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道:《论语》导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仁的地位及其对成人的意义

语录

 

原文——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

以实现仁爱为自己的责任,这个使命还不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卸下重担,这个路程还不遥远吗?

议题1 仁的地位

仁是孔子学说的一个内容,是儒家道德的一个德目,以上我们谈的基本上属于这个范围。然而,仁又不是一般的内容和德目,而是孔子学说的思想基础,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为此,人们把孔子学说称作仁学,把儒家道德称作仁德,突出的是仁爱这一根本特征。

说仁是道德核心,是说仁具有整合性,把各个德目综合成一个体系。就是说,儒家道德的各个规范无一不贯穿着仁爱精神,是仁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学生子张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奉行五个规范就达到仁的要求了。子张问这五个规范是什么,孔子答:“恭宽信敏惠。”(《阳货》)恭敬、宽容、守信、勤敏、助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恭、宽、信、敏、惠体现的都是仁爱,奉行它们就是行仁爱。不止这五个,其他规范也一样,也都是仁爱的具体展现。

比如敬业。我们看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个齐庄公,这位国君不检点,找了个相好,是权臣崔杼的妻子。他屡屡跑到崔杼家去幽会,更过分的是,临走还偷去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崔杼恨得牙痒痒的。一天崔杼称病没去上朝,第二天齐庄公就来到崔杼家,说是探望病人,其实是想见到情人。然而万万没有料到,崔杼早就设下埋伏。武士们一拥而出,齐庄公翻墙逃跑,被一箭射中大腿跌到地上,被武士杀死。

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上公公整整地写下一行字:“崔杼弑其君。”臣子杀死自己的国君叫弑。崔杼大怒,杀掉太史。接任太史职务的是前太史的弟弟,在史册上写的还是这句话,结果又被杀了头。他们的弟弟——第三个太史早已等在一边。崔杼问他打算怎么写,他答:“崔杼弑其君”,一个字都不带走样的。崔杼没辙了,只好由他去。这时,另一个史家南史氏带着一捆竹简赶来,如果第三个太史也被杀掉的话,他就顶上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汉画像石)吻

这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故事,其前提是爱,是从爱事业、爱工作、爱职务发展而来的。

再如气节。唐朝昭宗时,有个宰相叫韦贻范。此人贪婪成性,尽干些卖官鬻爵的勾当。不久他母亲过世,依制回家守丧。韦贻范不甘心,走宦官李茂贞的门路。此时宦官当政,势力极盛。李茂贞命令翰林学士韩偓草拟起复韦贻范的制书。韩偓扔过一句话:“吾腕可断,此制不可草!”我的手腕可以折断,这道制书不能写。接着又干了件更大胆的事,立即上书皇帝,说韦贻范为母亲守丧没几个月便急着起复,实属骇人听闻,根本不把国家制度放在眼里。派驻学士院的两个宦官大怒,威胁他别拿生命当儿戏。韩偓理都不理,把奏疏交到他们手上,脱掉衣服倒头便睡。宦官没辙,只好上呈。最后韩偓赢了,韦贻范没能得逞。(《资治通鉴》卷263)

韩偓可以说是勇士了,他的勇来自爱,爱气节、爱名誉、爱做人的道理。

我们看到,整个孔子学说中,仁爱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扩大到儒家道德和价值体系也是如此。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掌握《论语》的把手,其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从仁爱角度获得解读。

爱是人类的共识和主题,西方文化诸如基督教也把爱摆在核心位置,这一点与儒家思想是共通的。然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毕竟属于两个体系,因而观念上又有许多不同。这里只提两点。一点是,儒家的仁爱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爱父母自然而然是第一位的;而在基督教中,居于首位是造物主上帝,十诫的前几条都是爱上帝,之后才轮到爱父母。另一点是,儒家的仁爱是直接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没有间隔;而基督教则以上帝、使徒为中介,人们所爱的对象乃至爱的能力均为上帝所赐,遵循的是上帝的旨意和教导。这方面张爱玲有一个比喻,说这种关系就像是月光下一只蝴蝶停在戴着白手套的手背上,尽管挨着,但隔了层东西,怎么也亲近不起来。

议题2 仁对成人的意义

后世对仁的解读很多,其中朱熹的说法很有特色,颇具哲学意味和诗性。他把仁义礼智与自然相交融,分别与阴阳二气、春夏秋冬四季、金木水火土五行、元亨利贞四品一一对应,其中仁属阳、属春、属木、属元。(《朱子性理语类》卷第六)。

说仁与春天相对应,是说它起着生发作用。《朱子性理语类》说:“生底(的)意思是仁。”(卷第六)。赋予生命就是仁。仁爱像春风一样,给沉睡的万物注入活力,催发勃勃生机。代表生命的木就是其形象,所以仁属于木。万物开始发动叫作元,所以仁对应元。生发刚健有力,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倒春寒可以冻坏几片早生的树叶,但冻结不了生命,所以仁爱的性格是阳刚。然而仁爱的运用又表现为阴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仁是既刚且柔的。

以生发注解仁,是把仁爱上升为天理,把人道上升为天道,儒家经典《周易》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行是赋予生命。

朱熹的这个说法完全可以用在成人上面。仁对成人的意义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一个方面是人性。《中庸》说:“仁者,人也。”(第二十章)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人的天性,是人这个族类的特质,因而仁与人是一回事。这也提示我们,只有把仁爱发挥出来,爱自己同时爱他人、爱物,才是人。仁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实行仁爱的过程同时是成人的过程。这也就是朱熹说的生发,仁爱赋予我们以人格生命。

朱熹

一个方面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仁这个字很大,融天地人为一体,人字旁表示人,二代表天地。这就指明了人的基本位置:立于天地之间,与世界同在。这个同在主要是“道”的层面上的,天地以生发行天道,人以仁爱行人道。正是仁爱使人站在人的位置上。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用哲学语言可以这样归结,即个人存在取决于仁爱。缺乏仁爱,你的存在就是孤独的、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实行仁爱,关心他人和事物,融入自然和社会,从而把更大的领域并入自己的生活,将爱人惜物与自爱相结合,就是充实和拓展你的存在,爱得越多,你的存在就越大越坚实。

回到题头语录,那句话告诉我们,实行仁爱的责任很重,路途很长,需要走一辈子。这里要说的是,这段路程是一个脚印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而每踏一步都是成人的增长。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说仁爱是成人的起始,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