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师郭蒲生牵头建起繁峙县科技承包网
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新创造
几年来,全县农民增产粮食6600万斤,经济作物多创收入3000余万元。忻州地区向他颁发特别奖。
本报讯 在最近召开的山西省忻州地区农业科技表彰大会上,地委书记阎广洪将一个装有1000元的大红纸袋放在农艺师郭蒲生手中,并热情地说:“这是地委和行署对你勇于搞科技承包的特别奖,你为我们全区农业生产做了一件大好事。”
郭蒲生1967年从山西农大毕业后,就来到山高水寒的繁峙县,长期坚持在基层搞技术推广工作。1980年,他开始试验与农民订技术承包合同,很快就有许多人找上门来,使他应接不暇。他在下乡调查中发现,冬天,许多农民都主动挤到个别有技术专长的农户家的热炕头上,要求春天与他们签订技术合同。怎样才能满足农民科学种田的要求呢?郭蒲生想:我们推广站应该来办这件事。于是,就把站内的21名同志分成三片,每片负责若干村,每村又通过科技户来联系若干种植专业户,层层按人签订承包合同,形成一个四级农技推广承包网。合同规定:农技人员和农科户为甲方,农户为乙方。甲方负责提供全部生产过程中的良种、农药、复合肥料、塑料薄膜及技术指导。增产部分的一至二成提归甲方,减产部分的八至九成由甲方赔偿。科技承包网试行后,大大调动了农技干部的积极性,全站21名同志,除两三名后勤人员外,人人头上有合同,再通过他们又联络了600多个科技户,每户又经常联系着七八十个农户,全县有五分之四的农田都先后参加了科技承包网。许多从没使用过的新技术,通过承包推广,在这个高寒山区大见奇效;过去这里的农民从没有见过化学除草剂,现在全县已推广到6000多亩;过去这里从没有种过花生,现在全县推广地膜覆盖花生2000余亩;过去在这里危害较大的莜麦黑穗病、谷子白发病,现在发病率已下降到l%以下。农技承包网推广五年来,已为全县农民多增产粮食6600余万斤,葵花、花生等经济作物多创收入3000余万元。他们和农民搞技术承包已影响到外地,附近的静乐县有几户农民找上门来,要求订跨县承包合同。去年,在他们的指导下,从未种过稻子的静乐县,竟出现了50亩丰产稻。今年,这个县又将与他们签订1000亩的承包合同。干部和群众都高兴,认为“技术承包双方有利,实打实。过去,靠行政指挥的四级农科网,随着农村体制改革,早就线断了,网破了。现在,郭蒲生用经济加技术承包的办法,又把它织好了”。
技术承包也使农技推广人员增加了收入。按合同规定,个人承包所得收入的60%,作为全站的承包和福利基金,其余归己。五年来,全站每人每年可得承包分红90元至300元。最高的一人一年拿到800多元。郭蒲生则坚持拿全站的平均分红额。这个站还建起了自己的办公楼、推广基地。郭蒲生被国家经委、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联合命名为“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他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在这次召开的忻州地区农业科技表彰会上,地委和行署为他颁发了特别奖,并作出决定,号召全区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学习他这种走出机关,勇于率领技术人员到基层搞承包的精神。发奖会结束后,行署副专员王文学对记者说:“我们全区有科技人员5000多人,长期坚持在第一线的不到1000人,如果有一半人能像郭蒲生这样,我们的农业就好办了。”
(《光明日报》1987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