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理语言学的类型
一般的汉语方言研究跟地理语言学有密切关系。但是方言地图有两种,也体现出地理语言学的两种方法:第一,特征地理研究。它是根据一定特征对方言材料地点进行分类,例如《苏州方言地图集》。第二,分区地理研究。它是根据重要特征对一定连续空间进行区域分割,例如《中国语言地图集》。
广义的地理语言学包括上面两种研究。狭义的地理语言学是指特征地理研究。
在中国地理语言学理论方面,项梦冰、曹晖的《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虽然不是很成熟,狭义的地理语言学性质不突出,但是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本地理语言学教材,涵盖了特征地理和分区地理两个角度的研究。
2003年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的博士论文《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是在高密度调查和绘制方言特征地图基础上做特征地理研究的最早成果。论文从微观角度针对一个县级行政范围的整个区域的350个行政村做了高密度的调查,绘制90幅地图,在分区的基础上,详细地描写了90个方言项目的超越分区界线的细微的地理分布情况,也使原来朦胧的分区,特别是其中的“夹山腔”区域得到清晰化。
2008年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是最早针对全国的汉语方言做特征研究的著作。这部著作凝聚了全国同行的集体智慧,跟以前出版的主要体现分区地理成果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完善了广义的地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总之,地理语言学有分区和分类的不同研究方法。对一个地点的语言或者方言内部系统做准确的描写和分析是地理语言学的基础。但是汉语方言研究从分类的地理语言学角度对一定特征进行高密度的地理空间研究的成果比较缺乏。像岩田礼一样不仅用地图分类,而且进行理论分析的成果更加少。虽然我们也需要全国范围轮廓性的地理语言学成果扩大眼界,但是要高密度研究汉语方言地理不能首先贪图全国范围,因为范围越大工作数量越大,无法细致。所以要从小范围打基础,“小片方言的方言地图或者地图集应当多多出版。”(陈章太等,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