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成长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整零配套

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并共同发展。在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中,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了两种典型的整(车)零(部件)关系模式,即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

(一)关系模式

1.欧美模式

欧美模式是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的配套关系模式。在欧美模式下,整车企业主要根据零部件的质量、服务、技术和价格这四个主要因素,择优选择配套。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在资产上各自独立。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零部件企业也自由地为不同的整车企业供货。

2.日韩模式

日韩模式是以业务转包合作为基础的配套关系模式。整车企业主要通过与零部件企业的资本合作、技术支持等方式建立紧密联系。典型代表是丰田汽车系的众多关联零部件企业,如丰田合成、丰田纺织、电装、爱信精机、捷太格特和东海理化等公司。现代起亚汽车系的摩比斯、万都和韩一理化等公司。

(二)零部件系统

1.金字塔结构

在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中,一级零部件企业支配二级零部件企业,二级零部件企业又控制三级零部件企业。一级支配一级,层层控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层级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

一级零部件企业基本上都具有技术开发和设计能力,它们生产系统产品或总成模块向整车企业供货。二级、三级零部件企业主要进行机械加工、冲压加工或进行铸锻造、标准件的加工,向一级零部件企业供货。三级以下的零部件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主要进行机加工、电镀等二、三级零部件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它们的加工程度比较低。

这种整零关系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及掌握供应商的成本结构,整车企业会对第一层级供应商进行限制和认证。整车企业可能会限制供应商向其他整车企业供货。上述做法,第一层级供应商也会同样地应用于它们的第二层级供应商。二是在质量保证体系之下,如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整车企业通常会要求供应商赔偿。相应地,第一层级供应商会将这样的质量风险转移给它的下一层级供应商,由此形成财务风险共担机制。三是买方零库存制度,对于整车企业来说,从原来的BTS(building to stock)转变为BTO (building to order)模式,这意味着供应商需要根据客户的订货单来供货,按时按量生产出来,并运送到指定地点。第一层级供应商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系统进一步将库存压力转移至下一层级供应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产品开发周期越来越短,欧美模式中的一级零部件企业通常会参与整车企业的新车型开发,实现与整车的同步开发。同时,一级零部件企业还承担一部分管理和协调下一层级供应商的职能。对于日韩模式来说,零部件企业的供货范围不限于关联整车企业,整车企业的零部件配套也不限于其关联零部件企业,开始摆脱传统的附属关系,以市场机制各自拓展市场。所以,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已经开始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

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协作模式是基于契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随着专业分工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激化,众多零部件企业依存于某一单个整车企业或垂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和零部件生产区域化的运作模式开始改变,代之以网络型组织结构(即多家零部件企业根据合约以多系列、大规模生产面对多家整车企业)。由此使得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更加紧密地结合与合作,同时促使大型跨国零部件企业的出现和零部件产业集中度的迅速提高。

2.系统集成与模块化供货

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供货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生产范式。“模块”最原始的意义是指某些零部件的物理整合,也就是组件。组成模块的零部件在物理位置上通常比较邻近,并且在装配过程中作为一个单元来看待,它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可以进行独立的检测,但是这种功能不一定能够独立发挥其作用。例如,座椅模块可以独立发挥作用,而座舱模块却不能。

从一般意义上讲,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模块是可以独立设计、自由创新的,有充分的自主性,但必须遵守共同的设计规则,所以称为“半自律性”。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与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每个模块的研发和改进都独立于其他模块,每个模块所特有的信息处理过程都包含在模块的内部,由一个或数个通用的标准界面与系统或其他模块相互连接。模块化是指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被模块化的复杂系统内部包含“看得见的信息”(系统信息)和“看不见的信息”(个别信息或隐含信息)。前者是指系统内部各模块共享的信息,这类信息影响各个模块之间协调与整合的设计规则,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后者是指被各个独立的模块“包裹”起来的、不公开的特有信息,隐含于各个模块内部,不影响其他模块的设计。这类信息使各个模块可以独立、平行地运作,它可以被替代或事后进行再选择。“看得见的信息”和“看不见的信息”使各个模块既独立又统一。模块化的主要方法是系统的动态化分解和整合。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化——新的产业结构本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模块化分工的实质是知识的分工。模块化的演进按照“技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产业模块化—组织模块化”的路径。 根据模块化分工的规则,将复杂的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组织和过程等)分解为不同的模块,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芮明杰,李想.网络状产业链构造与运行.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模块化最早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被运用于钟表行业,之后逐渐被机械制造、 IBM公司在1964年开发出世界上最早的模块计算机——System/360。国防工程及计算机制造等行业采用。作为设计方法的模块化来源于组合设计,而组合设计来源于积木原理。催生现代模块化的直接原因是计算机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应用这种生产范式的时间还不算长,但是已经显现出其显著的优越性,并且逐渐成为潮流。

“系统”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相互间具有某种有机联系的若干要素构成的、达到规定目的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通常满足三个条件:由两个以上部件组成,部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并具有某种独立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系统通常可以包括多个子系统。例如,对于汽车来说,它通常拥有电子系统、燃油系统和制动系统等。 模块与系统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也具有明显的区别。模块通常包含多个系统的一部分,不同模块的一部分构成一个系统。例如,汽车的内部系统通常由仪表板、门内板、座椅和行李箱板等多个零部件构成,而这些零部件又分别是座舱模块、座椅模块、车门模块和行李箱模块的一部分。

汽车制造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简化制造工艺及节约装配时间,要求零部件供应商模块化供货。模块只是实现某种功能的物质载体,但是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立足于模块所在的系统及其所在系统相关的其他系统。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模块的开发与制造之前必须有一个模块化的设计。这种模块化设计必须立足于系统的观念或思想,也就是说,应该进行系统化的模块设计。在系统化设计基础上进行的模块化供货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系统集成; 对于系统集成来说,它是指把一个或多个零部件、组合件或分系统以最有效的方式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汽车通常由几个独立系统构成,它们共同作用实现汽车的整体功能。集成就意味着用少量的零部件以获得同样甚至更多的功能。二是排序生产与排序供货。排序生产与排序供货是指配套零部件企业根据整车企业的生产需求信息安排生产,即时地进行生产并供货,以实现与客户的同步生产,减少甚至消除供应商与客户跨地域的无效物流损耗与成本,降低在制品数量和产成品库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尤其是对于那些体积较大、类型较多的产品。 但是,实际上,排序生产与排序供货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它们之间是可分离的。排序生产并不意味着排序供货,排序供货也并不意味着排序生产。如果没有无缝物流的支持,排序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无法排序供应给客户。不排序生产,只要有足够的库存或缓冲就可以实现排序供货。模块化供货的最高水平就是能够同时做到排序生产与排序供货。

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史上,主要的生产范式包括大规模生产、精益生产和平台生产方式。与它们相比,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供货生产范式更为优越。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供货生产范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分总成的结构和功能更加独立;②生产过程管理进一步简化;③整车企业自身做事范围缩小;④零部件企业系统开发能力加强。

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供货对汽车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大规模重组,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定制要求。对整车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更易于创建新的工厂制造模式,进一步减少投资,深化专业化分工。对零部件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塑零部件产业内部关系,重新确定零部件与整车企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