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街舞发展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宋鹏
街舞是20世纪中叶诞生于美国城市底层的一种民间舞蹈,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其历史、内涵、精神、音乐性、舞蹈性等的文化复合体,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街舞在20世纪末传入中国,作为一种舶来文化,迅速得到了青年群体的喜爱和欢迎,成为我国流行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很多艺术形式是国外兴起的,比如说唱、街舞,人民群众喜欢就要用,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习总书记的谈话从政府层面肯定、重视并支持了街舞的发展,但也提出了街舞“中国化”的关键问题——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街舞是美国底层黑人所创造的,其文化也带着浓烈的美国“草根”色彩,存在着一些糟粕和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应该赋予其怎样的“健康向上”内容,如何赋予和创新?这些都是摆在中国街舞未来发展面前的重大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果实,也是代表整个人类族群所能创造的最灿烂的瑰宝。但在当下中国,囿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面临传承乏力、后继无人的困境。青年群体的接受和普及,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延续的命脉和根本。而当今中国的青年群体已几乎被流行文化的大潮所裹挟,传统文化在青年阵地步步退却,朝不保夕,日渐式微。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流行文化,让青年群体在消费流行文化过程中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间接地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青年传续,这是当下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街舞作为当代流行文化的翘楚,在市场化程度和群众基础方面都极具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街舞对比商业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动漫等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流行文化,其“中国化”的过程刚刚起步,如何用中国精神引领发展,如何用中国内容赋予内涵,传统文化应该首当其冲。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当下与创新未来,让青年群体与祖辈的文化传续相通,是当今中国街舞发展的重大议题,更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绝佳路径。
一、社会的转型与街舞的“中国化”
(一)社会的转型与文化消费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其实是一个文化发展嬗变的过程。传统文化的衰落,除了历史上一些特殊的原因,在当代主要是受现代化的冲击。在现代社会,经济上升为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力量后,社会便要求每个成员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当代社会,人的生活世界被一分为二了:工作与休闲。白天工作、晚上休闲,一段时间工作,一段时间休闲,工作与休闲的界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楚。在传统社会,有所谓劳动阶层和有闲阶层之分,而在当代社会,工作与休闲成了大众共有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今天,大多数人既紧张地工作(高度紧张),也放松地休闲(彻底放松)。“工作-休闲”或“紧张-放松”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基本轮回,这一轮回的背后深藏着资本运作的根本性逻辑:扩大再生产与劳动力本身的再生产。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社会,充分的休闲不仅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方式,还是滋生流行文化产业的温床。所以说在当代中国社会,没有了封建地主经济,没有了贵族有闲阶层,也没有了乡土文化的基础,原有的城市文化也被政治斗争、城市化运动与现代娱乐方式冲击殆尽。所以,以“原教旨主义”式的模样复原传统文化,无异于痴人说梦。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要得到传承与存续,必须要以适应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文化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传播。而街舞在美国的兴起,符合后现代娱乐社会的潮流——娱乐性、大众性与符号性。而恰恰就是这种外来文化,在我国残酷竞争的文化市场上“野蛮生长”起来的文化,赢得了我国青年群体的欢迎和热爱。所以说,传统文化的式微与街舞的流行,都是我国的社会转型出现的合理现象。将街舞的“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对两者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街舞的起源:精华与糟粕并存
街舞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这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从1955年阿拉巴马州公交车事件开始,黑人民权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反越战、女权主义运动等迅速兴起,席卷了整个美国,影响了全世界。实际上,包括民谣、摇滚、说唱和街舞等文化艺术都是由这些反对不公、叛逆传统的青年人所热爱并传播,也一度成为了他们抨击现实、宣传新思想的途径。正因为有着这样鲜明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种群的问题,Peace&Love便成为了街舞文化的精髓。也因为美国黑人的特殊历史与生活状态,产生了Respect&Unity的街舞态度。街舞发展到今天,可能其社会运动、政治层面的含义已经不明显了,但是从诞生之初流传下来的积极向上、和平友爱的精神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喜欢街舞文化的年轻人,成为街舞整个文化的深层结构与核心力量。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街舞是一种源自底层民众的文化,尤其是美国的贫民窟黑人。与说唱、涂鸦等Hip-Hop文化类似,街舞从诞生之初,就与帮派、毒品、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街舞草创之时,很多创始人和年轻舞者都是匪帮的成员,他们所创造的这个文化,始终带着帮派的影子——斗舞的形式与帮派械斗很相像,很多街舞动作都是带有暴力的含义;许多舞者为了所谓的灵感和“状态”,吸食大麻,这在美国甚至中国都并不罕见;因为底层黑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舞蹈动作带有很多性甚至猥亵的意味。无可否认,这些内容属于街舞文化所固有的一部分,它从一开始就存在,现在甚至将来都会一直存在。任何文化,在某个时间节点来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外来文化——街舞,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习总书记讲得那样——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这是对将来要接触街舞的青年、儿童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上一代以及传统文化有所交代的态度,更是对中国街舞未来发展负责任的态度。
(三)街舞的“中国化”:“洋为中用”
对待外来文化必须要有两个坚持。一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开放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街舞作为一种并不那么“主流”的文化,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也从美国城市底层走向了全球各个角落。但是如上文所言,它存在着一些消极和负面的内容。街舞的“中国化”,就要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融入本国文化,改造、剔除那些不好的内容,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二要坚持民族文化的历史地位。“拿来”主义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必然会毁掉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心。街舞文化是美国黑人所创造的文化,他们与我们在生理、民族历史、生活方式、集体无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大相径庭。因此,“拿来”主义是对街舞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我国文化的不负责任。我们要让街舞这个源自大洋彼岸的文化以较为温和的方式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尽量减少文化折扣与冲突。如习总书记说的:人民群众喜欢就要用。如何用,怎样用,“中国化”始终是关键的一环。总而言之,街舞的“中国化”,亟需健康向上的、“中国化”的内容来填充与改造。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以其强健、深厚、包容的精神,成为中国街舞的新时代内核。
二、街舞与传统文化的共通点
(一)精神内核:和、爱、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以义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如上文所言,街舞的精神可以概括为Peace(和平)、Love(爱)、Respect(尊重)、Unity(团结)。“Peace”既与最初的舞者希望当时黑人帮派停止争斗有关,也与当时的反战浪潮相符;“Love”是源于黑人之间那种兄弟情谊和博爱的族群感情,也代表了他们对于Hip-Hop文化的热爱;“Respect”既指舞者与舞者之间的相互尊重,也指黑人种族希望外界能够尊重他们和他们的文化;“Unity”主要指舞者团队的团结,也指黑人大族群的团结。中华文化精神,特别是“贵和尚中”“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等内容,与街舞的精神极为贴近。中国古代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奋斗生存,又与美国黑人在近现代的追求自由的抗争过程何其相似。街舞的和平、爱、尊重与团结既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也与中国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吻合。所以,街舞看上去是新潮甚至叛逆的,但在骨子里,这种文化是和谐甚至传统的。中华传统与街舞,两种看上去差异极大的文化,在最深层的精神内核上,又是相通契合的。所以在本质上,传统文化融入街舞当中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文化内容:多样化选择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绘画、音乐、武术、舞蹈、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在这些元素里,古代音乐、中国武术、古典舞蹈、民间曲艺都是可以与街舞直接结合的内容,甚至书法、绘画的艺术韵味也与街舞有着结合的可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街舞从李小龙、成龙的功夫电影里也吸取了许多元素,成为现代街舞招式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街舞与芭蕾舞、现代舞或者民族舞等传统舞蹈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形式自由、即兴性很强、极具包容性的舞蹈形式。自20世纪中叶街舞诞生之后,它融合了非洲舞蹈、踢踏舞、百老汇爵士,还吸取了哑剧、默剧、中国武术和香港功夫电影的元素,形成了现在五花八门的街舞舞种和招式。时至今日,已经出现了一批表现或者含有传统文化因素的街舞佳作,例如Locking舞者肖杰在《舞林争霸》上表演的《一生所爱》,用结合了传统猴戏的舞蹈动作表现了孙悟空的挣扎与彷徨;例如Hip-Hop舞者大饼在2016年Juste Debout中国赛区比赛中表演的《太极》,在街舞动作中融合了醉拳、形意拳与太极拳的招式,并表现了太极的韵味;例如京剧名家传人裘继戎在《中国好舞蹈》上用《越人歌》的古典旋律跳Popping,街舞动作中表现了古典京剧的韵味;例如云南Dangsters舞团在中法文化节上表演的《风水》,包含了Jazz、Hip-Hop和Breaking等街舞元素,又有傣族歌舞、古典舞和原始部落仪式等内容,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所以说,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的内容,是中国街舞创作和表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街舞本身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也为传统文化的活化展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表现形式:新潮与传统
众所周知,街舞是极新潮极前卫的文化,而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传统和古典的象征。用街舞来表现传统文化究竟可不可行呢?实际上,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那样,街舞虽然看起来很新潮很叛逆,但是在本质上而言,它与摇滚、说唱等流行文化不同,街舞在思想内核、政治立场、社会批判等方面并不具有反叛性和攻击性。相反,街舞的精神是相对传统的,内容是相对生活化的。所以,在街舞在新潮、叛逆的表现形式之下,隐藏的是美国黑人质朴、温和而又传统的情感。在某种层面上来说,街舞既是“传统的潮流”,又是“潮流的传统”。在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原有文化所带有的资产阶级自由思想、无政府主义、强烈的政治批判精神等不符合我国政治正确的东西也会随之流入,这无疑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对摇滚、说唱这种音乐和语言艺术而言,“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自我阉割的过程。但是街舞却不存在这类问题,它没有很强的政治性,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也可以温和地融入。所以从政治正确的层面来看,街舞的大众化不会触及某些“禁区”。新潮与传统,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两级,起码在街舞和传统文化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优雅的媾合。
三、街舞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优势点
(一)拥有青年群体基础
“青年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即16~34岁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80后、90后以及即将步入成年的00后,他们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东西方文化碰撞以及互联网飞速发展而成长,其所经历的一切,有着社会转型的“时代烙印”,在中华传统文化上,他们却是“缺失的一代”。如果传统文化失去了青年人的传续,那么已经断裂的鸿沟就会更加扩大,传统的传承也就沦为了空谈。当这一代年轻人遭遇“堕落”指摘、与当下价值体系冲突时,折转行进路径,向传统文化寻求破解之道就成了一种选择。所以在隐含的思想层面上,青年人与传统文化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契合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当代青年群体的审美观念和接受方式都与“传统形式”的传统文化相差巨大,所以粗暴的即拿即用、教条式灌输是不可行的。传统文化必须以一种青年人喜爱而且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以一种属于现代社会文化和娱乐体系的载体来再现,而街舞恰恰是当代中国青年人最喜爱的一种舞蹈艺术和文化。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已经有超过3000万的青年人(16~30岁)接触和学习过街舞,超过500万的青年人曾加入过街舞社、街舞团体、工作室等街舞组织,街舞赛事、表演、教学包括有关街舞的电视、电影的目标市场80%以上是青年群体。所以传统文化借助街舞这个“现代化”的载体去攻占青年人的阵地,对青年人,对中国街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令人振奋、意义重大的。
(二)契合现代消费形态
瓦尔特·本雅明认为,在工业革命前的手工劳动关系中,人际传播方式主要是取决于时间性的叙说,所以叙事性艺术就驻足在这种关系中;而现代工业社会则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特点是瞬间性,这造成一切取决于时间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现代人不再去致力于那些耗费时间的东西,因而,中华传统的艺术(如古典小说、戏曲)就出现了危机,而代之以机械复制艺术(如摄影、电影)的兴盛。从这层意义上来看,现如今的现代娱乐传媒对传统文化是一种致命的冲击。在多快好省获得信息的年代,青年人能读帖子就不看小说,能看视频就不看电影,能听流行歌曲绝不听古典音乐——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我们再有那么多时间去体验完整美感的酝酿过程,反而习惯了感官上的高频刺激。现代娱乐传媒的超快节奏、大量剪辑就好比饮鸩止渴,将我们的接受阈值调高,等再去看传统文化的慢节奏叙事时,不免觉得拖沓难忍、索然无味。但是街舞是完全符合现代娱乐传媒的种种特点的:短小精悍的表现个体——一般单场街舞表演在3~6分钟,单场街舞斗舞在2~8分钟;潮流的装饰及服饰风格——街舞文化代表了潮流风格的前沿;节奏感强烈的流行音乐——饶舌、Funk和电子风格的音乐极其富有吸引力;帅气、潇洒又富有技巧性、观赏性的舞蹈动作;具有对抗性和悬念性的竞技性质。这些街舞的表现特点都是特别适合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所以当“过时”的传统文化将自己的精神、内容和符号融入街舞的超强表现力里,传统的熏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浸润青年人的内心。
(三)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街舞虽然在20世纪末才传入中国,近10年才进行产业化发展,但在规模、范围、外延和影响力方面已成燎原之势。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街舞从业人员保守估计在300万以上,街舞相关产业年产值在500亿元以上。街舞产业包含了街舞教育、街舞培训、街舞赛事、街舞表演、服装服饰、影视作品、电视选秀、音乐制作、街头艺术等,以及许多周边衍生产品,都可以以街舞为载体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条,甚至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街舞是一个可以综合开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很强的舞种,“街舞+”的理念也在业界广泛讨论。虽然与电影、电视、动漫等传统文化产业还有差距,但是街舞产业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拓展力,未来肯定会在文化产业领域成为一员重将。如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先生所言:“三年来,中国街舞发展到了一种令人惊讶的状态,跨越了一个大台阶,全国街舞联盟在各地的成立引发了浪潮般的态势,应该说初步建立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超过了芭蕾舞、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所有舞种。现代舞传到中国已经60年了,现在热爱它的人很多,但是仍然没有普及;芭蕾舞传到中国已经将近100年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7个芭蕾舞团;而街舞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遍布了全国!”传统文化凭借自身,可能再也达不到像街舞产业这样的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但是可以“借彼之长,补己之短”,也能在残酷的文化市场上焕发新的活力。
四、传统文化与街舞融合创新的路径
(一)体制内外协同创新
我国国内关于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组织多在体制内部或者是半官方的性质,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委员会以及各个具体文化、艺术、技艺的保护协会,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这些组织一般在政府财政支持下运作,市场化程度较低。从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效果上来看,这些组织机构的工作并不是那么理想。街舞从20世纪末传入中国之后,几乎一直以一种半地下、草根的状态“野蛮生长”,在没有政府的实际承认和支持下,在群雄逐鹿的文化市场上打下了一片自己的天下。这说明各个街舞工作室、舞团、公司在中国拥有自己的独特活力和生命力,也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模式。2013年9月,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官方性质的全国街舞发展协会,在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的街舞组织联合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统文化融入街舞,首先需要破除传统观念,打破行业间、体制内外的壁垒,实现体制内部和体制内外的合作。充分发挥体制内的政策优势和体制外的市场优势,开展协同创新的工作,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实现创意、项目、资金和人才的顺畅流通。在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协同的难题,才能为融合和合作打下基础。
(二)艺术名家跨界合作
无论是街舞还是传统文化,首先都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的融合、创造和创新,都离不开优秀的艺术家。长久以来,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们、前辈们——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武术大师、乐器演奏者等——他们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做了毕生甚至世代的努力。但在这个新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时代,老艺术家们也许应该更加开放固有的领地,以新的姿态去与新的艺术形式跨界合作。裘继戎先生出生于梨园世家,承袭祖父京剧“裘派”创始人裘盛戎先生、父亲京剧名角裘少戎先生的家族传统,又致力于实践跨界艺术,钻研街舞、武术和太极,探索现代艺术溶于传统经典的表达,创作出《融》《越人歌》《博弈》《悟空》等一系列京剧与街舞的跨界作品,赢得了京剧界、街舞界的一片好评。裘继戎先生的探索实践与大胆创新给传统文化融入当代中国街舞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与示范。街舞舞者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可能在传统文化修养方面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这就需要街舞的艺术家们主动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是由一个舞者到艺术家所必需的艰苦过程。在舞蹈作品创作和演绎中主动将传统文化的精神、韵味、内容和符号融入进街舞的表演、套路和招式之中,甚至在音乐选择、服饰风格都可以选择传统文化元素。在创作的角度来看,街舞艺术家还需要多向古典舞、民族舞和现代舞的前辈们学习和请教,因为他们的传统艺术融合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可能比街舞舞者更加丰富。例如,四川星舞忠舞团的肖杰先生,他主动学习京剧猴戏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北京卫视2016年春节晚会上和裘继戎先生一起表演了跨界舞蹈作品《真假美猴王》,堪称街舞与传统艺术融合的典范。在各界艺术家的跨界合作中,往往能迸发出在各自领域内很难出现的艺术灵感和创新。创新源自融合,融合催化创新,这对于优秀作品的创作是弥足珍贵的。而作品的产生,是连接组织合作与平台搭建的重要一环。
(三)传媒平台传播精品
一种文化,如果不能纳入大众传媒的传播中的话,始终会是小众的文化,不被主流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影响力也是有限的。中国街舞在传入中国之初,几乎是以地下的状态在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近些年来,街舞逐渐从地下走到地上,从小众圈子文化发展成全国性的大众文化,在主流传媒——电视、报刊、电影上也频频出现了街舞的身影。如2013年东方卫视的《舞林争霸》、2014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舞蹈》、2014年CCTV的《中美舞林冠军对抗赛》、2016年的《笑傲江湖》等电视栏目,让肖杰、黄景行、杨文昊等街舞高手被全国观众所熟知,也创作出如《一生所爱》等融合了传统文化的优秀街舞作品。街舞通过大众传媒获得了广泛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街舞融合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减少文化折扣和文化冲突,让街舞这个原本不属于中国的艺术可以混合进中国的血脉,被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所接受。长久以来,街舞在中国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艺术,跳街舞的青年被认作是“不学好的小混混”。融合了传统文化的街舞可以破除老百姓们的这种刻板印象,让街舞变得“高大上”,变得有“中国味”。在大众传媒的示范也更让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走入寻常百姓家。大众传媒平台的推广,可以在当代中国发达的信息网络中迅速扩大“中国化”街舞的影响力和接受度,也可以为破解传统文化“曲高和寡”的难题,也为下一步街舞进入主流艺术序列的“登堂入室”打下基础。
(四)街舞纳入主流评奖
一般而言,舞蹈艺术的探索的前沿,总是在专业舞蹈奖项的评选中产生。在舞蹈比赛中,会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革命性甚至争议性的作品,舞蹈理论和舞蹈评论也会随之讨论和更新。我国的全国性权威舞蹈比赛是“荷花奖”评选,在“荷花奖”评选中,诞生了杨丽萍的傣族舞革新、金星的现代舞创新、黄豆豆的中国古典舞革命等舞蹈艺术的创新。可惜的是,“荷花奖”至今没有将街舞纳入评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街舞创作,这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创新难度和实验性质的。如果要得到权威的舞蹈艺术肯定和指导,街舞就必须进入到“荷花奖”和“桃李杯”的评选中。这对街舞本身的权威性认定、正规化发展,对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呈现,对主流舞蹈评奖的新时代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在进入到现代社会时,都会受到现代工业、市场经济体系的冲击,遭遇文化模式变化所带来的阵痛,甚至进入传承无路的困境。这是社会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也不例外。如何在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实现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抱残守旧、固步自封实不可取;完全舍弃、虚化历史更不可行;主动融入现代社会,实现与当代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的结合与再造,才能够实现传统的活化与复兴。街舞是外来流行文化的代表,如果能实现传统文化与街舞的融合创新,那会开辟一条传统与现代文化、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汇通的新道路。我们希望的是,不只是在青年人中,也在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眼中,承载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街舞能够真正的得到接受、喜爱和欢迎。那是街舞“中国化”的胜利,也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更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伟大而传奇的交融。更重要的是,这会让历经几千年沧桑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以年轻的、有活力的面貌重新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