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业社会
奥古斯特·孔德青年时代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他个人的思想。他只是汇总了在当时环境下人们的信仰,即:神学思想已属过去,用尼采的话来说,上帝已不复存在,此后支配现代人的才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机构或君主制组织与神学一起正在消亡;学者和实业家将统治我们时代的社会。
这些论点都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然而这是奥古斯特·孔德为了对现代社会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而从许多流行的思想中选择出来的。懂得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
十九世纪初震惊所有社会观察家的新鲜事是工业。大家都认为某种与过去不同的新奇事正在诞生。但现代工业的独特性究竟在哪里呢?
我认为十九世纪初人们看到的工业有六个特点:
一、工业是建筑在科学的劳动组织的基础上的。生产不是按照习俗进行组织,而是以获得最大效益为目的而组织的;
二、由于科学组织劳动,因而人类得以大量开发资源;
三、工业生产要求在工厂和城镇集结工人,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工人的大量存在;
四、工人在劳动场所大量集结决定了职工与雇主、无产者与企业主或资本家之间潜在的或公开的对立;
五、随着财富由于劳动的科学性而不断增加,生产过剩的危机也日益增多。其结果是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制造了贫困。令人愤慨的是正当千百万人备受贫困之苦的时候,大量商品却卖不出去;
六、与劳动组织工业化和科学化相联系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自由贸易及企业主和商人追逐利润。某些理论家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开发财富的根本条件正是追逐利润和竞争,国家干预经济事务越少,生产和财富就增加得越快。
对工业社会的解释视对每个特点强调的程度而异。奥古斯特·孔德始终认为前三个特点是决定性的特点。工业就是科学的劳动组织,然后才有财富的不断增加和工人在工厂里的集结。此外,工人集结是与资本或生产资料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相对应的。
在他看来,第四个特点即工人和企业主的对立是次要的。他认为这种对立是由于工业社会组织得不好而造成的,可以通过改革加以纠正。同样,在他眼里危机也是次要的、表面的现象。至于自由主义,他并不认为它是新社会的要素,而是一种比建筑在自由竞争基础上的组织更加稳定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反常的成分和一时的危机。
自然,在社会党人看来,第四和第五个特征是决定性的特征。像十九世纪上半叶悲观的经济学家一样,社会党人的这种思想是由于他们看到了无产者与企业主之间的冲突,看到了频繁的危机,并认为这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不可避免的产物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就是以这两个特征为基础创建资本主义理论并对资本主义作出历史性的解释的。
至于第六个特征即自由贸易,这一点正是自由派理论家所特别强调的。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是经济进步的决定性原因。
十九世纪初期所有的人都同时看到财富在增长,科学被用于工业和自由贸易制度。人们是按照后两种现象在第一种现象的发展中作用的大小而作出不同解释的。
奥古斯特·孔德在抨击自由派和社会主义派经济学家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工业社会的理论。他对工业社会所作的解释既不是自由派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派的。如果在伯纳姆的《管理革命》一书的法文译本中没有用过“组织”一词的话,那么这种工业社会可以被确定为是一种组织理论。因为奥古斯特·孔德所称的组织者与伯纳姆所称的组织者或经理是极不相同的。
奥古斯特·孔德指责对价值持怀疑态度的并力图抽象地确定这种制度作用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为形而上学者。他认为,形而上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是一种从概念出发的思想。在他看来当时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就是这样的。
此外,这些形而上学者还犯了把经济现象从整个社会中分裂开来加以研究的错误。政治经济学不恰当地把一个部门从整体中孤立出来,而这个部门却是只能严格地包含在整体之中的。
法国的大部分涂尔干派社会学家也持这种批判态度。这两种批评决定了那些被称之为社会学家的人对那些被称之为经济学家的人所持的敌视态度,至少在法国的大学里是这样的。
最后,奥古斯特·孔德还指责自由派过高地估计贸易或竞争机制在财富发展中的效力。
然而,经济学家们认为从长远来说,私人利益是会协调一致的,这一点还是可取的。如果说自由派和社会主义者之间的基本对立在于前者相信利益最终会趋向一致而后者则主张阶级斗争的根本性,那么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奥古斯特·孔德是站在自由派一边的。他不相信无产者和企业主之间有什么根本利益的对立,而只是在财富分配时有一时的和次要的争夺。但是,像所有的自由派经济学家那样,奥古斯特·孔德认为发展生产,从其定义上来说是与所有人的利益相一致的。工业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的利益一致。
与认为自由竞争是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的经济学家相比,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属于我称之为综合工科学校组织派毕业生这一派的。
今天,两位经济学家代表了综合工科学校毕业生精神的两种倾向。莫里斯·阿莱代表了认为经济调节的竞争手段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的倾向。另一位综合工科学校毕业生阿尔弗雷德·索维,他远不如莫里斯·阿莱或雅克·吕夫那样热衷于市场机制,代表了认为组织具有至高无上作用的另一种倾向。奥古斯特·孔德可以被认为是组织派的首领。
这位综合工科学校的组织派毕业生是敌视社会主义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敌视他称之为共产主义者的那些人的。这些人就是当时反对私有制的空论家或理论家。他是一个相信私有制的功效甚于相信竞争作用的组织派,令人惊奇的是他十分信服集中财富的私有制。
奥古斯特·孔德确实认为资本和生产资料的集中是正确的。在他看来资本和生产资料的集中与私有制并不矛盾。他认为这种集中首先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由于天生的乐观态度(这种乐观态度具有他的历史哲学特点),他认为这种集中也是有益的,是与人们看到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基本倾向一致的。每一代人都应当生产多于自身生存需要的东西,然后把多于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来的财富转交给下一代人。只有这样,物质文明才能发展。生产资料资本化具有发展物质文明的特点,并导致集中。
奥古斯特·孔德对这样的论点不屑一顾。这种论点认为资本的大量集中会导致所有制公有化。他不认为生产资料的集中必然会导致国有化。恰恰相反,他根本不相信私有制与公有制是对立的,因为他认为无论是经济权威还是政治权威都是个人的权威。在任何社会里,总是少数人处于支配地位。要求实行公有制的动机之一,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就是认为(不管这种信念有无根据)用一种所有制代替另一种所有制或许能改变社会支配结构。对此,奥古斯特·孔德是持怀疑态度的。他认为富人总是处在强有力的地位,而这种地位又是不能不伴随着财富而获得的。这一点,在任何社会秩序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何地总有一部分人处在支配地位,而掌握集中的资本、行使不可缺少的经济权威和社会权威的那些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但是,应当抽去这种个人所有制的绝对个人性质,因为他称之为显贵、世俗领袖、实业家、银行家的人都应当把自己的作用看作为一种社会职责。私有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和不可缺少的,但是只有当它不是被看作一种被利用或滥用的权力,而是被看作某些受命于命运或业绩的人行使的一种集体的职能时,私有制才会被允许存在。
这样,奥古斯特·孔德就处在介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地位。他既不是一个按照罗马法典想象出来的私有制的鼓吹者,也不是一个倾向于生产资料社会化的改革家,而是一个既想保持私有制,又想改变其意义使之成为由某些人行使社会职能的一种制度的组织者。这一观点与社会天主教的教义比较接近。
除了私有制的理论外,奥古斯特·孔德还有另外一种观点,即世俗等级制的辅助性的观点。这一观点尤其在《实证政治体系》等最后几本著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由于每个人的生存地位并不完全由他在经济和社会等级制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因而实证主义的鼓吹者更加倾向于赞同财富的集中和实业家的权威。除了生存竞争法则支配的世俗秩序外,还有一种精神秩序,即道德价值。处在世俗等级底层的工人,如果他的道德价值和对集体的忠诚程度高于他等级上的上司,那么他在精神等级中就可处于较高的地位。
这种精神秩序不是基督教教义所设想的超验的秩序。它不是永生世界的秩序,而是人世间的一种秩序。它用道德价值的精神秩序代替世俗的权力和财富等级制度。每个人都应当以力争成为价值秩序而不是权力秩序中的佼佼者作为最高的目标。
奥古斯特·孔德的经济改革雄心是有限度的,因为工业社会只有用一种教权来调节、节制和改变面貌才能稳定地存在。孔德的改革意图集中在创建一种教权,这正好显示了他是一个温和的经济改革家。
在经济和社会理论的发展中,用这种方法解释工业社会其作用几乎等于零。至少在欧洲是这样。孔德的工业社会概念一直被视为一种古怪的东西游离在理论竞争之外。除了极右或极左的个别人外,没有任何一个右翼或左翼的政党真正承认过它。
然而在这个世纪的法国作家中,却有两人自称奥古斯特·孔德派。一个是君主政体的理论家夏尔·莫拉斯,另一个是激进主义理论家阿莱。这两个人出于不同的原因都自称是实证主义者。莫拉斯之所以是实证主义者,那是因为他在奥古斯特·孔德身上看到了一个组织论、权威论和改革了的教权的鼓吹者;阿莱之成为实证主义者是因为他用康德的思想来解释奥古斯特·孔德,并认为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贬低世俗的等级制度。“让国王去当最好的厨师助手吧,但是不要让他叫我们去吻锅子。”
奥古斯特·孔德的著作中有两个方面:接受世俗的、专断的和等级的秩序;在世俗等级制上增加一种精神秩序。奥古斯特·孔德只是在霍布斯的世俗秩序的哲学,即权力哲学中加上了康德的哲学后才接受霍布斯的世俗秩序哲学的。只有精神,只有道德价值才是可敬的。正如阿莱所说的那样:“等级从来不是可尊敬的。”
为什么奥古斯特·孔德的观点一直处在现代社会哲学的伟大潮流之外?这个问题提得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奥古斯特·孔德的理论今天比十九世纪的其他理论更接近于时兴的理论。现时铁幕两边强调大量机构的相似点,贬低竞争机器的作用并试图从工业文明中找出基本特点的所有理论,实际上都可以自称为奥古斯特·孔德派的理论。不管孔德介入自由派与社会主义派、市场论鼓吹者与计划论的辩护者的争论还是游离其外,他都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
孔德关于自由劳动、把科学应用于工业、组织至上等论点都具有目前工业社会观点的明显特征。那么为什么奥古斯特·孔德会被人遗忘或不赏识呢?
第一个原因是即使实证主义的主要思想是深刻的,但他对工业社会的详细描述,尤其是在《实证政治体系》一书中对工业社会的详细描述还是常常会遭到人们轻浮的嘲笑。孔德详细地解释了世俗等级制度将怎样组织,工业家、银行家等世俗领袖的确切地位将是怎样的,指出为什么担任最广泛职务的人应当拥有最大的权威,应当在等级制度中占有最高的地位。他精确地指出每个城市的人口数和掌权者的人数,他还说明了财富应当怎样转移。一句话,他把自己的想象列举得十分详细,在他的这种想象中我们都无所作为,而他却自以为是上帝。
另一方面,奥古斯特·孔德的工业社会的观点是与战争已经一去不复返的论调联系在一起的。然而,1840年至1945年这一时期里,历史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本世纪上半叶就发生了几次十分激烈的战争,它使实证主义派的忠实信徒们大失所望。实证主义派曾经说过战争会在人类的先驱,即西欧消失,但是二十世纪几次战争的中心和策源地恰恰是西欧。
奥古斯特·孔德认为,西方的一小部分人,由于时来运转成了人类运动的带头人。这些人不应当征服其他种族的居民,把自己的文明强加于他们的头上。他以充分的论据(我想说的是,这些论据在他看来是充分的,而且各种事件给我们的启示使我们也认为是充分的)说明西方人不应当征服非洲和亚洲。如果西方人靠刺刀传播他们的文化,他们就会犯错误,对他们自己及对别人都是不幸的。如果说他这样说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他曾经犯过错误。一个世纪中发生的事情与他所声称的并不相符。
奥古斯特·孔德曾经预言过和平,因为他认为在工业社会里战争将不再起作用。为了迫使生性懒散的人从事正常的劳动以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形成罗马帝国的统一,让天主教义得以传播并最终使实证主义得以产生,战争是必要的。战争已经完成了双重历史任务:使人学会了劳动并建成了一些辽阔的国家。但在十九世纪,它就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发挥了,因为从此以后的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军人阶级已不复存在,因而战争也就没有理由了。
在过去,征服他国对那些从中得到过好处的人来说,是一种增加资源的合法的或者至少是合理的手段。而在财富取决于科学地组织劳动的时代里,战利品就失去了意义,并成了过时的东西了。以后财富转移的手段是赠予和交换,而奥古斯特·孔德则认为赠予应当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应当缩小交换的作用。
总之,奥古斯特·孔德的哲学思想并不在于对工业社会进行解释。他的哲学思想特别强调用教权改造世俗组织,而教权应当是取代僧侣地位的学者和哲学家的行为。教权应当协调人的感情,把大家联结起来从事共同的劳动,承认国家治理者的权利,节制权贵的专横和利己行为。实证主义所梦寐以求的这种社会既不能用否定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又不能用建立教权来确定(实证时代的教权就像过去神学时代的僧侣和教会的权力)。
然而,就在这个问题上也许历史使奥古斯特·孔德的门徒们大为失望。即使工业社会的世俗组织与奥古斯特·孔德所想象的那样相似,哲学家和学者的教权也还没有诞生。教权这种东西要么在过去由教会来行使,要么由那些他没有把他们看作为真正的学者或真正的哲学家的观念学家来行使。
当那些自称为社会秩序的科学解释者行使教权时,如在苏联那样,这些人强调的不是所有工业社会的共同点,而是一种独特的工业社会组织理论。不论从哪方面来说,人们都没有把贬低意识形态冲突的人当作保护主。欧洲社会经历过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好几百万人死于这种冲突之中。
奥古斯特·孔德希望有一种由一些既对社会组织作出解释,同时又贬低世俗等级制度的道德意义的人行使的教权。但是这种教权没有存在过,现在也不存在。这或许是因为人类喜欢使自己分裂的东西甚于使自己团结的东西,或许是因为每个社会都必须坚持各自独特之处,而不必坚持与其他社会共有之点,或许是因为这些社会对奥古斯特·孔德的工业社会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信服。
实际上,他认为科学地组织工业社会将会使每个人得到与各自能力相当的地位,并实现社会正义。他对这种观点十分乐观。以往,一些人由于年龄或出身而获得最好的地位,而在此后的劳动社会里,才干在决定每个人的地位时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位名叫迈克尔·扬的英国社会学家写了一本书,讽刺这种所谓能人统治制度。这一制度实际上就是按照奥古斯特·孔德从什么是工业社会秩序中,以过早的喜悦心情想象出来的。作者并没有提到奥古斯特·孔德的名字,而奥古斯特·孔德在对这种秩序的描写中也找不到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迈克尔·扬幽默地说如果每个人都能获得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地位,那么,从事低等工作的人就只好大失所望了,因为他们无法指责命运和不公正。如果每个人都认为社会秩序是公正的,那么这种秩序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因而对某些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除非每个人都因为受了奥古斯特·孔德的熏陶,同时都认为智力等级制与按贡献大小和心灵善恶划分的等级制相比是不值一提的。但是要使大家相信世俗秩序是次要的却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