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琴:丝路勇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企业家精神溯源

哭和笑都是因为欢乐,但哭的人知道而笑的人并不知道,这欢乐是用多少痛苦换来的。

——路遥《平凡的世界》

“乡镇企业不得入内”——沈爱琴正准备抬手敲响某个办公室的门,就看到门上赫然写着这八个大字。她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遇到同样的场景,苦笑了一下,还是毅然伸出了手。

农民、乡镇企业(早期称为社队企业),这两个词是沈爱琴和她所领导的企业身上的烙印。这是他们的群体身份,也代表了企业创立生存的原生环境。学者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模式归结为四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和晋江模式。沈爱琴创立的万事利集团,形式上属于苏南模式,但内在更多的是温州模式的基因特质。

计划经济时代,在超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这种身份意味着乡镇企业没有计划体制的保障,没有平等的竞争地位,只能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存,在歧视和质疑中谋发展。有人形容其为“蹚雷区”前进。历史已经证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无疑为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有人不仅不认可这些企业家的积极作用和贡献,而且挑起社会对这些企业和企业家的反感、对立和批判,恶化企业发展环境。即便改革开放后很长时间,这种身份烙印的影响仍然不曾消失。

1987年6月12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留下了著名的判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形容乡镇企业是“异军突起”。这句名言真实地刻画了乡镇企业创业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书写了以沈爱琴为代表的一代乡镇企业家用他们的心血、胆识和智慧所铸就的辉煌篇章,描绘了他们开拓创业、勇于担当、拼搏奋斗、创新发展的历史画卷。对此,著名企业家鲁冠球曾进行过精练概括:“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以沈爱琴为代表的第一代浙商企业家与其他企业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冲破了体制的束缚,让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看到了一片新的天空!这也是他们所创造的伟大价值。沈爱琴作为其中一员,见证了那个时代,而时代也见证了她的价值和成就。

如果对沈爱琴的个人性格做梳理,就会发现,她所拥有的精神和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家们别无二致,比如敢想敢做、富有冒险精神、拥有组织领导能力、个人魅力丰富等。但他们所具备的这些共同特征背后,实际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成原因,这才是精神的唯一性。而所有的原因,都从经历中来。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企业,最初的一些印记往往会带来长久的影响。在由社会舆论、政治条件、传统习俗等因素构成的原生环境中,生命个体得以孕育、发展和变化,并且将某些独特品质固化下来。只有进入初生的环境,看见成长的经历,才能了解精神从何而来,向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