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1 教育产品及其性质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同时具备一定条件姚益龙(2003)指出,教育作为一项独立的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其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②逐步形成区域性的统一的教学交流手段,一些专门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③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形成对教育的需求。的情况下,“部分人逐步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成为从事知识传播的专门工作者。他们专门从事生产知识、传播知识的劳动,提供教育服务,成为教育产品的专门生产者或教育工作者。教育也就成为一个新的劳务产品,教育工作者也就成为一个新的职业”(姚益龙,2000)。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变化,教育产品的经济性质将会发生变化甚至逆转。在自然经济时代,平均收入水平仅仅能够维持大多数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此时,教育产品仅是一个“只有少数王公贵族能够消费的奢侈品”引自姚益龙.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1.(姚益龙,2003)。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正式教育以下涉及“教育产品”的论述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的话,一般均是指正式教育,不包括那些具有强烈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产品,比如职业教育以及一些兴趣培养教育。(formal education),尤其是基础教育,“表现为一种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都很小的必需品”引自姚益龙.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2.(姚益龙,2003)。伴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伴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差异化,教育产品的种类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很大一部分教育产品需求是为了培训自己兴趣和专长的额外的教育培训(如一些音乐舞蹈兴趣培训班等),这类教育产品有着较大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常常表现为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

正式教育作为必需品,同时具备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或者叫做混合性质。所谓公共产品必须同时具有非排他性(non excludability)和非竞争性(non rivalry)。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非排他性的商品是无法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因此也就不具有竞争性;但是非竞争性的产品有时候并不具有排他性非竞争性是针对商品本身来说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使用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使用;但是非排他性是针对使用该商品的消费者来说的,也即使用该商品的消费者无法,或者因成本过高而无法排除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使用。很多商品具有非竞争性但并不是公共产品,比如一段程序代码,一般来说,这段程序代码对其他消费者的效用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使用而降低,但是却可以通过加密程序阻止其他消费者使用。同样地,某些类型的教育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比如新东方的英语培训,在人数没有达到一定数目内时,多增加一名听课学生既不会增加开课成本,也不会降低其他学生的听课效果(或者说该生效用),但是通过听课证等排他性手段却可以进行市场交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类型的教育并不是公共产品,因为由此获得的收益基本上都由受教育者本人获得,虽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外溢效应。。教育产品,尤其是基础教育产品,之所以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就在于其巨大的外部效应(externality),或者说邻近效应(neighbor effect)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指出邻近效应是“一个人的行动迫使其他人为之支付相当大的代价,而又无法使前者赔偿后者的情况,或者,个人的行动对其他人产生相当大的好处,而又无法使后者偿付前者的情况”。。从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其中①和②中观点引自姚益龙.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88.:①教育对劳动力要素的影响。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得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调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加快技术的扩散效应。在第6章中,我们将证明教育的技术创新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将是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②教育对实物资本的影响。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1962)的研究指出,实物资本的增加可以通过“干中学”的方式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样地,教育通过对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也可能会促进物质资本的积累,也即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之间可能存在互补性(complementarity)技术和资本之间的互补性关系由迈克尔·博斯金和劳(Michael Boskin和Lau,1990)首先发现,而之后劳等(1993)也提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互补性关系。。③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能力(Labour)和厂商之间的匹配(matching)效率(肯尼斯·阿罗,1973;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1975)。也就是说,即使教育没有直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作为工人能力的信号,也能够提高工人和厂商的匹配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除此之外,教育对公众健康、犯罪率、环境、生育率以及社会的政治民主进程的影响,也会回馈到经济的长期表现之中。正因为如此,教育产品的社会回报率远远高于教育产品的私人回报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由于无法识别到受到利益的具体的个人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二版)一书中指出这是由于教育的邻近效应导致的。,导致教育产品的排他成本非常高,足以损害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产品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性质。

教育产品的私人性质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作为消费者和人力资本投资者两方面。“作为消费者,人们接受教育、购买教育产品能够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如精神需要的满足……社会地位的提高”引自姚益龙.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4.(姚益龙,2003);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者,“不仅具有更多的技术知识,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还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引自姚益龙.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4.(姚益龙,2003),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预期收入。因此教育对个人造成的外部性可以货币化,并且回报基本上属于个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较强的排他性,因而也就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但是,教育产品尤其是基础教育产品,仅仅针对特定区域或资格的人群才具有公共品的非排他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义务教育中的按片入学和就近入学政策,只有在这个辖区内的居民才可以享有免费教育,而对于其他辖区的居民或者外来人口则要收取较高的择校费和培养费。。像这种具有非竞争性,但是仅仅针对满足某种特定条件的消费者才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称为地方公共产品这里的地方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当地“地方政府”提供,此处“地方政府”对应于英文的“local government”,这一概念并不包括对政府级别和管辖范围的限定,而只是说这一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当地居民可以享用而其他居民无法享用。这也是地方公共产品这个称谓的由来。(local public good)或者俱乐部产品(club good)之所以称为俱乐部产品大概是由于进入俱乐部享用该产品需要某种会员资格,而该产品对具有会员资格的消费者来说是公共产品。。公共经济学的俱乐部理论(club theory)对于教育这类地方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俱乐部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竞争性的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提供俱乐部产品,没有任何理由将这些公共产品全部归由政府提供具体可参见《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Volume 4, Edited by A.J.Auerbach and M.Feldstein,chapter 29, “local public good and club”, Suzanne Scotchmer,2002.

教育产品作为地方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两个区别于普通商品的特有属性:①同群效应(peer effect)。同群效应产生于人与人偏好不同基础上的非市场互动效应陆铭(2007)的“‘人以群分’:非市场互动效应和群分效应的文献评论”(《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3期)对非市场互动和群分效应做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综述。,非市场互动源自不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不是通过市场价格产生作用的,这种行为互动方式在博弈论中称为社会学习。社会学家对市场互动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上述的邻近效应、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时尚(epidemics)或者说攀比效应(bandwagon effect)等曼斯齐(Manski,2000)对非市场互动效应进行了很好的归纳。。教育产品的同群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成绩不仅取决于自身能力,也取决于学校学生的平均能力。好学校之所以是好学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生源的好坏。另外,由于攀比效应导致消费者“对教育的需求随着其他人对教育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引自姚益龙.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70.(姚益龙,2003),这也是教育产品的同群效应之一。正是因为同群效应的存在,使得学校有激励措施去补贴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这是教育产品区别于麦当劳等普通商品的重要属性之一。显然,麦当劳餐厅是没有激励措施去补贴那些特别喜欢吃麦当劳的消费者的。②隔代效应(generation effect)。由于教育同群效应的存在,有可能使得人群按照不同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分层,从而形成代际影响和“高收入—高教育,低收入—低教育”的恶性循环。隔代效应的存在有可能使得社会收入差距增加,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隔代效应是由于同群效应的不断加强而产生的,是教育产品同群效应的衍生效应。

综上所述,教育产品是一种地方公共产品,因此教育完全可以由市场提供我们甚至认为由于基础教育以阅读、计算、书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导致其标准化程度较高,因此基础教育反而更应该由市场提供。。教育的“邻近效应”不应该是完全由政府提供教育产品的理论依据,由于教育“同群效应”和“隔代效应”的存在,使得公立教育下一些貌似平等的教育制度(比如就近入学、一费制、禁止择校等)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教育不公平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二版)一书中说“……目前的(公立)教育制度使他们超越原有的贫穷状态的行动变得非常困难。”。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证明教育市场化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促进教育公平,而公立教育制度会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并进一步导致更大的不公平。我们首先澄清什么是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