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到党的十五大明确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专栏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华国锋同志主持了这次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在全会前,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全会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首先在农村实行改革,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

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全会增选陈云为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邓颖超(女)、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为中央委员(1982年8月30日中共十二大预备会议予以通过)。

为了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全会决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编辑整理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了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党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发展。这个讲话是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也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8年12月,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变。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从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正本清源,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阐述许多从实践中提出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为了正确地贯彻解放思想的方针,旗帜鲜明地重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农村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标志着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此基础上,《决议》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十个“主要点”。

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第一次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要命题,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展开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在这一阶段,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发展,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理论思考,并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的决定》,由此中国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拨乱反正和农村改革第一步取得伟大成功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决定》指出: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等等。《决定》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决定》的理论意义,把它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阶段,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观点。

在推动全面改革,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198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告诫全党“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作为新时期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作了阐述和规定。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轮廓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党的十三大不但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且比较系统地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轮廓。

三、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在国际国内复杂艰难的情况下经受严峻考验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以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国内国际严峻形势的考验,领导全国人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三大以后,在中国改革进入比较深入阶段的同时,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国际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在国内,长期以来双重体制并存所形成的各种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深化改革遇到一些困难。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以及随后西方国家的所谓“经济制裁”也使我国的改革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在面临国内外政治风波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的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老交替的同时,领导全国人民,在国内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在国际上,不畏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出现的严重挫折,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妥善处理了同变化后的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一切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严峻考验面前的顺利进行,也使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决定。全会指出,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的观点和理论,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邓小平,仍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关注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1992年初,他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进一步总结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对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其中包括: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等等。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重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实践,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灵魂,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报告对这个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对这个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对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都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阐明了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方面的思想观点。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宣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制订了两个文明一起抓、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战略规划,阐明了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历史性任务和指导原则等等。这些是党对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所形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战略决策做出的郑重结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阐明和确立,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992年党的十四大,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专栏1—3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的整个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和世界都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中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严峻考验:国内是1988年的经济波动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在国际上是1990年前后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严重冲击,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等对我国施加的政治、外交压力和所谓的“经济制裁”。

中国何去何从?退回去,走苏联和东欧的路,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继续改革开放?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混乱。

为了明确回答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回答当时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关于姓“社”姓“资”这一严重束缚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议论和思潮,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准备,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离开北京,踏上了南方视察之路,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发表了一系列谈话,简称“南方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要点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阐述了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判断各种工作是非的标准;指出要反对各种错误倾向;对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作出了新概括等等。

邓小平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以后经常困扰人们的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系统。它在中国,乃至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反响。

“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做了思想、理论、政治和组织上准备。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此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根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等资料编辑整理

四、邓小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阶段。

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以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是很不寻常的5年。这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5年;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5年;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5年;也是在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中,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5年。为贯彻十四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7次全会,分别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建设、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规划和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认真实施十四大的重要决策,提出并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全面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这五年的实践中,充分显示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坚定性,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出版,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中共中央作出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的决定。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要求用3年时间在全党开展一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活动。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央认为,这个学习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邓小平文选》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这5年间,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及全国人民,经受住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考验,在国内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因此,1997年党的十五大一致赞成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地写进党章。

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表明了党对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行动的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这个决策,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坚定地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并且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新的成果。这表明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具有了新的水平。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