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外课程开发现状
国外的课程开发基本上是在国家政策规定的框架下去完成的,有关课程开发的模式,每种类型各有自身的特点。我国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展开的。
(一)国外课程开发机制与模式
1.国外课程开发机制
课程开发机制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体制下,实现和完成课程开发所规定的课程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等内容。国外常见有三种基本类型的课程开发机制,即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和学校自主机制。
① 中央集权机制就是指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代理机构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国家权力负责对中小学课程进行统一的研究、编制和推广,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甚至教学材料和考试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如法国、俄国、韩国就是由国家统一开发课程。
② 地方分权机制的课程开发也是集权体制的一种形式,区别是主体变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并强调地方或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它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进行课程开发。美国是地方分权机制的典型代表。各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全州课程的一般标准、毕业规定,以及提供各项必要的资源给地方学区。
③ 学校自主机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执行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其所依据的思想基础属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强调的是个别差异的适应性问题。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私立学校课程开发机制。
不难发现,各国选择的课程开发机制并非单一的,成功的国家大都采取三种机制中的多种形式,最后形成一种主导加辅助的课程开发机制。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开发机制,只要适合本国国情和实际,就是最好的运行机制。
2.国外课程开发模式
模式就是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形成的方法论。课程开发模式就是解决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方法。国外常见的课程开发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开发模式: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四个阶段,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该模式的特点:一是可操作性,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步骤、要求和程序;二是开放性,通过评价、搜集、利用各种信息,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三是目标性,以从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目标源来确定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2)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知识及其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无须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以证明。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选择知识和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即鼓励教师批判反思课程与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主体性。该模式的特点:一是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积极者;二是对过程、具体情境进行诊断,属于形成性评价。过程模式的设计程序是:设定一般目标—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论述—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
(3)实践模式
实践模式包括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四个要素,彼此间相互作用。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而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实践模式课程理论的特点:一是强调课程的终极目的是“实践兴趣”,尤其是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学生和学习群体置于研究的中心;二是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的连续和统一;三是强调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即以学校为基础成立包括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的课程集体对课程问题进行审议,以避免课程方案脱离具体情境,确保其平衡性。
(4)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是一种更为综合的模式,主要由环境分析、目标制定、制订计划、实施、评价反馈与改进五部分组成。情境模式被视为融合了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综合化的课程研制理论。该模式的特点:一是现实性,即在全面、动态,系统地考虑特定的环境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二是可塑性,课程内容方法与途径具有弹性和适应性,操作过程可以从任何一个部分开始,也可以从几个部分同时开始。
以上几种课程开发模式适应了当时环境,体现了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与课程开发体制一样,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于课程开发的好做法、好经验,避免局限于思维定式,只要适合我们当前社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就是好的模式。
(二)国内课程开发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在质量和规模上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部分需求。最突出的是政府建设100所国家示范院校和100所骨干院校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采它山之石,并结合自身的区域经济特色,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成果,特别是在课程开发方面,各职业院校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典型模式有三种类型: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职业分析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1)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
此模式是建立在专业学科基础之上,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知识传授为基础,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课程评价。该模式的特点:一是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实践课是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二是“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段式的课程排列方式。此模式的弊端是易出现重知识记忆、轻知识理解和应用,出现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实践整合的倾向。
(2)职业分析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CBE)模式和国际劳工组织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MES)模式三种。该模式课程开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设计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把提升职业能力看做职业教育的基础。该模式的特点:一是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提高能力,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该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此模式的弊端是过分强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模糊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界限。
(3)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典型岗位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依据实际的工作过程来开发课程。该模式的特点:一是营造接近于企业真实的教学环境,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二是采用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该模式的弊端:一是与工作任务匹配的教学情景单一,无法体现真实的企业复杂环境;二是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企业全程参与,在实施上有难度。
以上几种课程开发的模式的变迁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我国各职业院校在课程开发上面所做的积极尝试和有益的探索,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对“学赛一体化”课程开发有很大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调查不够
实践调查不够的表现有:一是与企业的关系不紧密,即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些教师闭门造车,或者深入企业不够,不了解企业的实际,只在理论知识方面下工夫。有的虽然口头上说与企业结合紧密,但实际上仍是自己单打独干。二是就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新变化把握不够,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出现学生毕业就是失业本末倒置的现象。三是从企业中间提炼的工作任务不够典型,也就是说调研企业的数量不够,教学后的工作任务不具有典型性,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目标实现不够
企业发展和需求是随着市场和需求环境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企业业务需要更新,管理需要提升,制度需要规范,人才需求规格也会随之变化。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致使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实训环境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就职业院校而言,目前,很多学校实现不了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不具有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
(3)思想认识不够
课程开发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核心,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对此思想上认识不够,体现在:一是教师的惰性,很多职业院校老师觉得课程开发是件费时、费力、费钱的苦差事,便安于现状,抱着一两门课吃一辈子不思进取的懒惰想法;二是觉得课程开发属于高技术、高难度的工作,应该是上级政府部门的事情,教师只负责讲课就可以了;三是对课程开发的真实用意和方法认识不清,很多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为教学内容的删减就是课程开发,完全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的层次性;四是出现一些低层次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仅仅是把章节改为项目、任务就以为是课程开发。
(4)教师能力不够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能力提升了,我国的职业院校才有希望。经过这几年我国大步伐地“走出去”、“引进来”,很多教师开阔了视野,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回避的是,目前我国很多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距离合格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虽然热情很高,但限于能力,最后只能导致课程开发质量不高的结果。
(5)团队配合不够
课程开发属于创新性的工作,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信息技术、设备、管理技术等多方配合才可以。如今,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是教研室单打独斗,或者负责课程讲授的一两个教师组团来做这件事情,如果这样的团队能力再不提高,课程开发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院校之间或者相同专业的教师之间和企业一起才是进行课程开发的主体。
(四)课程开发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要求,在教学体系中,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开发的方向体现以下几点。
(1)课程能实现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
我国早就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将职业素养的教育进行课程化,放在课程开发的首位,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板块课程为载体的财贸素养教育,开创了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课程化的先河,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学生良好的素养教育培养还应该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即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在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考核和学习小组组员间的协作等方面进行考虑,将素养教育融入整个学习过程。
(2)课程能实现较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其大小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竞争力的高低。较强学习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的指导并通过较多的活动去观察、体验、总结和内化。
课程开发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结果的总结。
(3)课程能实现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
综合的专业技能体现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优化、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较熟练的业务操作处理、设备安全使用和一定的设备维护维修能力。
要实现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开发方面就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发出能反映企业关键业务及与建设对应的教学环境,企业专家和专职教师联合教学,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以比赛为教学组织方式,采取校企共同参与的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