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闽苏地方政府发起对台考察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了赶上英、美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规划、产业扶植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建立高度组织化的政治体系,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是日本崛起的一大特色。台湾也不例外。
日本侵占台湾后,台湾总督府开展土地调查、林野调查,整理大租权,改革田赋制度,增加税收。创设台湾银行,改革金融制度,统一度量衡,为大规模的商品交换扫清障碍。改善交通运输,修筑公路、铁路,将台湾南北联为一体。以现代设计理念规划、扩建城市,兴建西洋建筑,台北市、基隆市等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推行专卖制度,总督府的税收及财源增加较快,财政得以独立。改良水稻、甘蔗等农产品品种,发展米糖经济。日资进入岛内,建立现代糖厂,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推行日语教育,废除陋习,提高识字率,青少年的文化水准得到提升。经过不断镇压,台湾民众的武装抗日斗争渐渐平息,社会秩序趋于平静。到1915年,经过约二十年的殖民统治,台湾的经济实力与东南沿海诸省相比,除上海外,已经超过了它们。
福建省行政当局对保存的台湾资料作出整理和分析。福建省通志局刊印的《福建通志》,由陈衍总纂,凡600卷,刊于1922年,收录了许多台湾资料。夏德仪选辑的《民国福建通志台湾资料选》,辑录了原《福建通志》中的台湾资料,把割让前的台湾史事按照年月作有系统的记载,还把每一条记载所根据的原书注明在下面,为台湾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废除帝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很多束缚经济发展的陈规被废除,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抱有期待。从中央政府到各省地方政府,一些有作为的官员、知识精英都在思考着发展经济的路向。
在东南沿海的列强侵占地区,香港、澳门偏小,属于港口城市,农业所占比重极低。而台湾省由一个农业省份,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开始资本主义工业化。台湾在地理位置、气候、农业生产方式上与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相近,而土地面积、人口、耕地最少,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却是最强。台湾在农业改良与新式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引起了东南沿海诸省地方当局、一些知识精英的高度关注,他们希望取法台湾经济成功的经验,为地方建设服务。这是民国早期大陆知识界持续研究日据下台湾的根本动因。因地缘相近,福建省行政当局率先对日据下的台湾进行研究,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一 施景琛考察
台湾曾是福建省的一个府。1885年,台湾建省,闽台分治。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台湾与福建省的历史渊源十分深厚、久远。明末清初至1895年,经过三百多年的开发,台湾从一个落后地区成长为一个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长期以福建的泉州、漳州为师。
清末实施新政,振兴农工商务,鼓励发展实业。各省纷纷响应,以日本为师。1904年9月,福建福州成立了商政局,选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农业、制纸、制糖、森林、渔业、商务等,创办了一批农工商业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台湾经过日本十几年的殖民统治,在经济上的成效逐渐显现出来。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自然环境相近,有着深厚的血缘、地缘、人缘。与以日为师相较,以台为师,对于福建的经济发展,更具有可借鉴性、可操作性。
施景琛(1873—1955),字涵宇,福建长乐人,举人。1903年以观察员身份赴日本大阪,参观世界博览会。后两次赴日本,考察实业、教育等,眼界大开。他在福州办学,引进日本教学理念。1909年10月,福建省咨议局成立,施景琛被推选为常驻议员。还任过商业学堂监督、水产讲习所经理、工务总会经理等职,以候补知县任用。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曾在陕西、江苏等地任职,颇为干练,想有一番作为。光绪三十三年,出任闽浙总督,便将目光投向台湾。因施景琛曾三赴日本考察,是福建著名的知日派精英,松寿便致函施景琛,力邀他赴台考察。1911年11月,革命党人起事,福州光复,松寿吞金自尽。
为了解台湾实际情况,施景琛顾不得福州时局混乱,决意渡台调查实业。1912年2月20日(壬子年正月初三日),施景琛自福州乘抚顺丸先赴厦门,复于初九日乘大仁丸渡台湾海峡,林叔臧、陈少铁、林秀商相伴,正月十日抵台北。陪同其考察的人员有陈杰生、洪礼修,为农商专家。台湾总督佐久间等官员表示欢迎。正月十二日,他开始考察工作,在台北,参观台湾日日新闻报社,调查台湾铁路建设情形,访问权度、专卖二局,复往台南参观物产展览会与教育展览会,又赴打狗参观港口工事,赴阿堠参观血清作业所及台湾制糖会社工场,折返经嘉义、台中,回到台北,沿途参观糖厂、苗圃、水利设施、自来水厂、发电所、电话交换所、监狱、盐政、土地调查机构。在台18日,于正月二十九日(3月17日),乘大仁丸离台返回福州。撰有《鲲瀛日记》,记载此次台湾考察活动。
日本人在台湾的经济建设成绩令施景琛印象颇深。铁路方面,“台北至基隆地势平坦,建设费为最廉,每日里平均不过五万元。自全线交通以来,北部之茶、中部之米谷、南部之砂糖,运输便利,商业日益发达,平均一日一哩通过人数约三百六十人,平均一日一哩通过吨数一百八十吨。调查明治四十一年度铁道之收入已达二百三十余万元,比年当必倍蓰”。度量衡方面,“闻台湾自改良度量衡以来,政府所售各器已值一百二十万。现每年尚可售十万左右。铜制各器,皆由东京制造。木制各器,或由台湾制造”。
在台南,施景琛与台籍士绅晚餐时,谈及访台观感,分析了日本殖民统治给台湾带来的一些成效及破坏。“台岛素未讲求卫生,人民罹于疫祸者不可胜数;改隶以来,道路荡平,沟渠敷畅,饮料尤为注意,而人民之疾病死亡日渐减少;此公共卫生极为满意者也。”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推行差别教育,限制台籍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徒使其能做而不能思。施景琛指出,“全岛普通教育渐臻完备,而高等教育寂然无闻,致青年子弟不能造成高尚人格”。在司法上,日本殖民者推行警察统治,“台政府裁判制度仅分两级,往往台民偶有冤抑难于上诉”。对于台湾的民间企业,日本殖民者严加控制,“全岛工业以制糖为盛,台政府近持归并主义,凡经营小公司者不能独立,或至于消灭者有之”。这些是施景琛“对于教育、裁判、实业最不满意者也”。在场的台籍士绅闻之,黯然神伤。
施景琛为民国初年福建精英赴台湾考察经济发展的第一人。他在台湾18天,考察了台湾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主要是考察农林,集中于米糖经济。《鲲瀛日记》有铅印本,小范围内流传。他对“壬子之言,则尚有待也”,期待自己对台考察能够引起福建省政当局的采纳,造福桑梓。民国元年,革命党人、立宪派等为争夺福建省政权力,斗争激烈,发起此次考察活动的松寿已故,施景琛属立宪派,取回的台湾经验得不到革命党人的呼应,无从落实。
二 程家颍考察
福建省是一个农业地区。台湾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绩首先引起福建地方当局的关注。福建省山多地少,地形复杂,民间隐匿耕地,少报甚至不报,地方政府长期苦于难以掌握较为准确的土地资料。台湾与福建地形类似,清政府统治时期,地方官员就为如何查清民众耕地发愁。
许世英(1873—1964),字静仁,安徽至德人。1908年任奉天高等审判厅厅长。1909年受命到欧美考察司法。民国成立后任直隶都督秘书长、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二次革命失败后,熊希龄组阁,许世英辞去总长职,任奉天民政长。1914年被调入京任约法审查员。
民国元年,福建政局动荡不安。1913年,袁世凯任命李厚基为福建镇守使,督理福建军务,福建纳入北洋军阀势力范围。1914年5月,袁世凯任命许世英任福建民政长,改称巡按使,会办福建军务。
许世英主政福建期间,颇为重视台湾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效。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福建省政当局派出几批人员,赴台考察。
程家颍(1885—1945),字逸滨,湖北安陆人。留学日本,授法科举人,列一等。曾任法部主事、交通部航律编纂处副主任。
许世英任司法总长时,曾派程家颍赴日本考察登记制度。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开展土地调查,重新丈量,以增加赋税,效果颇为明显。袁世凯政府创设经界局,拟调查土地情况。为此,1914年9月,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委前司法部主事程家颍前往台湾,考查土地制度。10月7日,程家颍赴台,11月19日回闽。他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编撰成《台湾土地制度考查报告书》,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了台湾土地制度之沿革;第二章介绍了台湾土地调查概要,着重介绍了日本人对台湾的土地调查,包括大租权确定及消灭、改革地赋、调查经费;第三章是条陈闽省清地办法大纲,提出宜定调查之目的、预算之计划、土地之种类、地积之标准、改赋之办法、查定之机关、应否发给丈单。他建议,应取鉴刘铭传及日本人清量台湾土地的经验,丈量福建土地。该书正文约2万字,并有附录。
1915年1月8日,许世英组织成立福建土地调查筹办处,委程家颍为筹办员。3月,许世英将该调查报告送给袁世凯政府内务部、财政部、经界局参考。4月2日,袁世凯批示“呈悉。交内务、财政两部暨经界局查照。此批”。
清查民间藏匿的土地,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实际操作的难度极大。限于多方面条件不具备,福建省政当局未能清查民间土地,程家颖编撰的《台湾土地制度考查报告书》束之高阁,未能发挥实际作用。
三 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师生考察
1908年,福州农事试验场农业别科班创办,后改为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专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改良农产品种,加以推广。
本着“使青年学生增闻见、扩知能,于相形见绌之中,为发愤自强之计。将来有所建树,或可得心应手,不至茫如捕风”的目的,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何缵组织学生赴台参观旅行。此举得到许世英的支持。1915年12月4日,何缵校长带学生渡台旅行,教员杨惕予、葛鼎丞随行,学生41人,此行共44人,为民国初年福建省组织学生第一次赴台考察。
此次考察往返共12日,按预定参观计划,分为农林行政(官署、农会、气象台、试验场、陈列所、苗圃、屠场、统计)、农林教育(学校、讲习所、通俗教育)、农林制造(樟脑、制茶、制糖、草帽、席、制纸、葫类之制造、罐头制造、制酒、烟草、制盐、制丝、藤之利用、植棉、果树园艺、木材工场、肥料会社、农具会社、蔬菜干燥)、农林经营实地状况(阿里山、耕地整理、作物改良、牲畜、灌溉及排水、土地台帐)及渔业等。
行程如下:12月4日,自福州马尾准备起航。5日,乘湖北丸赴基隆。6日晨,抵基隆。复乘火车抵台北,得蔡法平君招待膳食,游台北稻江一带,宿林本源第一房事务室。7日,参观台北苗圃试验场、林业试验场、专卖局、“国语”学校、博物馆、农事试验场、养蚕所、台北水源地。8日,参观大稻埕屠场、芳酿株式会社(参观制酒)、工业讲习所、烟草工场。9日,参观总督府医学校、研究所、台北测候所、台湾神社。10日,乘火车,中午至台中,参观帝国制糖会社、台中农会,经农会附设农场、台中公园及神社,参观自来水蓄水池、台中中学校。11日,乘车抵嘉义,至营林局阿里山制材厂,参观红桧巨木、嘉义林业试验场、神社、嘉义米谷公司工场,乘快车,抵台南。12日,参观开山神社,经台南苗圃,至台南中学校,抵打狗,参观港口、台南打狗检糖所,了解造林概况,返打狗车站,乘火车返程。13日,返回台北,参观制茶、博物馆及分馆、图书馆、权度课。14日,参观台北养蜂园,抵基隆,参观贮煤所、煤矿厂,乘湖北丸返程。15日,回到福州。
返闽后,由邱文鸾、刘范徵、谢鸣珂同学撰写《台湾旅行记》,共三篇,介绍台湾的农林建设。考察内容有农林行政、农林教育、农林制造、农林经营实地状况及渔业等。通过考察,了解日本对台湾的殖民政策,注意到了台湾建设发展较快。
1916年5月,何缵校长将《台湾修学旅行报告书》(内载何氏作《绪言》),及该校学生的《台湾旅行记》三篇,卷首并有“旅行日程”、“参观要项”、“学生规则”、“结末事项”、“学生姓名”等记载,寄给台湾总督府相关部门。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篇《台湾旅行记》的主要内容。
邱文鸾撰写《台湾旅行记》,谈及此行目的:“台湾自隶日本后,锐意整理,内治井然,而实业尤有可观。又吾闽近台,较旅行国内更为便当,故农校有此次游台之行。许使亦极赞此举,允助百金为旅行费;日领事给有护照。”
对比台湾与大陆,他指出,台湾之地势及物产,“计全台一年可进五千四百余万金,且日见增加。再后数十百年,必倍蓰此数,又可断言者。台湾一岛地,其中大部分之山地皆为生番所占有。其可生产之地,不过周围一小部分而已,出产尚如此之富。吾国全国之大,其进款几何?有心人观之,当作如何感慨也”。
台湾之农业机关,“台湾农业,近有一日千里之势。吾国农业尚在幼稚,虽有一二农业机关,不过悬一空名而已、不过多一糜费而已,至实际毫无裨益。此吾国农业之所以不能发展也”。
台湾之实业会社,“日本人民之投资极着信用,故其株式会社亦极发达”。“惟吾国则否;尝借会社之名而为个人敛财之地,至事业成败,置之不理。甚至旋起旋灭,空投巨资于乌有。此吾国民之所以无投资信用,亦实业不能发达之一大原因也”。
台民之教育,“台湾昔为蛮地,今遍地皆设学校”。“其课程,多附有农业、金工、木工、手工各实用学科;使其毕业后,人人皆能自食其力。然日人对于台民虽有教育,而在社会至高不过一中等位置,至政界更无立足之余地。此亦日人限制台民之一例也。”
台民之生活状况,“凡有能力之男子,无论贫富皆令其有职业,或耕种、或贱役、或工场作业”。“惟日人能养之,故虽横征暴敛而台民不怨。且全台之大,未见一乞丐者:未尝不叹日人经营台湾之善也。总之,日人治台如英治印度、法治安南,使其永沦于奴隶之籍而不自觉也。今之灭人国者如此,可不惧哉?”
日本之官吏及国民,“余虽未亲莅日本,而见其驻台官吏及人民,可想其大概矣”。“其出入一如常人,以视吾国官吏之前呼后拥、作威作福者,其相去又不可以道里计。”“日本虽数千万人民,然人人皆能生产而无游民,此日本之所以能自强也。吾国四万万人民女子居其半,女子多无职业,余又老幼不能职业者居其半,余又游荡无业者居其半;至能生产者,不过十之一二。一人生之,十人坐而食之,国安得不贫!”
邱文鸾感慨:“苟吾国实业不亟亟振兴,将见利权日削、民生日贫,前途诚不堪设想。”“若吾国不亟起直追,恐中国之亡,不在兵祸而在经济也。有实业之责者,亦当猛省矣!”
此次旅行,对邱文鸾触动很大,“此次游台,虽所见不少,而风雨饥渴亦备尝之矣;然后知学问事业,非可安坐而得也”。“况际此国家多事之秋,正吾人卧薪尝胆之日;长欧美、雄东洋,安知不待吾人为之!所以历艰辛而志不稍馁也。”
刘范徵撰写《台湾旅行记》,谈及此行目的:“叹二千方里之大岛,清季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不知台湾土地之广、沃野之多,非威海、旅顺、大连可比也。且东海之中,台湾、澎湖与福建成犄角之势;台、澎已割,福建孤立矣。今春交涉,吾闽惊慌独甚者,非无故也。国势不振,嗟叹何及!惟台湾土地沃衍,利于农;物产丰富,利于工;航路四达、交通便利,亦利于商。故日人得之,投资经营不遗余力。至农业一途,足资考察者尤多;此吾校此次所以有旅行台湾之举也。”
参观包括交通、农业、工场、教育、公益、名胜等。交通方面,参观基隆港、铁路、打狗港、室内起重机。农业方面,参观台北林业试验场、台北农事试验场、台中农会、嘉义林业试验支场、打狗山造林、养蜂园。工场方面,参观台北总督府专卖局之樟脑制造工场、专卖局鸦片工场、台北制酒工场、专卖局台北烟草工场、台中制糖工场、营林局制材工场、嘉义米谷公司、打狗检糖所、台北锦祥泰制茶公司、基隆煤炭工场。教育方面,参观台北“国语”学校(内分师范、农业、“国语”)、台北医学校、工业讲习所、台北中学校、台中中学校、嘉义寻常小学校、台南中学校。
台湾交通便利,实业发达,教育普及,公益毕举,给旅行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刘范徵指出:“台湾之商业,以台北为中点;台南次之,基隆、打狗又次之。往来贸易者,以中国及南洋各地为多。”“台湾出产品,以樟脑、茶、米、糖为大宗,煤炭等次之。北部多产茶,中部多产米及糖,南部尤多产糖;樟脑则遍产全岛。”“台湾农业发达、工厂林立,以故台民皆有生活,无行乞者;且有夜不闭户之风。”
关于台湾教育,刘范徵指出:“余等此行目的在实业,不在教育;然已参观以上学校,不可不有一二以纪实。默察其教育方针,首重德育,体育次之,智育又次之;学术亦采实用主义,学科外尚课农业及手工(金工、木工)。俾学生毕业后,道德完美、身体健全,复有自营生活之能力。余观其学生,于农场实习,则俨然农夫也;于工场实习,则俨然工人也。即平时,亦多跣足,或穿木屐。校中扫洒、整理一切,并无所谓听差;听差之事,皆当番学生为之。反观吾国学生以斯文自居惟恐或失者,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也。”“长此不改,将多见一学生即多一游民,教育不贵乎普及矣!”
谢鸣珂为农校森林科二年级学生。他撰写《台湾旅行记》,对比台湾与大陆:“泰西所以日臻强盛者,皆因以实业为重。日本崛兴东亚,亦极力经营之,盖知夫为国之道矣。其于台湾也,殆无日不在殖产中;以二十年之经营,收入金额达五千四百余万。”“返视吾国,从事实业者,邈乎寡闻;有之,而未能着效。无他,始固未尝用意及此也。”
观台湾林业,“吾观我国天然林野之区,而林学不修、林业不兴;不特海防无是,即内地丘陵连叠,亦皆童山濯濯,莫之图谋。用是水旱频仍,饥馑荐臻,民安得不为盗贼、国安得不贫弱哉!”“吾又观打狗之造林,学士通人悉心研究以补国家官吏之不足,必达其初志而后止。彼能之,我何为不能!乃造林不若是之困难者,未闻经营其事之人,吾侪赧颜无地也!”
考察团一行除去乘船时间,实际在台湾仅10日。他们夙兴夜宿,自带干粮,风雨无阻,奔走无暇,竭己所能,参观学习,记下心得体会。此行得到台籍士绅林本源等人的资助。台湾总督府送给何缵校长一批参考资料,如《台湾之林野》、《苗圃及造林实行法》。1915年底,袁世凯帝制自为,参观人员闻讯,忧心忡忡。
返回福州十余日后,农校开慰劳会,何校长谈及此行感想:“台湾隶中国时,以地居边海,赋税不足以供政费,每年须政府津贴二十余万元。归日本后,迄今不过二十年,经营尽善,入款年达五千余万元。不知者以为日政府苛敛台民,此非持平之语。若果出于苛敛,则台民之纳税者即变卖田屋,不过支持一二年;何能延至二十年,且渐增而不减也。此实由其实业发达,民无失业、地无遗利所致耳。且实业尤注重农业,试观其各学校生徒无不兼课农业者、各行政官署无不设殖产科者,诚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又为工商业之母也。”
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师生一行赴台考察,集中于台湾的农业品种改良、农产品加工,深感发展实业的重要性、急迫性,进而考察台湾经济发展的诸多层面,对比台湾的进步与福建的落后,感慨良多。此次考察,有助于农校师生开拓视野,取法台湾经验,对他们之后的工作、科研不无裨益。农校师生的《台湾修学旅行报告书》未公开刊行,限制了他们所取得的台湾经验的扩散。
四 汪洋、张遵旭考察台湾劝业共进会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二十年,在经济上产生初步成效。为了炫耀殖民统治的成绩,1916年4月10日至5月15日,台湾总督府在台北市举办了“始政二十周年台湾劝业共进会”,向世人夸耀殖民台湾的经验。台湾劝业会展出了日本、中国大陆、东南亚等地的物产,来吸引日本资本和日本人移入台湾。展品共分为11个部类,包括教育、美术工艺、农学、林业、水产、食品、矿业、工业、机械、土木建筑交通、番俗。展品近5万件,参展人数超过2万人,参观人数近80万人次,号称“世界性的南洋博览会”。
北洋政府和福建地方政府对台湾劝业共进会较为重视。厦门道尹汪守珍参加了4月18日共进会的开幕式。北洋政府派遣农商部参事廖世纶和高近宸出席闭幕式。4月21日,厦门台商及当地商人组成的观光团,抵台参观劝业共进会。
1916年4月,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委派汪洋赴台湾参观劝业共进会,同行者有实业科员张遵旭,建武将军特派参观员沈节如,随从张明行。
汪洋(1879—1921),安徽旌德人,字子实,号影庐,又号破园。南社社员,曾主编《东三省日报》、《中华民报》,民国成立后追随许世英,为上海(江苏)电报局局长。
考察行程如下:4月4日,自福州马尾起航。5日,抵基隆,复抵台北。6日,晤台湾总督安东贞美。7日,参观博览会。8日,参观工业讲习所、农业试验场、水源地、博物馆。9日,至淡水、北投游览。10日,劝业共进会开馆,参加开幕式。11日,乘火车赴台中参观农场等,及水源地、米谷检查所。12日,乘火车至嘉义,参观制材所、林业试验场。13日,乘火车至打狗,参观牛疫血清作业所、台湾制糖株式会社阿缑工场、打狗港。14日,乘火车至台南,游台南古城。15日,乘火车返台北。16日,参观劝业共进会。17日,话别。18日,参列开会式。19日,乘火车至基隆,返程。20日,返回马尾,恰遇许世英乘船北上。
汪洋一行历时17天,访问了台北、台中、嘉义、台南、淡水、基隆等地,“考察其政治风俗及拓殖之程序,复搜罗其最近之统计,归而作《台湾视察报告书》”。该报告凡29章及附录,6万字,涉及日据下台湾的土地、林野、地方行政区划、气候、户口、教育、社寺、裁判、警察、蕃务、监狱、农产、畜产、水产、矿产、工业、电气、金融、贸易、道路、邮政、电报、电话、筑港、财政、卫生、专卖、市区改正(城市规划、下水道等)。
汪洋奉福建省政当局之命赴台考察台湾劝业共进会,他借此机会,沿基隆南下,一直至打狗(高雄),对台湾西部作了一次纵贯考察。他撰写的考察报告,除了关注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更注意到台湾总督府的文化教育政策,痛叹“予谓日人治台,其他政策不足畏,此(指日语教育等)则根本政策,再二十年以后,无人知历史所从来矣”。汪洋的预言,三十年后不幸而言中。
汪洋根据亲身考察及台湾总督府公布的大量统计资料,编写成《台湾视察报告书》,附录《日本领台后台湾重要史表》、《中日度量衡对照表》、《台游日记》、近70幅照片。1917年6月,该报告以书名《台湾》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汪洋著《台湾》对台湾的经济发展现状作了较为翔实的介绍,实为民国初年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台湾综览,一部关于台湾现状的工具书,是中国大陆研究日据台湾二十年的第一部专著。1928年该书再版。
张遵旭撰《台湾游记》,记录18日访台行程,特别是台湾劝业共进会的见闻。
在台北,张遵旭一行访辜显荣,谈及“我国当此欧战千古未遇之时机,犹不能发展海外贸易,振兴内地产业,发达国民经济,殊属可惜”。张遵旭一行“询问我国商人目下情形若何。据言一无保护,又无机关,能力资本尽附缺如,将渐次消灭矣”,他“不禁怃然”!
4月8日,张遵旭早起阅报,悉“广东于六日宣布独立。我国各地不稳之状态满载报纸,遥对祖国,怅然而悲”!
在台北纪念博物馆,张遵旭一行看到楼上悬有汉文大清国让渡台湾全岛于日本条约原文。“外人视之以为莫大之光荣,吾人见之不觉潸然涕出也!楼下陈列遗额、古匾多方,及残缺之虎旗、举人报单及各种我国旧有物品,稍有知识者见之,能无痛心!”
在台中,张遵旭一行观察到,统计之数,逐年增加,“此固由于天然之美利,然非国民之毅力经营,计划深远,曷克臻此。回顾我国宝藏山积,而国民蛰伏于多年腐败政治之下,隐忍苟活,不识时局之变迁、大势之趋向,坐弃厚利,良可叹也”!
关于铁路,张遵旭注意到:“明治四十一年十月,台湾纵贯铁道全通式(自基隆至打狗,计长二百四十六哩八分,其他有专用铁道、私设铁道、轻便铁道、手押铁道等,密如蛛网)在台中举行,始作此繁华之基础。所谓交通便利,都市始可发展,此其证也。”
与台籍士绅餐叙,汪洋言:“海外一樽酒,天涯诸弟兄。离怀不可说,应有故乡情!”悲欢离合之情,不能以笔墨尽述。
为防治瘟疫,台湾总督府设立专门机构,给牛打防疫针,牛疫几乎全熄。相比中国大陆,“吾乡夏秋之交,亦时有兽疫发生(如牛疫、鸡疫),奈乡人不谙预防之法,官府又不为之讲求,乡民或感于迷信,坐任蔓延,听诸天命,以致农业经济上之损失,其数目以亿万计,不过无精详统计,世鲜知耳”。
4月18日,汪洋接福州密电,悉许世英辞职,奉令晋京。20日,船近福州,汪洋、张遵旭一行遇许世英等人乘船赴上海。
将张遵旭的《台湾游记》与汪洋的《台湾视察报告书》对照阅读,适可弥补汪洋报告的不足。张遵旭的游记曾印油印本,在小范围内流传,未公开出版,影响力远不及汪洋的《台湾视察报告书》。
五 王树榛考察台湾劝业共进会
清朝末年,在两江总督端方的支持下,南京举办了中国第一届博览会,效果颇为明显。江苏省地方人士对日本人举办的劝业会颇为重视。
1913年12月,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江苏都督。1914年,齐耀琳任江苏巡按使。1917年,冯国璋赴北京任职,临行前任命江西督军李纯接任江苏督军。
得悉台湾举办劝业会,1916年,江苏省长齐耀琳指派江苏省长公署实业科王树榛赴台北,参观台湾劝业共进会。王树榛受命,“日携铅笔一枝,抄簿一本而往,自朝至暮,恒得数页,迨夫言旋汇为一册”,撰成《参观台湾劝业共进会报告书》,共18节,包括劝业会之宗旨、总督府之组织、地方厅之组织、台湾之财政、日本治台与我国治台之比较、理蕃与治匪、交通之进步、农业之进步、牲畜之进步、林业之现状、各矿之开采、糖业之改良与发展、台湾银行之今昔、台湾之四大专卖、台湾之商业、移民政策之实施、台湾教育之状况,及会场杂录之余沉,约5万字。王树榛此次参观,不单纯是考察台湾劝业会,对日据下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观察。
他注意到台湾总督府的行政结构:“台湾之管辖权操于台湾总督,一切设施政府虽立于监督之地位,而于历年经营之计划,中央政府对于台湾总督但有扶助而无牵制。历任总督虽无何等治台政策之表示,而萧规曹随,成效昭著。盖其方针之不确立,所以留伸缩之余地。政策之不纷更,所以图事实之进行。台湾人民一旦受治于异国,而相与安之者,其在是欤。欲研究台湾之所以能治,不能不知台湾总督府所拥有之权力及台湾总督府之组织。”
对比日本治台与我国治台,他指出:“今台湾虽已归日本统治而我见日人之对于我国宿昔之所经营,犹称道不置,乃与日本之新设施参互陈述于此,以表示昔贤之苦心,并推究其所以失败。”感慨“以刘氏辞职去,而铁路计划与夫一切设施亦随之以俱去,日本领台以来,总督屡易而进步不已。观于此,台湾得失之消息盖于是乎在矣”。
发展现代经济,需要制定详实的计划,并努力为之。中国传统政治是人治,人在政在,人亡政息。民国初年,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省政当局,戮力经济建设,各省处于探索中。以江苏省为例,换了几任督军,每人上台,自搞一套,政策前后不相衔接,经济计划形同空文。相较于台湾总督府的行政高效,江苏省政低效混乱,王树榛感慨良多。
1895年日本侵台时,台湾省与福建省、江苏省的经济差距不大,甚至弱于福建省、江苏省。经过二十年,福建省、江苏省整体上经济发展较慢,而台湾在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品种改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急于探索地方经济发展路向的福建省、江苏省地方官员,对台湾的旨趣主要集中在经济,特别是农业改良方面。台湾经济能够较快发展,与日本殖民统治的高效是分不开的,台湾总督府的行政架构引起了大陆有识之士的关注。相较于大陆地方政府的事权分散、互相扯皮推诿、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脱节,集权高效的台湾总督府体制引起大陆地方政府关注。
对台湾作出考察并试图加以借鉴,由福建省政府、江苏省政府首先发起,归因于闽台一衣带水,近水楼台,联系一直较其他省为密切;江苏地处东南,属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与中部、北部、西部地区相比,与台湾在地理上还是较为接近。民国初年,大陆的对台考察与研究由福建省、江苏省地方政府发起,有很深的地缘因素与经济动因。
民国初年,袁世凯政权倒行逆施,帝制自为;各省军阀拥兵自重。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相继爆发,战乱不断,中央政权涣散,各省自搞一套,离心离德。发展经济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要有高效的政府。在全国政局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地方政府想要发展经济,困难重重。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虽有心借鉴台湾经验,派出几批考察人员,取得真经归来,无奈为与李厚基争夺福建的实际控制权,多次发生冲突,无暇落实台湾经验。许世英以李厚基为一武夫,从北洋政府获得会办名义,欲主控福建省政。李厚基密电北洋政府,检举许世英贪渎,请求撤惩。1916年4月,许世英离闽而去,不久任段祺瑞内阁内务总长,又改任交通总长。李厚基兼署福建巡按使,复改任福建督军,对台湾经验弃之敝履,无心发展地方经济,卷入军阀混战。福建农村破产,金融恐慌,物价腾贵。台湾经验束之高阁,几部台湾考察报告成为后人研究福建学习台湾的历史资料,令人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