张,俄国更是感到难以容忍。
出于反普鲁士的共同需要,奥、法、俄三国感到应结成一个同盟,30以利共同作战。这样,俄国于1756年12月31日加入法奥防御同盟。1757年2月2日,俄奥两国又签订了《彼得堡同盟条约》。双方同意各出兵8万人用于对普作战。在战争期间,奥地利每年向俄国支付100百万卢布补助金。双方还承诺不单独同普鲁士缔结和约。3月21日,瑞典为了取得波美拉尼亚,也加入了法奥同盟。
同年5月1日,法国与奥地利又签订了第二个《凡尔赛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法国同意将其提供的军队由原来的24000人增至105000人,并坚持作战直至奥地利收回西里西亚和格拉茨;在战争期间,法国每年向奥地利提供12000000弗洛林补助金;作为回报,奥地利将奥属尼德兰的奥斯坦德、尼乌波特、蒙斯、伊普雷等六处城镇割让给法国。
由于上述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奥法同盟因俄国及瑞典的相继加入而得到扩大和加强。所以,优势显然是在奥法一方。不过,普王腓特烈二世在这场战争中,以其英勇善战和指挥有方,也取得了不少的胜利。
1757年5月6日,普军在布拉格附近大败奥地利,但未能夺得这个都城。6月18日,奥地利在布拉格东南之科林打败普鲁士,并迫使普军撤出波希米亚。8月30日,已进入东普鲁士的俄军又大败普鲁士。9月,瑞典军队攻入普属波美拉尼亚。11月5日,腓特烈二世指挥的普军在萨克森西部的罗斯巴赫击溃了成倍于己的法奥联军,使法国的有生力量受到沉重的打击。12月5日,腓特烈二世在西里西亚中部的洛伊滕,全歼三倍于己的奥军,重新夺回了布雷斯劳。这次战役,后来被拿破仑推崇为“动机和决心的杰作”。在此以后,普鲁士虽然又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无法保证足够的兵力,所以,自1759年起,战场上的形势对普鲁士日渐不利。
同年8月12日,腓特烈二世与俄奥军队激战于奥得河西岸法兰克福附近,结果遭到惨败。9月,奥军攻占了德累斯顿。1760年7月,奥军又占领了格拉茨。10月9日,一支俄军一度攻入了普鲁士的都城柏林。1761年10月,俄军占领了普属波美拉尼亚的科尔贝克,奥地利再次攻占了施韦德尼茨。同年底,腓特烈二世虽设法雇佣了一支约5万人的鞑靼骑兵,但面对13万人的俄奥军队,也难以扭转败局。
1762年1月5日,俄国女皇叶利扎维塔去世,她的外甥彼得三世即位后,将腓特烈二世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彼得三世是彼得一世的女儿安娜(远嫁到普鲁士)之子。他的姨母叶利扎维塔继承俄国皇位后,将他由普鲁士召到俄国并定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一贯亲普鲁士,他即位沙皇后,立即改变了叶利扎维塔的外交政策,于同年5月5日同普鲁士缔结和约。彼得三世不仅未向普鲁士提出任何领土要求,反而在6月8日同普鲁士结成防御同盟。彼得三世的政策招致俄国宫廷的反对。7月9日,他在他妻子发动的政变中被推翻。但新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仍然执行俄普和平条约,所以俄军于7月22日自西里西亚撤退。
在此之前,瑞典也在5月22日签署《汉堡条约》,在维持战前原状的基础上实现了同普鲁士的和平。10月,奥地利被迫撤出西里西亚。11月24日,奥普签订停战协定。此刻,法国对于同普鲁士的作战也早已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欧洲大陆的战争胜负已成定局。
在北美,英国于1758年先后夺取了路易斯堡和杜肯堡,并将杜肯堡改名为匹兹堡;1759年7月,英军又攻占了位于安大略湖与伊利湖之间的尼亚加拉堡,以及位于尚普兰湖与乔治湖之间的泰孔德罗加要塞,从而将英属美洲殖民地的北部边界推进到五大湖区;同年9月,英国占领了魁北克;1760年,法军将领蒙特利尔向英军投降。随后,法国停止了在北美的作战。
在印度,英国在1757年取得了普拉西战役胜利后,建立了对孟加拉的统治。1760年1月,英国打败了文迪瓦什的法国守军。次年1月,又夺取了本地治理,英国遂成为印度东海岸的主人。在西印度群岛,英国于1759年5月攻占了瓜德罗普岛,1761年又占领了马提尼克岛。
法国为了挽回在殖民地战争中的败局,于1761年8月15日同西班牙签订条约,两个波旁王室共同作战,以维护彼此领地的完整。然而,对法国来说,西班牙的参战已无济于事,它不仅不能挽救法国,反而使西班牙自己在1762年失去了古巴和菲律宾。
这时,法国已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在获胜无望的情况下,遂急于求和。经过谈判,法国、西班牙同英国、葡萄牙于1762年11月3日在枫丹白露签订了初步和约,葡萄牙于同月内加入。次年2月10日,法国、西班牙同英国、葡萄牙在巴黎签订了最终和约。
《巴黎和约》主要规定:法国将加拿大及其所有属地、布雷顿角和圣劳伦斯河及海湾中的其他所有岛屿和沿岸地带割让给英国;英国同意法国臣民在纽芬兰岛的那一部分海岸和圣劳伦斯湾享有捕鱼的自由,同意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两岛的全部权力让与法国,作为法国渔民的避风地,但法国保证不在上述两岛设防;法国将密西西比河以东除新奥尔良以外的全部属地割让给英国,但密西西比河上的航行应对英法两国的臣民同等开放;法国同意撤退其在汉诺威、不伦瑞克、黑森以及普鲁士领土上的军队,将其在战争中占领的梅诺卡岛归还给英国,并拆除敦刻尔克的要塞和炮群;西印度群岛中之格林纳达岛、圣文森特岛、多米尼加岛及多巴哥岛应为英国所有,但英国应将瓜德罗普岛、马提尼克岛及圣卢西亚岛等岛屿按其被攻克时的原状归还给法国;法国将其在非洲塞内加尔的一切权利和属地让与英国,英国将戈里岛按其被攻克时的状态归还给法国;法国放弃自1749年以来在印度占领的所有土地,仅保留少数几处商站,并不得设防或派驻军队;西班牙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扰乱或干扰英国臣民在洪都拉斯从事砍伐和运走木材,并放弃要求在纽芬兰岛附近捕鱼的一切权利;英国将古巴及菲律宾归还给西班牙,但西班牙应将佛罗里达以及西班牙在北美大陆上密西西比河以东和东南拥有的一切全部交给英国;法国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割让给西班牙,作为它失去佛罗里达的补偿;西班牙将其在战争期间占领的葡萄牙领土归还给葡萄牙。
与此同时,普奥双方都因其盟友的背叛而感到气恼。不过,它们同样感到已无力继续作战,所以,根据奥地利的提议,普奥双方于1762年12月30日在位于德累斯顿与莱比锡之间的胡贝尔茨堡开始和谈。1763年2月1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萨克森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和约规定:奥地利重申放弃依《柏林和约》及《亚琛和约》割让给普鲁士的西里西亚和格拉茨;普鲁士把在战争中占领的所有属于萨克森和波兰的领土归还给原主;缔约国不要求赔偿由战争造成的损失。在一项秘密条款中,腓特烈二世同意在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将投票选举奥皇玛丽亚·特蕾萨之子约瑟夫大公为帝国皇帝。
《巴黎和约》与《胡贝尔茨堡和约》的签订,宣告了七年战争的结束。经过这场战争,普鲁士保有了西里西亚,并由此成为欧洲大陆上与奥地利并驾齐驱的新兴强国,它使普奥两国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斗争日趋加剧。七年战争断送了法国的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却使英国赢得了海上及殖民地的霸权,为日后建成庞大的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