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明德至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以生为本、为国育才的价值追求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师,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培育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和追求。当前,教育是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不二举措,是发掘与发展个体潜能、提高个人和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高等学校的教师更应当具备“以生为本、为国育才”的价值追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育”等理念应成为教师道德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一件大事。

作为国际拓扑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姜伯驹先生在70岁高龄时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姜伯驹始终强调他的职业是“教师”,育人是他的第一职责。他曾说:“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注43自国外出访归来后,姜伯驹深切感到中国数学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两项成果更有价值,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花大力气培养好青年一代。”注44基于这样的理念,多年来,姜伯驹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并多次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开设新的课程,力图把国际最新学术成就和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尽快赶上国际数学研究的新水平。

竺可桢先生教育学生:“国家每年给你们花很多钱,为的是培养社会的栋梁、时代的砥柱,而不是让你们仅仅学习一点技术,为自己谋生找出路。”注45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他在和新生谈话时提醒大家:“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为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答案。他说:“诸君到大学里来,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在竺可桢看来,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注46竺可桢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此。

建立了现代整体微分几何,被评价为复兴了美国几何学的陈省身,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频繁回国,因为他的一个愿望就是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最后他选择了自己的母校南开大学,并于1985年建立了南开数学研究所。陈省身先生回国后,每年用自己的经费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出国深造,而且都是送到世界数学领域最有名的大师身边去。他还组织数学研究所每年围绕一个重点方向,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到南开集中培养,对前沿课题进行攻关,以期培养高水准的青年数学家。他不但亲自讲课,还时常请国内外一流科学家来讲。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国内著名科学家王元、杨乐院士等均在他的邀请下访问过南开大学。

学者谷超豪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处处不忘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人曾这样问谷先生:如果没有那么多社会工作,对您来说是不是会更好?谷先生的回答简单,却也不简单:“我情愿肩负历史责任。”注471988年,国家有关部门希望他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当时,谷先生与杨振宁先生的研究进展比较顺利,如果赴任可能对研究有影响。但谷先生以大局为重,在老师苏步青先生、合作者杨振宁先生的支持下毅然赴任。五年任上,谷先生为稳定中科大局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校的同步辐射和火灾科学两个重点实验室等也都在谷先生任上建成。回顾谷先生的一生,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成为影响他一切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注48

陆谷孙教授是大学的英语大师,但一再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一定要把汉语作为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注49他经常饱含深情地为学生吟诵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的一段话:“我们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这是陆先生对自己、对所有学子的期盼。

当吴征镒先生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注50

国学大师陈汉章在北大任教时,经常是白天上课、著书,晚上撰编讲义、教导子女读四书五经,并详细讲解,每天工作到午夜,就是感冒发烧,他也坚持编讲义、上课。夫人劝他请假休息,陈汉章却说:“国家培养人才应是分秒必争,岂能为我一人休息而耽误数十人的时间。”注51有时学生去他家中请教,陈汉章总是反复讲述、引经据典、一一解答,直到学生全懂为止。

从上述诸多案例可以看出,优秀的高校教师都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终身的志业追求,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事业,具有职业的荣誉感、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把培育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发展视作自己的职业理想,具有坚定的职业立场。唯有具备了上述精神品质,高校教师才会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各项具体而又烦琐的工作中去,并能享受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