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研究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解释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虽然两次的提法略有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本文统一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法。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思考,曾发表过很多论述,形成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地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是马克思本人以及恩格斯、列宁等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卓越的研究成果,是客观世界规律的真理抽象,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研读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章中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闪烁着真理的光辉。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矛盾,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总是相适应,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此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不相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当矛盾爆发的时候,社会就会产生对生产关系进行修正的动力,通过革命的手段解决矛盾,创造新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就是在矛盾的爆发和解决中取得进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对《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后,他认为《资本论》“书中所阐述的一系列理论经受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实践检验,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揭示的科学原理并未过时,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越是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的学习和掌握《资本论》所阐述的这些科学的共性原理,并善于运用这些原理去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资本论》“对于我们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无论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只要市场经济是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或经济管理体制在发挥作用,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理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同样都是适用的”。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切学科和领域,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能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源头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分析、研究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过创造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中国建设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提升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指出,“由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毕竟是以资本主义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它所揭示的许多原理一方面符合资本主义的生产实际,另一方面又必然带有明显的社会局限性”“其中一些能够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特殊性的原理,也无法用来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些特殊经济问题;而马克思以后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由于其研究的是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属于共产主义阶段的经济问题,因而尽管有其自身的逻辑合理性,却不适合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由于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几乎都和得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完全不同,绝对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当作教条一字不漏地奉行。而且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实践,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大相径庭,其所奉行的“所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实际上是后人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硬加到了马克思的头上,把不是马克思的东西说成是马克思的”,事实证明这一理论的方向是错误的,“因而更不可能去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而中国共产党从民主革命时期就非常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对历史和实践的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我们党采取这种科学态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还特别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参与者对此有着深刻的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受辩证唯物主义影响,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有着深刻理解。在《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一文中,他强调,“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证明真理的原理,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证明真理,意味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一门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不仅应该包括过去经验和外国有益经验的理性总结,而且还应该包括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社会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他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完善必须立足于现有的理论成果,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深入总结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及时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将之与过去的理论成果相综合。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出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也必须不断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善于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以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些新的发展只能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研究,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上升为一般性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最为实际和有用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当代改革发展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也应当是实践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所看重的是来自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理论,这不仅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也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是对当前盲目推崇西方脱离实践的“纯粹经济学”理论思潮的纠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中国共产党开展经济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中国共产党将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阐述表明了其政治经济学思想的立场,这一立场跟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其他经济学根本区别所在。作为人民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一切事物上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研究、阐释和贯彻落实这五大理念是我国今后理论和实践的重点工作。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本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发展阶段是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每一个阶级的生产关系都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俄国如此,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更是如此。既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离不开商品经济特别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必然是相容的。”社会主义通过对生产关系的不断改革,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方式。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社会主义利用市场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目标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没有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通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根据这一理论,中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进行了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壮举。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们这条道路走对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是我国当前最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其内在的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的本质运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优势。”对于什么是“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彼此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经济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经济,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应是经济和政治辩证统一关系和谐发展的集中体现。”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地阐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为实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找到一种迄今为止的最佳形式。在这一体制下,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经济内涵更为丰富,形成了显著的政治经济化特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推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并在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同时,优化了政治资源的配置,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和巩固,经济政治化的特征和运动趋势也更加显著。”对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各自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经济优势,党的领导、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政治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突出优势”。对于如何通过改革旧体制、发挥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要坚决摒弃,而且对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消极因素也要及时予以消除,并努力将计划经济体制宏观调控的优长与市场经济体制合理配置资源、公开平等竞争、由价值规律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等优长结合起来,促进新旧两种体制顺利实现转轨。”
五、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永恒的研究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存在的矛盾:“新的生产关系虽然解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但这只是就所有制而言。由于生产关系中还包含有经济管理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能一经建立就可以无限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有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对于如何成熟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接着引出了“改革”这一核心命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确立之后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对于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一次重大变革。由此可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求社会主义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中心,不断对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进行改革。只有牢牢把握住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进行生产关系改革这两个中心环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和快速发展。”这段论述虽然不长,但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逻辑,指出了必须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改革的内因,就是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由于生产力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改革也必然不会停止。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在发展中,矛盾以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不断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因此改革就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同时社会又在改革中实现不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六、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规律进行总结,对实践经验进行提升而形成的。近年来,我国学界重西方经济学,轻政治经济学的倾向较为突出。原因一方面与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数量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有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将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经济学说,正是“三个自信”的最好体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J].福建论坛,1997(1):1-7.
[2]习近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J].经济学动态,1998(7):3-6.
[3]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4):26-38.
[4]习近平.研究哲学社会科学要做到“真”“情”“实”“意”[J].浙江社会科学,2015(1):4-6.
[5]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3-16.
[6]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17-24.
[7]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8]习近平.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3-10.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9.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