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配享与信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天命信仰与德福一致

引言

在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德福一致的道德信仰思想,除却本土形成的“承负说”以及由异域传入中土的佛教的“因果业报说”,可能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中国从上古时代便已形成的天命德福守衡信仰了。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周颂·维天之命》。天命信仰,在中国渊源深远、影响广泛,其既深且广的影响辐射,一直从殷商中华文化起源的时代延存至近现代。如今国人即便是业已普遍经过启蒙现代性精神的教化洗礼,也不能完全涤除此种信仰在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信念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人穷则呼天”“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有忧疾,则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颜氏家训·风操篇》),即是这种信仰遗留在我们集体无意识中无可辩驳的明证。天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信仰中属于“绝对之精神生命存在”唐君毅讲:“世之论者,咸谓中国无宗教,亦不须有宗教。然如宗教精神之特征,唯在信绝对之精神实在,则中国古代实信天为一绝对之精神生命实在。”参见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6页。,是人世间一切事物的终极原因,故天命可为道德精神提供超越性的价值依据。因此,天命信仰在对传统中国社会道德精神信仰影响最深的儒教中,理所当然地享有崇拜中心的地位。参见李向平:《关系主义宗教模式:儒教中宗教的核心问题》,单纯主编:《国际儒学研究》第15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于是,天命信仰构成中国人道德精神信仰的重要源泉。

当然,天命信仰在一个不断成熟的现代社会中不得不面对逐渐式微的历史命运。无可否认,这种信仰现在已经被启蒙理性系统地排斥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边缘,不再享有信仰理论的优先位置。边缘化、沉默化,今天已经成为天命信仰在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某种历史天命。

尽管如今谈天命信仰对于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人而言犹如讲神话,但在传统社会,这种信仰却曾经实实在在地活跃在中国人精神信仰世界的中心,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信仰的重要支柱。尤其在德福关系这一道德基础问题上,天命信仰为德福一致提供了一种价值统一根源,从而为传统中国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奠立了一个重要的信仰基础。

中国传统社会关于德福一致的天命信仰,不仅在儒家(儒教)中存在,也为其他诸子或宗教所接受,同时其在历史上不断流衍变化,所以实际上天命德福一致信仰存在多种思想形态——这些思想形态大都是从先秦天命信仰中衍化而成的。今天我们在德福一致信仰现代重建的伦理议题下,不仅需要清晰梳理其发展脉络,阐明此种古代报偿信仰在中国道德思想史中的流变轨迹,同时也需要考察其相应于时代的伦理信仰价值与局限。

“天”与“天命”,因为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范畴,所以相关天命研究的学术成果极为丰硕。近几十年来,不仅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新儒家比较系统、深入地阐发了孟学传统的道德形上天命,哲学、宗教、历史诸领域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就天命或天道问题撰著过成百上千的著作和论文。譬如Yang Lien-sheng (杨联陞),“The Concept of Pao as a Basis for Social Relations in China”,in Chinses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edited by John K. FairBan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杜而未:《中国古代宗教研究》,台北华明书局1959年版;傅佩荣:《儒道天论发微》,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严定暹:《天命与民生:西周人文精神之神权观刍探》,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陈锡勇:《宗法天命与春秋思想初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李杜:《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台北联经出版尽管许多研究天命观念(尤其是研究先秦天命思想)的著作都会涉及德福问题,但专门致力于天命思想与德福关系问题的研究却屈指可数。(接上页)事业公司1987年版;李杜:《中国古代天道思想论》,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陈宁:《中国古代命运观的现代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李申:《中国儒教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0年版;李申:《中国儒教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申:《儒学与儒教》,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邓秀梅:《儒学中有关“天命流行”一义之探讨》,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晁福林:《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李长远:《北宋理学“性与天道”思想的渊源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版;等等。日本汉学家对此题域亦颇有贡献,如津田左右吉、宫崎市定、池田末利、森三树三郎、管野正美等皆有论著。目前仅见有一定相关性的专题论文数篇,如台湾“中央大学”丁亚杰指导的2009届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简滢滟:《命与德:论〈左传〉中的吉凶祸福》,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夏辉:《孟子对传统天命报应论的创造性转化》,《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徐难于:《天命信仰嬗变视野中的孔子天命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王四达:《“天命有德”:中国古代对政治合法性的探索及其历史归宿》,《哲学研究》2012年第1期;孙楠:《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等等。至于从德福问题出发梳理中国传统天命信仰之源流并对其现代伦理信仰意义做系统检审的研究,学界仍付阙如。

所以,本书上篇主要就中国古代天命德福一致信仰的源流做一系统梳理,重点阐述几种对传统中国社会道德信仰影响深远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形态,并试为考察此种德福一致模式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尤其是民间社会)道德信仰重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