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保卫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心血管病“可防可控可治”,高胆固醇血症要“早防早诊早治”

作者简介:

陈伟伟,教授,现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专长于心血管病防治,主要从事国家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近年来重点投身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实施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以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宜传推广工作。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近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随着我国持续40多年的社区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的持续上升态势自2009年以来明显趋缓,有形成拐点的可能。但进一步细读,发现这种趋缓态势是脆弱的。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不良生活方式盛行,患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十分普遍,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仍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更是快速增长!庆幸的是,目前国民中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还不是很普遍,尤其是患病时间还不是很长。然而,随着高胆固醇血症人数的快速增加和患病时间的积累,可以预见,与高血压关系比较密切的脑卒中死亡有所下降的同时,与胆固醇关系更为密切的心肌梗死造成的死亡很可能大幅度增加。如不及时控制高胆固醇患病率持续增长态势,高血压防控成效很有可能被持续高胆固醇血症所抹杀。

经历40多年探索,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成效可谓“曙光初现”,但社区居民胆固醇防控工作却还是刚刚开始。笔者最近就有这样一次经历,在给一批老干部的保健讲座活动中,竟然没有人知道胆固醇是血脂。尽管在门诊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病人的这种“无知”,包括一些冠心病患者认为甘油三酯是血脂,不知道降脂治疗主要是针对胆固醇。但这种集体性的“无知”还是让我印象深刻,让我倍感冠心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薄弱和难度巨大。

在高胆固醇血症防治工作中,更大的挑战是让大众,甚至包括医生在内,更早地认识到个体的心血管患病风险度问题。胆固醇控制不仅仅是实验室报告是否控制在正常范围,而是要依据个体患病风险程度,采取不同强度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中高危患者要在强化或是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积极采取他汀类降胆固醇治疗。

个体心血管患病风险评估有许多防治指南等技术规范提供参考。2014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权威专家新开发了一套适于国人的评估工具——“爱心护心”评估工具。在此,特别介绍如下:

这是一套针对中国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系统。本系统综合利用了阜外医院和安贞医院的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对近四万中国人进行了长达10~15年的队列跟踪随访,并据此制定了适合我国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预测模型。上述研究结果在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杂志Circulation和JAMA上发表。

“爱心护心”评估工具适用于成年国民,依据个体存在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个数和程度,预测其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程度(概率),并据此估算个体的心脏年龄。

“爱心护心”评估工具可以在传统的个人电脑互联网浏览器中运行(www.nccd.org.cn),也可以在基于Andriod系统及苹果iOS系统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手机)上运行(扫一扫上方的二维码)。据悉,这是世界上首个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运行、以严谨的科学研究为基础、针对个体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评估工具。

iOS版本

Andriod版本

这项开发工作的意义和特色在于:

·针对国民健康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而不仅仅是死亡风险,对个体更具实用价值。

·基于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流行病学研究成果,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权威专家开发,保证了科学性和权威性。

·世界上首次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开发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系统。

我们知道,心血管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但为了生存的尊严和健康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不是追求带病生存。这就要从高胆固醇血症的“早防、早诊、早治”入手,有效防控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防治技术是成熟的,关键是推广应用。其基础就是充分认识高胆固醇血症的严重危害性,做好个体血脂定期监测工作,动态了解和掌握自身胆固醇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倡导居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和延缓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即使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只要做到有效控制,即能大幅度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维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