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脾胃 年轻20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见微知著——脾胃差的小信号

口味渐重,脾胃虚衰的表现

经常听到老人们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是因为随着年龄老化,老年人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舌头对味道的感觉也在慢慢淡化,因此对饮食的口味加重,往往喜欢多盐、多油、多糖的饮食而不自知。其实,油、盐、糖吃多了会增加心、肝、肾的负担,影响身体健康。

使用小盐勺,改善口味重的习惯

老年人应该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平常做菜淡一些,少吃酱菜、咸菜,饮食尽量做到清淡和容易消化。家庭烹调食物要用专用的“盐勺”,1勺盐大致是2克。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将啤酒瓶盖中的胶垫去掉,一平盖正好是6克盐)即可,即3勺,每人每餐1勺即可。使用专用“盐勺”长期坚持,是可以把口味变淡的,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慢慢形成习惯。

一口肉配三口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人每天平均摄入水产类40~75克,畜禽肉类40~75克,蛋类40~50克。形象点来说,大致就是一块一巴掌大、一指头厚的肉,约为100克;一个鸡蛋,约为50克。

荤菜和素菜的最佳比例在1∶3至1∶4之间。无论是吃饭做菜还是赴宴应酬,只要灵活运用,均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荤素之间的营养均衡。如一个清蒸鱼配一个木须肉,再搭配一个白灼菜心,健康有营养,美味有特色。在吃的时候,也要执行1∶3的原则,吃一口肉,记得吃三口素菜。比如吃火锅,吃三口蔬菜再吃一口肉,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特别对于本身就血脂偏高的人来说,更要如此。

老年人健康饮食十一点

数量少一点;质量好一点;

蔬菜多一点;菜要淡一点;

品种杂一点;饭菜香一点;

饮食热一点;饭要稀一点;

吃得慢一点;早餐好一点;

晚餐早一点。

眼睛红肿、眼袋过大,脾虚的症状

一个总被大眼袋困扰着的人,首先想到的解决之法通常是多睡多休息,其次是按时涂抹能够去眼袋的眼霜,最极端的也有想用手术去除眼袋的。虽说这三种办法都可能有效,但消除眼袋还得先找对“病根”。

脾虚眼袋大

有句话说,脾虚眼袋大,肾虚眼袋黑。中医认为,眼袋的形成与脾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脾胃主运化水谷,脾胃功能直接影响到肌肉功能和体内脂肪的代谢,脾胃功能减弱,水湿运化不畅,皮肤和肌肉缺乏营养,松弛无弹性,久之则出现眼睑下垂,形成眼袋。改善脾胃功能可以辅助消除眼袋。

此外,中医认为,肾主水,其色为黑,肾虚导致水代谢障碍,肾气不足日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目失所养,则出现黑眼圈,多表现在下眼睑。

药食调理法

要想去除眼袋,除了要调节作息,恢复正常睡眠,还应该注意饮食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如鸡肉、猪肝、苹果、橙子、柚子、芹菜、菠菜、海带等。

另外,进行适当的中医药调理,也可以加快眼袋的消除。比如具有补气养血、健脾养胃功效的大枣、当归、阿胶、薏苡仁、白术、茯苓、党参等中草药,以及中成药参苓白术散等。

能有效去除眼袋,还能消退皮肤的湿气。

按摩调理法

建议有眼袋的患者进行眼部按摩,轻轻沿一定的方向在眼周进行按摩,每天数次,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另外,按摩足三里穴也有很好的效果。足三里位于膝盖的下方3厘米,在一块凸起骨头下方的凹陷处,用拇指按之可产生酸胀的感觉。经常按摩此穴,也能起到很好的补益脾胃作用,不妨一试。

脸色蜡黄,脾气不足的前兆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若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憔悴、萎黄不泽。所以,面色萎黄、苍白无华多是脾胃不好的表现。

从面色看脾病

面色分为青、黄、红、白、黑五种。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有光泽。面部色泽的变化能反映出脏腑气血的变化,所以古时就有五色诊。

在五行理论中,土与黄色相配。如果面色发黄,就可考虑诊断为脾病;如果病人面色淡黄,无光泽,称之“萎黄”,多属脾胃虚弱;如果面、眼睛及全身变黄,称为黄疸;小儿面黄肌瘦,腹坚硬且大,有青筋暴露者,称之“疳积”。

所以,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

面色不好多喝粥,多吃黄色食物

黄色与脾相应,面色黄需养脾,可以增加养脾的饮食,如各类米粥。另外,黄色食物多是养脾的,脾胃功能不好,应适当吃一些黄色食物,如小米粥、胡萝卜、土豆、南瓜等。

中成药调理

脸色蜡黄不是脾虚就是体内有湿气,表现为面色萎黄,少气懒言,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可用四君子合剂、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丸,如体内湿气重可加用参苓白术丸。

睡觉流口水,有可能是脾虚

《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脾胃功能不好,爱流口水

口水,每个人都流过。小时候流口水也许是可爱,但长大了还流口水,就成了不可言说的苦恼了。中医认为:“五脏化液,脾为涎。口为脾窍,涎出于口,涎为脾之液。”“涎”就是我们俗称的口水,意思是说流涎主要是脾的问题。

如果小孩儿两岁之后还出现口水滴答的现象,家长就要注意了,这有可能是小孩儿脾胃有热或脾胃虚寒所致。很多大人也会出现流口水的尴尬,这主要是由于吃了太多的辛辣食物,导致脾胃上火而致。这时,就要注意不要再吃辛辣的食物,同时不要吃得太饱,尤其是晚上,一定要少吃。

脾虚、肾虚的人会“漏水”

人衰老的标志之一就是口水多,很多消化不好的人总是感到自己嘴里的唾液特别多,甚至睡觉时会流口水,就是因为他们“返祖”了,未老先衰了。

人的内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轮流支配,交感神经比副交感神经高级,前者负责的是消化酶的分泌,后者负责的是稀释唾液、消化液,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管辖着后者。

进化上面有个规律:越是高级的,成熟越晚,衰老越早。这在神经中也是一样的。所以,相对高级的交感神经比副交感神经衰老得早,到了中老年之后,低级的副交感神经就开始起主要作用,此时人就开始“漏水”了,这种“漏水”包括唾液多、鼻涕多,还包括大便含水量多、不成形。

这种情况中医归结为脾虚,更严重的则是肾虚了,要通过健脾补肾来治疗。

成人睡觉时流涎,表明脾胃不和

一些人睡觉流口水,大家可能以为只是不雅的问题,但成年人睡觉流口水,其实是脾胃功能不好的一种身体反应。

《黄帝内经》里有“脾在液为涎”的记载,即脾统摄液体,脾胃虚寒、阳气亏虚会引起脾功能失调,无法运化津液,造成睡觉流涎。

另外睡眠姿势不当,侧睡、趴着睡时,嘴角被挤开或刺激到唾液腺,导致唾液增多,也会造成流涎的情况出现。

脾虚引起的流涎可以服用归脾丸调理,卧姿不当引起的则须调整睡姿,睡觉时尽量保持仰卧位。

口唇无血色、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唇舌是脾胃的“情报库”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可见,舌质和舌苔可以反映出腑脏病变。平时照镜子的时候仔细观察下自己的唇舌等,就可以得知血液质量、体内水分情况、体力以及内脏状态。

中医将舌头分为四部分,即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分上、中、下三焦,舌尖对应上焦、舌中对应中焦、舌根对应下焦。因心肺居上,舌尖为心肺区;脾胃居中,舌中为脾胃区;肾居下,舌根为肾区;舌边为肝胆区。

食疗让嘴唇光润起来

脾气亏虚者可以把午饭时间提前到11时,因为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能力最强。而脾脏最弱的时间是19~23时,可于晚饭1小时后吃1个水果,以帮助健脾。

古人发明了很多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对于脾虚的人来说很适合,老年人更应该家中常备。另外,把面粉炒熟了冲水喝也有健脾的作用。治疗气虚的“四君子汤”,也能用来健脾益气,用党参或人参10~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30克、甘草3~5克,熬在一起,补益脾胃的效果也不错,且药性平和。

鼻翼发红,留心脾胃问题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脸是脾的健康“门面”

按摩法消除鼻红

如果一个人鼻翼发红,常说明脾胃有热。脾胃有热者可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钟,每天2~3次,同时配合按摩胃经的内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缝之间)效果更佳。

肌肉松弛,肥肉多,留心脾胃虚弱

如果一个人肌肉松弛、没有弹性,或肌肉少而肥肉多,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虚弱者可经常运动脚趾和按摩小腿。

人为何体虚肥胖或消瘦

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凉水都长肉。这其中的奥秘你可想知道?其实,肥胖和消瘦可能都与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医认为,脾为湿土之脏,主运化,湿为阴邪,耗伤脾阳。脾病多分为两种:

一是脾湿过重,导致全身虚胖。湿气太重伤脾阳之气,脾气受损,无力将食物转化为营养,而滞留为水湿,湿久必浊,囤积为脂肪。

二是思伤脾,表现为人特别瘦。吃得再多也不会发胖,这就是中医讲的“胃强脾弱”,食物根本无法被吸收,吃进的食物以不消化的形态被排泄掉,致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实际上是与肥胖一样处于病态。换言之,一个人体虚肥胖或消瘦都跟脾胃机能失调、脾阳之气受损有关。

“少食而肥”与“多食而瘦”

如果脾运化水谷的功能不正常,不能为气血津液化生提供能量,表现在肌肉,就会显得较为瘦削,全身皮包骨,这样的人即使吃得很多也会瘦得可怜,属“多食而瘦”型。

多食而瘦者,常见于脾胃不足,或久病体虚的人,可在巳时(上午9~11点)按压大都穴和三阴交穴。这类人还可选用补脾祛湿的山药薏苡仁茶(山药∶薏苡仁=2∶1)。

如果运化水湿的功能较差,就会在身体里形成洪涝灾害,到处淤泥堆积,赘肉横生,属“少食而肥”型,这种人的典型特征就是“走路气喘,下楼腿软”。

对于“少食而肥”者,可以在巳时按压太白和阴陵泉两穴,这是一对非常好的健脾祛湿的穴位,是治疗肥胖的必选穴。还可选用燥湿健脾的红豆薏苡仁茶(红豆、薏苡仁各半)。

双腿水肿,脾虚的信号

中医对于水肿病机的理解,认为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并以脾、肾作为水肿病机的主要关键。中医认为,肺虚、脾虚、肾虚都可导致水肿。脾虚导致的水肿尤其体现在腿。

脾虚可导致水肿

脾主输布津液,运化水湿,如果脾胃气虚或脾阳不足,则水湿运不出去聚留在体内表现为肿。

脾虚导致的水肿尤其体现在腿部,按下凹陷不易恢复,伴有不爱吃东西,饭后腹胀,脸色灰黯,神疲肢冷,小便减少,治疗宜健脾利湿。

饮食上,多吃赤小豆、黑豆、薏苡仁、山药、芡实、牛肉、红枣、胡萝卜、土豆等补脾食物,建议把薏苡仁、山药、芡实放一起熬粥,每天早上喝一碗。同时,忌食苦瓜、冬瓜、黄瓜、芹菜、香蕉等易伤脾气的食物。牛奶、芝麻、鸭肉、牡蛎易阻碍脾气运化,也不要多吃。

腿肿喝赤小豆汤

长夏是指夏季末、夏秋之交的多雨季节,大约是在阴历7月左右。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长夏既炎热又多雨,空气中湿度很大。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易发水肿,所以,古人指出“长夏防湿”。

赤小豆是利湿佳品,夏天喝赤小豆汤不失为一种好的消肿方法。具体来说,用赤小豆与薏苡仁、花生煲汤水,或用赤小豆加陈皮煮食,都有利湿的功效。用赤小豆配豆腐和紫苏叶,还可促进肠胃功能正常运作,并可达到瘦身的目的。用赤小豆与薏苡仁、黑豆、扁豆、花生、麦片一起煮,还有防治脾湿脚气的功效。

赤小豆汤利尿、除湿、消肿,特别适合各种特发性水肿病人的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