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德思想的三个阶段
这样,依我看来,人们可以把奥古斯特·孔德的哲学思想的几个发展阶段,作为代表断言、解释和证实人类一致性理论的三种方式加以介绍。这三个阶段分别以奥古斯特·孔德的三部著作为标志。
第一个阶段自1820年至1826年,即《社会哲学文集》阶段,包括以下几本小册子:《现代史简评》(1820年4月)、《重组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简介》(1822年4月)、《对科学和学者的哲学研究》(1825年11—12月)、《论神权》(1825—1826年)。第二个阶段以《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陆续问世)为标志。第三个阶段以《实证政治体系》和《论人类宗教社会学》(1851年至1854年问世)为标志。
在第一阶段中,这位年轻的综合工科学校毕业生在《文集》(奥古斯特·孔德把这几篇文章收在《实证政治体系》第四卷末重新出版,以表明自己思想的统一性)中思考着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大部分社会学家都是以解释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起点的,在这方面奥古斯特·孔德可以称得上是典范了。《文集》反映和解释的就是十九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历史性时刻。
奥古斯特·孔德认为,一种由“神学”和“尚武”这两个形容词标明特点的社会类型正在消失。中世纪社会的柱石是天主教会解释的超验性的信念。神学思想方式是与由第一等级的军人表现的尚武活动的主导地位同时代的东西。另一种社会类型,即科学的和工业的社会正在诞生。从消亡的社会是神学社会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生的社会是科学的社会。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思想方法是学者的思想方法,带有旧时代特征的思想方法则是神学家和僧侣的思想方法。作为一种社会范畴,学者取代了僧侣和神学家,成为社会秩序中精神和道德的基础。他们正在从僧侣手中接受一份神权的遗产。孔德在《文集》的开头几篇文章里说,这种神权在每个时期里都必然是由提供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方法和用作社会秩序准则的思想的人所代表的。和学者取代僧侣一样,广义的实业家——即企业家、工厂经理和银行家正在取代军人的地位。一旦人类用科学的方法思考时,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就不再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战争,而成为人与自然的斗争或者是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了。
从这个时期起,孔德从对他所处的社会分析中得出了社会改革的基本条件是智力改革的结论。光凭偶然的一次革命或暴力行为不足以改组处在危机中的社会。为此必须综合各门科学,并创立一种实证政治学。
奥古斯特·孔德像他的许多同时代人那样,认为现在社会处在危机之中,他在正在消逝的神学和尚武社会秩序与正在形成的科学和工业社会秩序的矛盾中找到了对社会动乱的解释。
对当时危机的这种解释,其结果是改革者的奥古斯特·孔德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式的革命鼓吹者,也不是孟德斯鸠或托克维尔式的自由制度的鼓吹者,而是一个实证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家。
孔德思想的总方向,尤其是改造计划,都源自对当时社会的这种解释。正像孟德斯鸠看到了法国君主政体的危机,他的观察所得成了他的整体观念的源泉之一那样,奥古斯特·孔德看到了两种社会类型的矛盾,并认为这种矛盾只能通过他称之为科学和工业型的社会的胜利才能解决。这种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可以推迟或加速,因而社会学的作用是理解这种必然的、即既是必不可少的,又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变化,帮助这种根本秩序的实现。
在第二阶段,即《实证哲学教程》阶段,孔德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变化,但他的视野更开阔了。在《文集》阶段,奥古斯特·孔德所研究的基本上还只是现代社会及其过去,即欧洲历史。非欧洲人很容易指出奥古斯特·孔德在最初几篇文章中,天真地认为欧洲历史是吸收了人类历史的欧洲历史。或者说他以欧洲历史的典型特点为前提,承认欧洲社会所寻求的社会秩序就是全人类的社会秩序。在第二阶段,即在《实证哲学教程》阶段中,奥古斯特·孔德没有重提这些论点,而是深化了这些论点,并实施了他在青年时代的著作中大体上确定了的打算。
他博览了各门学科,发展并确认他在《文集》一书中已经提出过的两条基本规律:三种状态的规律及科学分类。
按照三种状态的规律的说法,人类应当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人类解释各种现象,并把这些现象的存在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第二阶段中,他乞灵于抽象的实体,如大自然。第三阶段时,人类只是观察这些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他不想找出事情的缘由,而只是想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
从神学时代到形而上学时代,进而到实证时代,这个过程对各种知识学科来说,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在奥古斯特·孔德的思想里,三种状态的规律只有当它与科学分类相结合时才有严格的意义。各门科学的排列次序为我们揭示了才智在各个领域里成为实证才智的顺序。
换句话说,实证思想方法首先是在数学领域里得到承认,然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得到承认的。当然,实证主义在某些更为复杂的学科里出现得较迟这一点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科越简单,就越能实证地加以思考。甚至会有这种情况:观察到的现象会自然得到承认。这样,才智就会立即成为实证才智了。
三种状态的规律和各门学科的分类,这两者的结合其目的是要证明在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里取得胜利的思想方法,最终也应当在政治学领域里取得胜利,并达到创建一门新的实证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目的。
然而,这两者结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说明创建社会学的必要性。自从有了生物学这门学科后,方法论就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科学不再是解析性的科学而基本上必然是综合性的科学了。这一变化后来奠定了社会学的历史统一观的基础。
奥古斯特·孔德所说的解析性和综合性这两个术语有多种含义。在这个具体的例子里,物理学和化学这种无机性科学因为是研究孤立的现象之间的规律的(这些现象的孤立是必然的、合理的),所以是解析性的科学。与之相反,在生物学上如果人们不研究生命体的全貌,就无法对某一器官或某种功能作出解释。某一特定的生物现象只有在与整个机体相比之下才有自己的意义并得出解释。如果硬是人为地把某一成分从某一生物体中割裂开来,那么所能得到的只是一种无生命的物质。作为有生命的物质,这种物质是全面和完整的物质。
整体先于局部这一思想也应当移植到社会学方面来。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如果不是被放在整个社会之中,那么就无法理解。对整个社会不加研究就无法理解某个特定社会中的宗教情况或国家的确切形式。但是整体先于局部这一思想并不仅仅适用于人为地从历史演变中割裂出来的某个时期。十九世纪初法国社会的情况,只有把这个时期置于法国历史的持续性中才可理解。法国王朝复辟只有通过大革命才可理解,而大革命也只能通过几世纪的君主政体来理解。神权和尚武精神的衰落只有从过去的好几个世纪中找出其原因才能得以解释。如同只有研究社会整体的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一样,只有研究历史的全部变化才能理解某个时期的历史变化。
但是,继续沿着这个路子想下去也会遇到一个明显的困难,那就是:为了理解法兰西民族某个时期的演变,需要查阅全部人类历史。整体先于局部的原则这一逻辑导致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社会学第一位的、真正的对象是人类历史。
奥古斯特·孔德是综合工科学校造就的一位逻辑性极强的人。他既然提出了综合先于分析,他就应当得出他想建立的这门社会科学要以人类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结论。因为这种历史被看作为一个整体,对于理解整个社会的特殊职能或某个特定变化时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实证哲学讲义》一书中,一门新的学科——社会学——已经形成了。它承认整体先于局部、综合先于分析,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历史。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孔德与孟德斯鸠的孰优孰劣。照我看来,孔德劣于孟德斯鸠。孟德斯鸠的出发点是差异性,而奥古斯特·孔德却过分讲究逻辑——这正是大人物或某些不太重要的人物的特点,把人类的统一性作为出发点,以研究人类历史作为社会学的对象。
应当补充指出:奥古斯特·孔德认为社会学是与先前已经存在的各种科学相同的一门科学,因而他毫不犹豫地重新使用了在《文集》中已经提到过的这种说法:既然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里没有意识的自由,那么在社会学领域里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意识自由;既然学者们已经把自己的定论灌输给了对数学和天文学一窍不通的人和爱好者,那么他们也应当用同样的方法灌输自己对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定论,这样才是合乎逻辑的。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即:社会学应当既能确定现存的东西,也能确定将要存在的和应当存在的东西。此外,奥古斯特·孔德的综合社会学还提出了这门科学的职能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纵观历史的科学,它要确定的不仅仅是曾经存在过的和目前存在的东西,而且从决定论的必然意义上来说它还应当确定将会存在的东西。将会存在的东西已被证明是与旧时哲学家未曾说出的人性、与奥古斯特·孔德简单地称之为人类和社会秩序的实现一致的。在他的思想的第三个阶段里,孔德用人性和社会性的理论证实了人类历史的统一性。
《实证政治体系》写于作者与克洛蒂尔德·德沃的恋爱经历之后。这本书的文体和用词造句与《实证哲学教程》已有些不同,但它的思想倾向仍和孔德在第一阶段,特别是第二阶段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相吻合。
实际上,我这么想,如果说奥古斯特·孔德的经历可以用他想证明人类历史的统一性的意愿加以解释的话,那么他在最后一本书中为这个概念提供了哲学基础就是极为正常的了。为了使人类历史成为一个整体,那么各个社会、各个时代的人就应该有某种可以被认识、可以被确定的性质。其次,透过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任何社会都应当有一种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基本秩序。最后,人性和社会性应当是这样的,即可以由此推断历史演变的主要特点。照我的看法,可以用这三个观点来解释《实证政治体系》的基本点。
人性的理论包括在奥古斯特·孔德所称的大脑图表,即关于大脑区域定位学说的全部观点之中。但是,除了这种或那种古怪之举外,这张图表明确指出具有人类特征的各种活动。以社会静力学为研究对象的第二卷,描写和分析了人们能够透过机构的多样性认识社会的基本秩序。总而言之,大脑图表和社会静力学为《实证政治体系》专论社会动力学的第三卷提供了基础。全部历史就是为了实现第二卷里分析的社会基本秩序,实现第一卷大脑图表中所论述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因此,奥古斯特·孔德思想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内部神学和尚武型社会以及科学和工业型社会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科学思想和工业活动已经相当普遍,所以解决这种危机的惟一方法是创立一种像过去神学思想体系支配社会秩序那样支配现时社会秩序的科学思想体系,以加速变革的进程。
之后,孔德进入了《实证哲学教程》阶段,即进入综合人类全部科学工作,以便找出各门学科中曾经使用过的方法,总结各门学科已取得的主要成果的阶段。综合这些方法和成果可以为创建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社会学奠定基础。
但是孔德想创立的社会学并不是孟德斯鸠式拘谨、稳重和分析的社会学。孟德斯鸠力求多作解释,使人们认识人类制度的极度多样性。而孔德的社会学的作用则是解决当代世界的危机、即提供一种支配重组社会的科学思想体系。
然而,一门科学要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必须像数学和天文学那样取得毋庸置疑的成就,得出无可辩驳的真理。而且,真理的性质应当是某一种形式的。孟德斯鸠的分析社会学主张在各处进行这种或那种改革,为立法者提供建议。但是,鉴于任何社会制度都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这种社会学不允许设想会有一种与现存的制度这一现实根本不同的现实。奥古斯特·孔德既想成为一个学者,又想成为一个改革者。那么,什么样的科学既能符合他的断言,又是一个改革者所必需的呢?毋庸置疑,这门科学就是奥古斯特·孔德设想的综合性的科学,就是立足于最普遍的规律、立足于人类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可以发现人类能以某种方式使用的总的决定论的科学。用实证主义的一个术语来说,就是“可以更改的必然性”。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首先论述的是人们最有兴趣知道的东西。至于细节,那是历史学家的事。照作者的意思就是让那些才疏学浅、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去干了。一下子就已深谙未来的普遍规律的人是轻视这些人的。
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重视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形式;马克思注重的是经济组织;奥古斯特·孔德的理论则是以只有精神上协调一致社会才能存在的思想为基础的。只有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信仰时,才有社会。这就是表明人类各个阶段特征的思想方法。目前阶段和最终阶段的标志是实证思想的胜利普及。
既然奥古斯特·孔德把人类历史是统一的这个思想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因而他就必然需要建立这种统一性。然而,他只有参照人性永恒和社会秩序基本永恒这一概念时,才能用哲学术语建立这种统一性。
奥古斯特·孔德的哲学思想是以三大命题为前提的。
第一个命题是:西欧的工业社会具有典型性,它将成为全人类的社会。奥古斯特·孔德错误地认为欧洲工业社会的某些方面具有普遍的使命,这一点并没有被证明。欧洲社会的特征——科学地组织劳动——比其他组织方法有效得多。个中奥妙一旦被一个民族发现,人类的其他部分就应当把握好它,因为它是繁荣和强盛的条件。
第二个命题是科学思想的双重普遍性。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实证思想具有普遍意义,运用这种思想而取得的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而全体人类都接受这种思想方法。奥古斯特·孔德在这方面的说法是很正确的。今天西方的科学无论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都已成为全人类的科学,在生物学方面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但是科学的普遍性还有另一层意思:既然人们用实证方法研究天文学或物理学,那么人们也就不能用其他方法研究政治学和宗教学。实证方法已经在无机的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成功,它就应当延伸到思想的其他方面。然而实证方法在这方面的普及是极不明显的。在社会学、伦理学或政治学方面,难道一定要沿用数学或物理学的方法吗?这个问题至少是有争议的。
奥古斯特·孔德的第三个命题就是《实证政治体系》的命题。如果说人性基本上是不变的,社会秩序基本上也是不变的,那么怎样才能最终保全多样性呢?
换句话说,奥古斯特·孔德关于人类统一性的观点在他的一生事业的三个主要阶段里有三种形式:
西方正在发展的社会是很典范的,全人类必将走上西方先驱者已经开创的道路;
人类历史是一部思想史,这部思想史表明了实证思想的变化,或者说表明了全人类学习实证主义的过程;
人类历史就是人性的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这三个命题彼此绝不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奥古斯特·孔德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曾提到过这些命题,但侧重面不同。这三个命题代表着对人类的统一性的三种可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