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球化3.0:包容天下
“一带一路”在全球化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正在打造中国的新天下观——四海一家、天下无外,纠正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体系及现今美国霸权体系造成全球化的碎片化、分裂化局面,以沿线国家的共同现代化超越近代西方开创的竞争性现代化,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普遍安全的和谐欧亚。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一带一路”就是: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实现包容性全球化。
试以互联网的术与道说明之。
互联网是什么?这是一个习以为常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作为拥有最多网民、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在重新定义互联网,引领人类对互联网的认识,倡导全球互联网治理观。
回顾历史,中国的互联网观正悄然升级,革新换代:
第一阶段,互联网是技术。1994年,中国电脑接入世界互联网,开启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下,邓小平指出:“电脑要从娃娃抓起。”
第二阶段,互联网是产业。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互联网从技术走向产业。联想品牌的崛起可谓标志。如今,世界IT十大巨头中四家是中国的。中国正从互联网大国向互联网强国迈进。
第三阶段,互联网是信息。“+互联网”成为信息时代的代名词。用好互联网工具,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趋势。互联网载体、平台为此得到广泛应用。
第四阶段,互联网是模式。“互联网+”口号的流行,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生产、生活和思维模式。与此同时,互联网治理也提上日程,我们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并影响全球互联网治理。
第五阶段,互联网是基础设施。无论把互联网当作技术、产业、平台载体抑或生产、生活和思维模式,都是因互联网而思考的,较少考虑到非网民的感受。只有将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4亿中国人民,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才能告别互联网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智者更智,愚者更愚”的局面。
第六阶段,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该坚持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这是对美国倡导的互联网乃“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的超越——正如水、空气一样,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公共品,应该实行共治共享,网络强者有责任为弱者提供服务而非伤害其权益。美国打造“全球公域”概念是为超越国家网络主权,干涉他国内政,为实施“棱镜门”事件提供借口。因为互联网国际域名基本上在美国支配下,所以他国对互联网的依赖就成为对美国互联网霸权的依赖。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交的《乌镇倡议》指出:“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已成为驱动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全人类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国际社会日益形成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这综合了以上六种互联网观,正在引领互联网空间的全球治理。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不能让少数发达国家垄断互联网定义权。不能狭隘地将互联网理解为“术”,否则很容易被强者所垄断,巩固其信息霸权,造成“棱镜门”事件。互联网既是“术”也是“道”。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应积极探索互联网治理之道——道义、道理、道路。中国自古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在互联网时代,可提倡“网以载道”,确立中国在网络治理方面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东方文明古国,要推动世界非网民不仅搭上信息革命快车,且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以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又实现变道超车,才真正崛起为世界领导型国家,此乃信息时代的中国天命。
推广包容性技术、包容性制度、包容性全球化,这是互联网术与道探讨带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公共产品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着眼于“世界岛”——欧亚(非)大陆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问题,也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亚非国家的比较竞争力,消除内陆国家与海洋国家、地带的发展差距,实现联合国2030年后发展议程和人类的长治久安。
因此,“一带一路”旨在圆梦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憧憬,携手开创全球化3.0版,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