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长大:亲历华德福教育(幼儿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初版序
听从召唤

我在英国爱默生学院待了17个月,专心学习华德福教育,之后回到北京。一晃,五年过去了,回首自己走过的道路,内心既有酸楚也有快乐!

在英国期间忙于上课、打工,没有时间认真读书,于是回国后我想先读书,等基础更扎实、了解更深入之后,再结合自己的体会,把华德福教育介绍给国内的家长和老师。我边阅读边翻译,一段时间后,开始寻找可以帮忙出书的出版社。编辑们普遍认为这种教育是美好的,但和中国目前的现实相差太远,出版这样的书没有市场。迟迟找不到出版社,意志一直很坚定的我开始在心里问自己:我还能坚持多久?所幸我后来遇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桑海,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我于2002年辞去了大学的工作,从英国回来后成了无业人员。为了维持生计,我一面从事翻译,一面做起了家教。有一份刊物要刊登我的文章,需要我提供个人介绍,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没有了身份。我不再是大学教师了,也没有工作单位,怎么介绍自己?我是谁?不过,没有了任何头衔,反倒让我直面赤裸裸的自己。我用废纸自制了名片,涂上好看的颜色,只写上姓名和联系方式。有稳定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固然重要,成为自己也让我喜悦。

在几位家长的鼓动和支持下,2005年9月我办起了华德福家庭园。园里一开始只有两个孩子,经过10个月的努力,慢慢增加到12个孩子。然而,由于合作基础不牢固,最终我不得不辞去工作。2006年8月,我开始在一个幼儿园实践华德福教育,先从只有5个孩子的一个班开始,最后推广至整个园三个班46个孩子。然而又是10个月过去了,这个幼儿园不想继续实践华德福教育了,我只能离开。两次的尝试均告失败,我真是身心疲惫。

这其中当然有客观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我自身能力不足。可以说,我是在对幼儿园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盲目而冲动地开办了家庭园。我坚信只要办起来了,就会有国外的老师来指导。事实证明的确如此。然而,办一个园,仅是做好孩子的保育工作,处理好老师和家长的相关事务还不够,还会涉及一些其他方面,而这些方面是我不能很好解决的。一位印度朋友曾对我说,人生的体验比获得的成就更重要,我十分赞赏他的话。

和幼儿园的孩子在一起,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挑战,这个孩子不肯洗手,那个孩子不肯睡觉;每天都会有许多的开心时刻,一会儿我是“猪妈妈”,一会儿我又是“大灰狼”。有一天,一个孩子不愿睡觉,我在他的脚底做手指游戏,没想到过一会儿他就睡意蒙眬,安静地躺在我的怀里睡着了。抱着他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我深切地感到,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人到中年才踏上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后悔吗?每一种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选择自由,即便不可避免会面对挫折、痛苦甚至是危险,但内心体会到的是快乐和美好。于自由中展现出来的美好,是无与伦比的。面临一个又一个困境的同时,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坚韧。鸟儿在蓝天自由飞翔时,可能面临狂风暴雨,遭遇猎人的枪击,但它们也不愿被囚禁在笼子里。一首地中海的民歌这样唱道:“生命是一首歌,要好好唱它,要让它充满欢乐!”

其实,欢乐和痛苦是分不开的。纪伯伦曾说:“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的欢乐。你的盛酒的杯,不就是那曾在陶工的窑中燃烧的坯子吗?那感悦你心神的笛子,不就是曾受尖刀挖刻的木管吗?”一个人感受到的痛苦有多深,他能体验到的欢乐也就有多深。

自从走上华德福教育的道路,我体会到了挫折和心酸,也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我被这些人温暖着、鼓舞着。没有他们的关怀,也不会有这本书,不会有现在的我。他们中有的人出现在这本书里,有的人保留在我的心底。任何时候,我都不是孤单的一个人,无论他们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他们无私的爱一直伴我左右。我尽力所做的一切,也是在传递他们的梦想。对于那些有意或无意设置障碍的人,我也真诚地表示感谢,他们激发了我跨越障碍的决心和勇气,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我生性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这两年由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却和孩子、家长、老师、相关人士有了频繁的交往,我深感人情世故的微妙和复杂。也许我有意或无意中伤害过别人,希望这些人能够原谅我。

2003年,在我苦于找不到出版社的时候,日本同学横山来信鼓励我。她提到,因日本教育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学生心理变态、行为异常、自杀事件增加,不少日本人已开始反思以往教育方式的弊病,寻求另外的教育途径,相信中国将来也会尝到片面追求分数的严重后果。她希望我坚持五年,到那时会有一批家长需要华德福教育。当时我想不出五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只觉得五年很漫长。

如今,五年过去了,我发现的确有许多家长不满于应试教育,正在探索另类教育的可能性。市面上翻译出版的华德福教育相关书籍,不到两年,已经销售一空。我是物理学专业出身的,坚信任何理论都应接受实践的检验,不能轻易怀疑,也不要轻易相信,应让事实来说话。在现代化浪潮的裹挟下,华德福教育提醒我们保持独立的思考,警惕现代化带来的弊端,重视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教育不仅关乎孩子,也关乎我们自身。随着对华德福教育的深入理解,随着与老师、孩子的不断沟通,我也不断地得到了磨炼。这本书呈现的不仅是我的幼儿教育实践,也是我个人的成长。面对从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幼儿教育的专家,我深感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我一向做事情都比较慢,头脑反应迟钝,只是不敢停下来。在阅读中,读者会发现我们工作中的许多欠缺和失误,也会看到我们不懈的努力。我愿听取大家宝贵的意见,也期待着更多的人来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华德福教育坚信,健康的个体是成就健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儿童教育事关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一次办园失败的时候,朋友送给我一段美国神学家尼布尔博士写的祈祷文:“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有时我在想,不是我要如何,而是上天要我如何,与其抗拒命运,不如接受命运,听从召唤。

我感谢王丽、吴茵、张彤、屠明珊、邱建生、贺学军、王树人、武文生和台湾地区的陈启明老师,以及日本同学本间晃一夫妇(Koichi and Aki)、南非同学彼得夫妇(Peter and Hannah),感谢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德国华德福教育之友基金会(Freunde der Erziehungskunst)、荷兰Iona Stichting基金会。

感谢我的家人容忍了我的冒险,感谢我的女儿让我成为一名母亲。


吴蓓

2008年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