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贴画(影记沪上:1843-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海洋商推出中国特色招贴画

1843年上海开埠后,欧美洋人开始来到上海,他们先后在外滩、南京路等风水宝地建码头、开工厂、办银行、做保险、搞航运等。那时上海媒体还没有创办,洋人无法在媒体上做广告,他们为了把在上海的企业经营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所办企业的经营业务、经营项目、服务内容及服务特色,只好自己设计招贴画或海报,把它们张贴在户外人流多的地方及企业的店堂和橱窗内,以此达到广告作用。

然而,那时洋商设计和制作的精美的招贴画都是由本国来完成的,随后再运到上海四处张贴,以求取得很好的广告效果,提高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最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洋商十分精明,有经商头脑和丰富的经验,更有宣传和广告意识。他们视广告为经营企业的“灵魂”,把广告看得很重要,深知再好的产品不做广告宣传就无人知晓。做广告是洋人商家公认的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是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容不得半点轻视,这也是洋人商家为什么那样看重广告作用的重要原因。

洋人把做广告的经营理念带到了上海,传播到了上海的市民中。从洋人存留下来的一些资料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来到上海的洋商都会在企业开业前后及经营过程中不停地做广告,且因以招贴画的形式做广告,故被那时的上海市民称作“招贴画广告”,或又被叫作“广告招贴画”。洋人把近代先进的广告创意与艺术带到了上海,使国人看到了洋人漂亮、精致的招贴画广告,大开了眼界,看到了封闭中国所看不到的异国风采。

早期洋人商家带到上海的招贴画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以风景、建筑、骑士及美女为主要内容。刚开始出现这类画面的广告时,少见多怪的上海市民都会在广告画前驻足观望,充满了新鲜感,但是随着市民对“异国”文化热度减退,这类招贴画广告就失去了吸引力,被视为“水土不服”,欣赏者日减。特别是有的洋商为了哗众取宠使广告宣传取得好效果,把欧洲一些印象派画家画的裸体洋美女的油画作为广告素材用到了招贴画的设计制作中。当洋商把这种被国人视为“淫秽”与“黄色”的招贴画张贴在大街上和洋商自己的店堂内或橱窗里时,他们遭到了一些封建“卫道士”的强烈抵制。这些“卫道士”认为洋人这种大胆而又肆无忌惮的行为与举动,是在中国宣传黄色的思想,有违中国的传统礼教,有些伤风败俗,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当时不少上海家庭的长辈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到外滩等地方去,生怕小孩看到“黄色”的广告画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然而,洋商也是聪明之人,当他们意识到西洋文化的广告在中国上海“水土不服”之后,也开始入乡随俗。19世纪末,上海的仕女画和年画、月份挂历很漂亮,非常受上海市民的喜欢。生活在上海的洋商为了适应当地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开始走“中国特色的文化之路”,同上海的华人画师合作,推出了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国画形式的招贴画做广告,从而取得了很好的广告效果。

1908年,著名英美烟草公司与华人画家周慕桥合作,为英美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绘制了一套月份牌,这是一套注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月份牌,博得了上海市民的喜欢,使英美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由此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