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的误区
定位之父特劳特曾说过:“成为第一,胜过更好。”
如今广告词语的滥用,导致在某种程度上,“第一”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禁忌。但是如果我们被游戏般的修辞法则束缚住,就会忽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日趋激烈的商战中,具有战略定位意义的“第一”,是关乎企业生存与价值的致命话题。
诚然,现实中的“第一”总是极少数,多数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反倒是“我不是第一”该怎么办?在这本书里,我们总结了多年来为企业培训与咨询所梳理出的经验步骤。但是,在学习它们之前,我想应该先看看关于“第一”的常见误区,比如“规模最大”“进入世界500强”或“获取更高的利润”,具备了这些就是第一吗?
万达集团曾经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的第二大院线AMC,继而成为全世界拥有影院最多的企业,2014年收入31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之首,但是有关数据却显示院线规模与票房收入并不成正比,单屏年产值与生命力指数最高的竟是规模小得多的“北京新影联”院线。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普通消费者的心里,万达影院并不是观影时的首选。虽然它“最大”“收入最高”,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占据了普通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曾经针砭中国企业,“这些年都在学通用电气,以为大就是优。”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奢侈品市场、最大的家电市场、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市值最大也最赚钱的银行、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用户最多的移动电信经营商。但是,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我们的自主品牌所获利润却不到整个行业利润的5%。
有一组数据非常有震撼力,1850年,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大国。160年后,到了2010年,中国再次成为制造大国,占到了全球生产总值的19.8%,美国占19.4%,表面上我们比美国多0.4个百分点,但是我们达到这样的占比,用了1亿名工人,美国只用了1150万名工人。由此可见,我们过往的成就,并不是来自市场的转型成功,而是来自上亿农民转化为工人,巨大的个人生产力获得释放。
2018年的贸易战再次验明,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我们距离“第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