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4 运输
环境艺术设计思维
非线性设计的新动向
“设计”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词意是设想与计划。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从某种意义来说,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
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学科,也是一个由多学科或专业组成的学科群,这些特性本身就决定了这一学科体系的开放性。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艺术的变革,都会对设计艺术产生影响。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正是在这种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对流、整合中得到发展和新生的。作为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大、涉及面广,但它并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它与各学科的关联和互动往往处于不同的层面上。
20世纪中叶开始,非线性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突破了线性科学对人类的束缚,人们对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产生了怀疑,影响波及产品制造业则表现为产品形态的非标准化。其实,追溯我们的设计思维历史可以发现,人们往往忽视最普通的自然现象,比如自然界中的万物,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包括人本身在内,形状都是非规则的。1972年12月29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 N. 洛伦兹(E. N. Lorenz)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提出一个貌似荒谬的论断: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龙卷风,并由此提出了天气的不可准确预报性。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可以解释非线性系统的重要性: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建立在20世纪60年代的非线性科学理论,受到了混沌学、耗散结构理论、模糊理论等相关学科的启发。在哲学思想上,则如查尔斯·詹克斯所说的“哲学是道,建筑是器,道与器有关系,但那关系曲折、微妙、隐讳”,体现了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去中心学说及褶皱的哲学思想。1997年,查尔斯·詹克斯应邀作为英国《AD》杂志129期的客座主编,该期杂志的序言标题为“非线性建筑:新科学=新建筑?”,詹克斯在文中简述了科学界新的复杂科学(即非线性科学),已经取代了发源于牛顿经典理论的旧的现代线性科学,尽管科学家们对非线性理论还未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是,非线性科学所揭示出的关于宇宙的事实让人类认识到,宇宙其实比牛顿、达尔文及其他人设想的更具活力、更自由、更开放、更具自组织性。接着,文章指出了新的非线性科学在建筑界已有相对等的新的建筑形式,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辛辛那提阿罗诺夫中心,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扩建部分等,并预言非线性建筑将在复杂科学的引导下,成为下一个千年的一场重要的建筑运动。由此,设计界的非线性创作终于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非线性科学(如混沌学、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分形理论、自组织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20世纪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等人的去中心性、异质性、无标度性、偶然性、开放性、反权威、反二元对立的思想为武器,开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的,对设计创作思维、过程和方法进行的一次现代主义以来最重要的变革探索。
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在当代环境设计空间中得以应用,是与笛卡尔的空间坐标体系结合起来以后才形成的蔚为壮观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观念。从包豪斯教学体系下引进的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作为环境设计中思考空间设计的一种训练方式,其本质是对如方形、圆形、立方体、三角锥、圆柱体等纯粹的几何形状或形体的一种理想化抽象。或许我们可以从现代主义设计先驱赖特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上看到部分非线性设计的映射:参观者行走在层与层之间感受不到刚性的变化,不存在阶梯带来的隔断感,没有明显的界线,人们在浏览陈列品的同时,视觉所能感觉到的就是一面延绵不绝的展柜,展品与观赏者存在着一种持续的关联,这些都体现了非线系统的特点。
赖特著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中可以看到非线性设计的映射
自从著名先锋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德国魏尔维特拉家具厂消防站建成以来,其动态构成设计语言就一直被学术界关注。这种有别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不仅带来了新的建筑形式和空间体验,更为现代主义建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探索道路。21世纪以来,哈迪德不断发展、完善了这一设计语言,其作品开始向随机、流动、自由、非标准、不规则的非线性、动态建筑方向转变,更加注重对建筑复杂性的关注,通过整体控制反映建筑与场所的共生、对话,成为一种非线性流体式整体设计。她近期设计建成的中国广州歌剧院的形态是由一个舒展的弯月形和围绕着的5个花瓣形的墙体组成的。钻石形屋面天窗有利于将室内灯光折射向夜空,同时照明设计着重于对整体造型的烘托。夜晚大厅内的灯光透过透明的玻璃和金色的格栅,把歌剧院高雅而热烈的气氛传达给城市的人们,与珠江夜景相互映衬,浪漫且富于诗意。
RUR事务所则通过对社会、文化、建筑等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实践着建筑的复杂性和建构表达,并形成了丰富的建筑理论,其作品和著作正日益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O-14商业大厦坐落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境内,共22层,建造在一个两层的基座之上,包括30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大厦的混凝土外壁提供了一个节能的外壳,能够让建筑核心免受侧力影响,并为建筑内创造了高效、无柱的宽阔空间。在材质逻辑下进行合理的物质材料论证与实验,也就是在物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将过去把几何形体作为一个抽象的控制器,转变成在对几何形体的操作中包含具体的物质与材料属性的模式。这种方式所提倡的非线性设计思维的新模式,认识到物质与材料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涌现设计的过程,并注重物质材料内部与外延之间相互的作用关系,避免彼此脱离地发挥在设计中的作用。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是一种非线性流体式整体设计
FOA事务所很注重建筑表皮,认为表皮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包装和衬里,内部和外部,重力和失重。将消解外包的表皮作为内外空间之间对立产物的固定模式。FOA在日本横滨市国际海港总站景观建筑设计中使用折叠的表皮作为自我组织的工具,并使用拓扑学的方法使建筑表皮呈现出空间张力,并且像褶皱那样使时间和空间内在化,这改变了表皮作为内外空间分界的传统角色,使之成为花园与港口、横滨市市民与外来参观者之间的交融结构。建筑的整个屋顶成为基地所处的Yamashita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景观渗透到了港口,与建筑、结构、表皮极好地交融在一起。这可以说是德勒兹“褶皱”理论的绝佳注释。
RUR事务所设计的O-14商业大厦
建筑师Ben van Berkel和艺术史学家Caroline Bos共同创立的UN Studio更像一个导火索,点燃了数码建筑在形式和物质层面的广泛思考。图解性阐释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成为UN Studio的标志。韩国天安市Galleria百货公司建筑与室内设计中,UN Studio避免风格上的先入为主,在一个框架下研究组织结构的重要问题。当一个项目发展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后,用计算机生成图形和三维模型。这些模型元素被路由和程序审查和选取,得出建筑物所需要的连贯空间、逻辑结构等物理形式。经过对建筑设计进行整体综合考量,将建筑的时代性、功用、发售、建造等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设计。
FOA事务所设计的日本横滨市国际海港总站景观建筑
UN Studio设计的韩国天安市Galleria百货公司室内外非线性空间
对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而言,非线性设计思想所强调的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基于对设计形体造型创新为目的的简单形式化模仿,而是一种在创建环境设计程序的有机思想认识基础上的创造。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对环境空间建构的重新认识,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折叠、展开和再折叠而形成完全不同于以往欧几里得几何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新的空间建构中,物体是在由内向外及由外向内的双向折叠中形成的,因此物体本质上没有内外之分,展开的是一个完全处于动态运动中时空共存的流动世界。在我国,虽然设计界关于非线性设计、混沌理论与分形几何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但多停留在概念探讨层面。其实,早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就存在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点时的不同的空间体验等移步换景的思想,这其中已经出现了非线性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萌芽,非线性系统本身也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国古典名著《易经》所阐述。
反顾设计发展的历史,无论是赖特的美国有机建筑中体现的建筑的整体性与自然的融合,还是阿尔瓦·阿尔托的芬兰式的注重材料真实性与形态有机性的结合,甚至是门德尔松代表的表现主义的拟态式有机性,可以说其本质都是通过打破机械的几何盒子而对线性思维设计空间观的一种批判式实践,而其设计的方法都是以非线性建构思维去考虑设计建构的程序如何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相协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设计生成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将非线性设计不仅仅作为是一种连续流动状的形体加以运用,而更应当明确这种形体作为结果,是对于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分析与自然有机体的形成逻辑借鉴。也正是因为各种影响因子的复杂性,才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整体过程设计产生的最终的不规则形体,而这种建构外观则是物体非线性自组织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混沌学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56503.htm
[2][英] 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 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 周玉鹏,雄一,张鹏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5
铁路记忆
作品名称:铁路记忆
作 者:CHAOS Design Research Studio+张天麒、顾雪
指导老师:董治年
(2014 IFLA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参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