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通识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学,给生活以力量本人2013年在复旦大学“星空讲坛”的讲座整理稿。刊载于2014年4月7日《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9日《人民政协报》。2011年10月在“星空讲坛”上曾做过“独立人格与通识教育”的讲座。

各位同学:

“星空讲坛”有两个重要的主题:学术与人生。人生就是人的生活,是个人生命的全部表现。各位在大学里以学业为重,就是以学业来实践自己的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学术与人生的关系:人生是目的,学术是内容。好的学术态度能够充实人生,好的人生观也能帮助推进学术。

我今天讲“大学,给生活以力量”,是想请各位始终关注自己的生活。你们在学业当中遇到的困难或成功,得到的喜悦或悲伤,都是生活态度造成的,生活比专业重要得多。大学生是专门从事学习、没有职业的成年公民。没有人会认为你们还不懂事,但事实上,你们确实没有独立从事的职业。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座谈会上讲到“青春能量”。青春有很大的能量,充满活力,敢于进取,没有太多顾虑;精力旺盛,求知欲强,一学就会;想象力丰富,充满憧憬。但青春也有弱点。在大学期间,你们面临着人生中许多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选择。你们的痛苦,往往是因为在这些选择中深感自己积累得不够。要谈朋友,又怕把握不准;要找工作,又不知道老板会是什么样的;想创业,又缺少资金。你们没有经济积累,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未对社会做出过自己独立的或必要的贡献。所以,你们做事难免犹豫,容易遭到挫折,有时会觉得挫折很大。把“青春能量”发挥好,最需要一种方向。这个方向能够帮助你们对一些重要的事情做出好的判断,从而形成一种正能量。社会对青年人应该宽谅,但青年人不要奢望得到宽谅,要从严要求自己,敢于做又善于做。无事别惹事,有事别害怕。人生其实一直需要自我把握,把握不住会很痛苦。

一、生活态度很重要

在我看来,生活态度比专业态度重要,某种意义上说,专业态度就是生活态度。态度是做事情的动机,动机不一样,动力就不一样,生活态度对行为会有决定性作用。

1.生活要处理各种事情。大致来说,生活要处理三类事情。一是自己和物的关系。很少有人会拒绝财富。但如果说为了财富而活着,估计大家也不赞同。那么这个度到底在哪里呢?二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或融洽或敌对,这两种状态都要自己正确选择。三是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有时人会受自己折磨,既想要,又不愿意去做,这种纠结很难自拔。纠结的核心,大部分还是关于财富和他人。

2.生活有各种态度。生活是我们毕生学习的科目。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成熟的态度。有人讲,儒家的态度是“拿得起,敢担当”。它主张担当责任,鼓励有作为。但拿得起是不容易的,一旦发生了问题,往往就可能逃跑。道家“看得开”,它主张知足常乐,不用追求得太多。佛家“放得下”,它把人生看成一个轮回,世界是无常的,所以还不如放下。人生总得要有自己的态度,依我来看,应该拿起自己的责任,看开自己的利益,放下自己的欲望。

在处理不同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往往不一样。梁漱溟《人生的三路向》中说,人生的态度,一叫“逐求”,他认为西方人对功利的认识很理性,既激发欲望,又有理性的制约。另一种叫“厌离”,它是宗教的,转过身去不求了,也无欲了,进入另一个境界。宗教人士对利益和个人欲望的态度确实特别,不能否认它有很大的力量,我们经常会烦恼的事情在那里便不是烦恼,这是他们的境界。还有一种叫“郑重”,他认为这就是儒家的人生观,承认道德可以控制欲望。人生是需要研究的,但这种研究在我们的大学里实在太少。

3.大学生活很现实。大学是教育和学术的机构,但从事教育和学术之路并不平坦。大学生活也相当现实,充满着干扰。过去说大学是“象牙塔”,这是指学术、学问的高深,但从事学术的人也是社会人,也在经受着各种利益的诱惑和考验,自己与自己也会过不去。所以,我们确实也应该像对待学术问题一样,为自己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

对于学生来说,求学之路看上去简单,但其中遇到的干扰甚至会影响学业。比如,有的同学因为身体不好放弃学业,这是被迫的,可见健康比学业更重要;有些同学因行为不当,造成违纪而离开了学校,这是很被动的,可见行为比学业更重要;还有些学生因兴趣转移而离开大学,自己觉得有比大学读书更好的出路,比尔·盖茨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主动的选择。事实上,更普遍的现象在于,人在学校,身在教室,心已飞得很远。不想读自己的专业,却不舍得离开学校,感到迷茫,这也是非常痛苦的。影响学业的事情有很多,学术有时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好不容易中举,却成了神经病,学问治不了他的病。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业,这是现实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并非因为有了学术的职位,就能有学术成就,甚至未必始终对学术有兴趣。有很多因素使得教师对学术产生歧义。李政道先生说,学术研究需要每天用十多个小时,连续坚持几十年,这是出成就的前提,但未必能得奖。我们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去应付,我们甚至还乐此不疲,本业哪能不荒芜呢?教师要负起责任,还要始终关心学生。能这样做,好老师不用评选,自在学生心目当中。孔子一生从事教育,艰难地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但成了圣人。因为他持续地宣传做人的道理。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提出“科学救国”,自己“毁家兴学”,把良田、土地以及现金全部捐作教育,两袖清风。他创办复旦,这么多学生从震旦转过来,就是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不需要招生宣传,马相伯到哪里,学生到哪里。他百年华诞的时候,中共中央给他发的贺电是“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国家之光”就是国家的光明,有这样的人在,国家肯定有前途。复旦大学还有很多这样的教授,比方说中文系的贾植芳教授,他说“既然生而为人,又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毕生的责任和追求就是努力把‘人’这个字写得端正一些”。他被关押或管制劳动二十多年,还能保持如此达观的生活态度,这真是人格的力量。

对于大学来说,保护好学生的求知和教师的学术热情,自然会有动力。学生好学,教师乐于研究,教学相长,这是一个学校最基本的良性机制。最怕的是,师生均对教学无甚热情,大家完成任务,各奔东西。大学如想要师生保持学术热情,它就要有自己的态度。这个态度集中表现在它与社会的相处过程中。大学如能在困难的时候坚持自己的价值观,那是对学生和老师最大的帮助。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就是靠着教育的精神凝聚师生,师生无处不在探究,没有教室照样维持教学关系。它能感召人,是因为它坚持了大学的价值。复旦还有一位老校长李登辉,他是一位非常虔诚的教育家。他前往南洋募捐,感动了很多华侨。他家中的保险箱是空的,他用募到的资金建了江湾校舍。他有很多重要的教育思想,比如,“知识本身并非终极目的,也不是提高人的地位、激发人类物欲的手段,知识带领我们走向真理”。复旦服务、团结、牺牲的精神,复旦的校训,都是他任校长时提出的。“笃志”很重要,学生不单是来学知识的,也不单是来学一技之长的,还要养成持之以恒的志向。有了志向,人生的航船不会偏移,只要加大马力开就可以了。复旦的精神,就是靠这些教育家和师生们一起坚守着。尼赫鲁大学校园内有块大石上刻着“简单物质,丰富精神”,这是从宗教思想引用过来的。物质是需要的,但太多则乱,要费心去处理,精神可能会变得简单。耶鲁大学说,教育不是为了职业,为此很多人不理解,不是为了职业办什么学校呢?耶鲁的回答是“教育为了生活”。的确,会生活的人又怎不会职业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大学中的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担当着社会的责任。蔡元培先生说,一个社会中的人如果只顾着自己的欲望,那就像脱缰的野马在狂奔,不可能有秩序。一个好的社会,需要大学中的人树立良知,培养理性,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恰当程度,并且给别人发展的机会,这样社会才会真的和谐。

二、大学提倡理性、自主、勤奋的生活态度

我们大学提倡的生活态度,我认为应该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内容,一理性、二自主、三勤奋。这样的生活态度差不多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稳步前进。大学是最理解人生真谛的地方,学术追求的是真理,教育关注的是优秀公民。把追求真理的态度和关心人的态度结合在一起,那就应该追求人生真谛。

我们靠人格来处世。人格不同,处理结果就不同。无论做什么事,学什么专业,碰到什么问题,都应始终坚持把握生命当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比如生命、自由、尊严、平等、善良等,它们不是具体的物,却能驾驭物、驾驭人,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这个道理越明确,生活就越安稳。

复旦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完整的人格。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自由教育,指的就是培养心灵、发展理性。教育给予心灵的是一种理性的力量,它教人懂得坚持什么、放弃什么。现代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公民,如哈佛通识教育宣言所说的,要使公民能够享受终身学习的乐趣,适应变化的环境。在变化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方向并从中感到快乐,这是通识教育要回答的问题。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我们受教育,是为了增强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自然就不依赖外部。

1.怎么看待追求。人有各种欲望,所以有各种追求,最难的是一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追求重要的东西。这个方向能长期坚持,当然需要理性。

我们有的时候追求这个,有的时候追求那个,在追求中还会有困惑和迷茫。你们到大学里来求学是为了什么?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抽象的回答。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是用来做什么的?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想。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使自身越来越强大。同时,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个目标是合一的、客观的。先强大自己,再服务社会。如果不服务社会,就没有人会承认你的强大;如果自己不强大,也没有办法贡献社会,个人与社会是结合在一起的。

有名人说过,人生有三大错误:德薄而位尊,志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这就是说个人的素养要和他的社会责任匹配,个人对社会的要求要与他对社会的贡献匹配,所以要追求自我完善。年轻时的追求,最怕因小失大。为了一点分数,把学位证书丢了;为了学位证书,把性命送掉了。还有一种不理性的追求,就是经常变动。当然,更不要自暴自弃,如放弃追求,社会能指望你什么呢?

追求需要冷静地理性分析。有名人说过,年轻人学会冷静,心智就成熟了。冲动是魔鬼,什么东西最能使人冲动?一个是虚荣心。我们都有虚荣心,年纪越轻,虚荣心往往越强。但人不能靠别人的表扬活着,也不能因别人的批评而活不下去,人要靠自己活着。虚荣心表现在各个方面,谈恋爱、找工作都会有虚荣心,但都没有实质性意义。还有一个是物欲。买便宜货时不甘落后。遇事冷静想想,就会比较理性,看法比较客观。郁闷的时候,不妨冷静想一想原因,找到了原因,一半的烦恼就没有了,大不了就这么点事。要坚持追求,不受外界干扰,不受自己的虚荣心、物欲的干扰,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把握住自己。

2.怎么做好当下。生活似流水,河道是自己开挖的。如不及时开挖,让水向前流,问题就会囤积起来,四处漫溢,形成自己都控制不了的情形。人生的道路其实就是自己开挖生活的河道,关键是不能虚度年华。

一是当下必须勤奋,必须慎重。我们要努力做好每天的事情,把大学毕业当作生活的开始,那是对生活的不理解。生命开始,生活便开始;生命结束,生活便结束。有人向胡适讨教人生的道理,他的回答是: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出生之前并无约定;出生以后,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才决定了生活的意义。有人说,一个人的成绩取决于晚上8~11点,因为这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业余时间。如没有这样一种时刻勤奋的态度,当下不好好过,等待着毕业以后,等待着工作以后,经常发誓明天重新做人,那是耽误自己。把当下的事情认真做好,这就是最实在的收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过:“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二是不能陷于当下,无论成败,都要向前开拓。我们当下一定会有挫折,但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一定要向前看,往前走。生活的主人是自己,没有人会在乎你停不停止、前不前进。一定要把当下看作过程,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情绪上、精神上不能沦陷。实在困苦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小说,设法把自己从消极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教育就是要摆脱心灵困境,大学应该培养这种自我救赎的能力。

3.怎么把握自己。人格是个人最大的力量,这话很抽象,但是真谛。通识教育告诉我们,生命的感悟最重要,所以要读经典,看历史、文化、社会中积累下来的人生经验。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人的生活态度,揭露消极的、鼓励积极的,都是对人生的剖析。不要把大学教育纯粹当作专业学习,即便是专业训练其实也不是单一的,当兵练武难道不锻炼意志?运动员训练难道不培养团队精神?如果纯粹把教育当成工具,人的问题不谈了,那是很浅层的。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强大的内心,完善自己的人格。犹如一辆车,知识给予了动力,装上刹车和方向盘,才合成人格的力量。人格说到底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能力的平衡。

人格的基础是独立,人格是不依赖的。独立才会使人成熟,有独立精神的人不会感到寂寞、孤独或无助。当我们受到外界干扰的时候,自持的能力确实有待提高。大学里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强的精神。要敢于担当,尊重自己,客观思考,开拓胸怀。

独立的精神最难实现的是放弃,理智地放弃才是成功的追求。我们善于争取,但是否善于放弃?今天的社会,鼓励人人都做强者,争取得到,有谁愿意做贤人?贤人不咄咄逼人,但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我们鼓励自己不断去得到,但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得到,倒把精力分散在各处,不能聚精会神。理智地放弃往往比争取得到更困难,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应该懂得放弃。爱因斯坦说过,做你要做的,不要想你想要的。他在回顾大学生活时说“我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也就该心满意足了。我逐渐学会抱着某种负疚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大学毕业后的五年里,他当过技校辅导老师,做过家教,在专利局里试工,但发表的三篇论文帮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和博士学位。他说“在我最富于创造性活动的1902~1909这几年当中,我就不用为生活而操心了。对于我这样的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作为一个平民,他的日常的生活并不靠特殊的智慧。如果他对科学深感兴趣,他就可以在他的本职工作之外埋头研究他所爱好的问题。他不必担心他的努力会毫无成果”。这是人生的定力,是理智的放弃,因此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人们看到了成功的爱因斯坦,如果他为了追求后来的这些名利,也出不了这样水平的成果。人生就是一场智慧的博弈和艺术。

独立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基调,也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有独立精神的人才能奉献于社会,奉献是一个人独立自强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实际上也是在应对和他人的关系。自己所做的事出于自愿,不是图别人回报,这样的人生才快乐,这个意识应该提倡。自己做的事情对别人有利,难道不就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吗?此外还想得到什么呢?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对别人的奉献之中,越多的人得到你的帮助,你的价值就越大。如果能这样想,独立精神就有了很高的境界。独立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最高境界的负责,就是付出不指望别人对等的回报。每个人都怕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好的回报,于是就选择不付出,总有一天自己也不会得到帮助。独立精神对整个社会是很重要的,大家不自私自利,大家都有得到帮助的可能。李登辉校长说得非常好:“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个人中最有价值而应启发的心能,亦就是在社会上高贵的德行。”德行之一就是“独立”。对别人的奉献,至少是自己心灵的救赎。奉献以后,得到的一定是快乐。得到的人心里自然有数,可能不表达,但这没关系。

各位同学,你们正处在人生的关键历程,在大学,靠自己。你们最富有思想活力,最善于学习,就像有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如找到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可以控制的方向盘,你们就能一生幸福,并带着大众一往无前地前进。希望大家都做生活的智者,把握一生,珍惜当下。

2013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