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对于教育市场化,经济学家却有不同的看法。教育市场化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二百多年前。在谈及关于自由教育的论述时,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早在1776年就提出了教育市场化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看不见的手”才能提高教育行业的效率,而垄断性的公共教育则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的低效率。19世纪40年代,公立教育虽然在政府财政支持下迅速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而导致公立教育的质量逐渐下降。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eidman,1979)甚至认为公立教育“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金钱,而且导致了比自愿合作继续起较大作用所能产生的教育制度远为落后的制度”。他基于自主选择权的最大化提出教育券制度(1955)。至此,教育市场化的思想才逐渐成熟。而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则是发端于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1956,1959,1961)提出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得到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一些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市场化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放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但大部分观点还是从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以及教育事业的伦理价值出发,认为教育市场化会必然导致教育的异化以及社会不公(王善迈,2000;郝文武,2000;张人杰,2000),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严格禁止择校以及保证地区内教育财政投入绝对平等化的政策建议。
有关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引发了学术界、政府和全社会对“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空前激烈的争论和反思。对教育市场化的反思和试验直接触及了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诚然,将竞争机制引入教育市场的初衷在于通过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放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进而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回答这些问题:教育市场化是否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否能够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是什么?具体来说,教育通过何种途径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另外,教育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统计上的正相关关系是否由于经济增长对教育的引致效应所导致?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学术界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够从理论上,特别是微观和宏观层面厘清教育、教育市场化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而且还能在现实层面、在反思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重新思考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本书按以下基本思路研究、处理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的引入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效率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本身就包含着教育的公平。教育主要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效应间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且中国经济增长对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引致效应。在一定的制度保障下,教育市场化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且能够放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我们尝试通过后续研究建立起相应的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研究教育市场化产生的根源和必然性,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和手段,借鉴发达国家教育市场化的经验教训,研究教育市场化与效率之间、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等问题。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教育市场化的范围与形式、教育公平与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相信这些研究对我国的教育市场化与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以及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