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型乐观主义与自证预言
预言的终极功能不是说出未来,而是塑造未来。
——W.沃伦·瓦加(W.Warren Wagar),《二十世纪理念中的世界文明预言》(Prophecies of a World Civiliza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Thought)
积极型乐观主义最有力的来源就是成功的经历。成功能引发更多的成功。你越成功,就越明白怎么做才会成功;你越成功,也就越期待成功。这就是自证预言产生的土壤,而且它也会进一步激发积极型乐观主义。那么,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个非凡的现象。
胜利起初就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四散开来后,命运除了遵从别无他法。自证预言也能转化为巨大的竞争优势。它体现了一个理念: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可以影响行为本身。你的心理状态真的在起作用!如果你认为自己能成功,你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同理,如果你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么你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这和我们与肯尼斯·史密斯所做研究的结果一致。回想一下我们的发现:焦虑和消极想法能够预测工作中的困难,甚至身体上的疾病。为什么会这样?这可不是变魔术。如果你觉得你在某件事情上会失败,你就会在这件事情上花费最少的努力、热情和韧劲,你也就心甘情愿地接受刚起步就失败的结果。此外,在你眼里,世界充满了压力,承受的压力越多,你就越有可能生病。比如说,研究显示,压力会降低你的免疫力,细菌、病毒甚至癌症都有可能乘虚而入。
另一方面,如果你觉得自己在这件事情上能成功,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热情和韧性,你不愿意接受刚起步就失败的局面,你更愿意把这些看作例外,看作你终将成功的先兆,你的身体也更加健康。并且,正如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所证明的,你的信念会影响你的表现。
两位朋友在打高尔夫。他们站在高处的发球区,俯瞰着160码外的标准杆三杆洞。在发球区和果岭之间有一个池塘。
第一位高尔夫球手从包里掏出了一个旧一点的高尔夫球,第二位球手问他在干什么。
“我用个旧球,万一打到水里了呢。”第一个球手说道。然后他开始击球——没错——果然打到水里了。而第二位球手把球安全地打到了果岭上。
他们向果岭走去,第二位球手问道:“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打到水里了,是吧?”
“知道,”第一位球手回答,“那一下,我没打好。”
“不是,”第二位球手回答道,“你之所以打到水里,是因为你已经做好了打到水里的准备。你有打到水里的心理预期。我准备发球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池塘,我眼里看到的就是果岭。”
信念对身体生理机能的影响甚至超过免疫系统。几十年以前,有个引人注目的研究:研究者将被诊断患有惊恐障碍的被试随机分成两组,要求两组被试呼吸含有二氧化碳的空气,二氧化碳的浓度足以引发惊恐发作。A组被试被告知他们可以拨号呼救,一旦拨通,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会降低,以减少惊恐发作的可能性。而B组被试没有这个选项。
不出所料,A组被试中只有20%的人惊恐发作,而B组被试的发病率达到了80%。有趣的是,A组的拨号呼救其实并不起作用。这组被试认为自己没再呼吸二氧化碳,实际上他们呼进的二氧化碳含量与B组是一模一样的。所以,阻止惊恐发作的是被试的心理预期,而不是拨号呼救。这种抵抗惊恐发作的能力就是一种自证预言。
可悲的是,许多人一直用这种自证预言贬低自己。他们学会的是准备迎接失败。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经常有人告诉我们“不要期望太高”,或者“尽力而为,别太失望,毕竟,胜利者只有一个”。家长如果教孩子不要期望太高,失败也能接受,那就会毁了孩子的成功。家长的意图很好,想要让孩子不承受失败的痛苦,让孩子逐步适应。问题是这些早期的信息会造成非常有害的、对平庸和失败的心理预期。有时候,孩子因为被忽视或者被辱骂,终生都陷入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的泥潭,鲜有机会翻盘。但阿比-罗宾·蒂勒里是个例外。
阿比-罗宾·蒂勒里博士
临床心理学家阿比-罗宾·蒂勒里的故事就是自证预言的实例。她毕业于国际学士学位课程项目,被美国陆军委任为上尉,还取得了博士学位,所有这些成就都在她26岁之前完成了。她在军事心理学、坚韧人格、早期干预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不计其数的美国诊所、工作组、国家支持计划和境外心理援助项目等革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蒂勒里今年34岁,作为美国国防部的一名心理学专家,她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为美国的国防情报和在世界各地的使馆安全带来了革新。但是,从数据来看,蒂勒里本来没法完成这些成就中的任何一项。
蒂勒里的童年孤苦无依,没有稳定的、能给她关爱的家庭。她的童年长期充满了性侵犯、父母的忽视和心理紊乱。15岁那年,她经历了一次不可思议的信仰飞跃,勇敢地决定解放自己。在同学和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她多次更换居住地,终于从高中毕业。
一家私立大学录取了蒂勒里,但因为没有父母的支持,她没法入学。不过,她看到了另一个近在咫尺的机会,进入了优秀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刚一入学她便大出风头,创立了多个组织、项目和联谊会,引起了顶尖教授的关注。她做这些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家的坚强后盾。
她用3年时间获得了学士学位,并被一个隶属于斯坦福大学的博士项目录取。进入研究生院刚一年,她就开始创业,与人合作建立了对急性应激障碍进行早期干预的诊所,这使她的学术生涯与众不同。这个由她发起的合资企业的合作方有门洛帕克市和帕罗奥图市退伍军人医院、斯坦福大学和帕罗奥图大学。
但是职业上的成功并未带来人格上的成熟,她虽然聪明过人,却陷入一段被施虐、被利用的关系,由此开始了她人生最黑暗的时期。
虽然在学校里她的学业突飞猛进,但她却陷入了双重生活。一方面她不断刷新纪录,赢得奖项;另一方面她却受人控制,不能自拔。她被胁迫交出她贷到的所有钱款,被迫在读研究生的同时做三份兼职工作,只为了能够活下去。三份兼职工作的收入还不够维持她在旧金山湾区的生活,在开始博士学习一年以后,她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境地。
蒂勒里不愿意放弃,不愿意回到会毁掉她的混乱生活中去,她要追寻她心目中的人生。她设法搞到了一艘帆船,从此以船为家,虽然不一定合法,但她可以完成学业了。船上没有自来水,不能做饭,没有卫生间;她在教师休息室、学生休息室、医生休息室外进餐,有时候还去周围的酒店享用免费的星期天早午餐。这种摇摇欲坠的生活状态,蒂勒里坚持了两年。
一天,她在斯坦福上完课后,发现身上的钱不够把车开回去,无奈之下,她在自己工作的实验室的地板上睡了一夜。有些日子,她在小船上氤氲的雾气中醒来,犹豫着是该开电脑还是该开电暖气;有些日子,她得自己把仓里的水舀出去,因为舱底泵坏了。与此同时,对于那些重要项目和人物,她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在求学的第四年,她意外怀孕了。这是当时那段孽缘的结果。她怀疑自己搭建的纸屋是不是终于要倒了。怀孕期恰好就是她写论文的那一年,她费尽心思兼顾两者。她在斯坦福医院中生下了孩子后,就带着孩子回到船上,与这乱七八糟、深陷泥潭的秘密生活继续抗争。
生命中最黑暗的这段时期倒也拯救了她。2006年,有充分证据表明,那个操控她、对她施虐的人是个骗子。蒂勒里万念俱灰。在被深深地欺骗之后,她不断地拷问自己:她还能称自己为心理学家吗?她还配穿那身军装吗?谁还会尊敬她?
整整两年,她生活在自我否定、痛不欲生的状态中(没错,乐观主义者也有自我否定的时候)。最终,她鼓起勇气向他人讲述她曾经承受的一切,以及她的失足与挣扎。谢天谢地,听众都非常同情她,帮助她重拾自信,重拾梦想,重归自我。
蒂勒里的生活能有转机,一个重要原因是她遇到的那些老师看到了她的天赋,对她充分信任。这些眼光独到的人为蒂勒里提供了一个缓冲区,她才得以在动荡不安的家庭生活和天赐智慧之间游走,与这些老师的共鸣使她的心理先于身体获得自由。支持,有时来自志同道合之士。
进入美国陆军实习项目使蒂勒里开始摆脱被虐的生活。成为一名军官使她的生活变得彻底不同。生平第一次,她拥有了经济安全、实实在在的事业和光明的未来。身体上的安全和军队提供给她的人力资源,又一次把她从受虐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也奠定了她后来的生活基础。军队不经意间成为她人生征途中的歇脚点,让她有能力完全独立,有能力抚养自己的孩子。
我们为这位年轻女性的勇气和决心所打动,她不知道生活该向何处,但她知道,无论生活去向何处,都好于她曾经所在的地方。在蒂勒里生活最黑暗的时候,是积极乐观的想象给她带来希望,最终帮助她逃离深渊,并使她收获成长。蒂勒里一直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这种感觉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无法解释,也不合常理。表面上看是错觉,结果却是拯救她的因素之一。
“为自己设想更好的生活是第一步,”她说,“相信自己,相信命运会垂青于你。这种信念会让你走得更远。”她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之旅:“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本能,就是面对所有的磨难,大喊一声‘我能行’。”
自证预言最突出的体现恐怕是在军队中,这会直接影响战斗的成败和生命的存亡。例如,在越南战争中和战争后负责指挥美国陆军的将军哈尔·摩尔(Hal Moore),被选为尚在人世的100名最伟大的将军之一。在《温柔斗士》(A Tender Worrior)一书中,摩尔将军讲述了他是如何对麾下的新兵训话的:
我们是一支优秀的部队,但是我们将会变得更加优秀。我会竭尽全力,我希望你们也竭尽全力。我们是……无人能敌的!我们将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步兵营!回到营地,把所有的二等奖都扔掉。从现在起,在这支队伍里,只有第一名才能得奖,才被接受,才能出头。干我们这一行,如果你是第二,在战场上就会被击败。从现在起,只关注赢了没有!要做到无人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