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史:迄至公元前322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爱琴诸岛的居民点与米诺斯文明

第一节 米诺斯文明的起源

爱琴诸岛中,最早的新石器居民点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经C-14测定年代为约公元前6100年。这些迁入者带来了很好的制陶技艺传统。在短期的露宿生活之后,他们用烧制的砖盖起居室,房子以石头和砖为基础,烧砖筑墙,用黏土覆于柴木上做成平屋顶;在灶坑和半圆形的炉子上烹调食物,利用手推式小磨与臼研磨谷类。他们很可能是从米洛斯岛获得黑曜石原料,这种玻璃式的熔岩剥片像燧石一样,是制造工具的重要材料。他们用黏土以及石头制成神像。这一早期文明的起源,尚未知晓,似乎与希腊大陆没有联系,因而也不是来自小亚细亚。在采用了相当长时间的烧制砖之后,大概由于气候变得干燥起来,这种砖就不再使用,而代之以夯实的黏土。早新石器Ⅰ时期约到公元前5100年结束,在它的最后阶段,建起了许多更大的房子。这种房子通常有两个房间,室外有一个用鹅卵石铺砌的院子。此时期又发现了更多的雕像和一些权杖头。下一时期,即早新石器Ⅱ,以这一地点发展成整齐规划的城镇为标志。这种规划从墙的方位可以看出来,在整个中期和后期新石器时代,一直是这种规划。这一时期末前后,拥有成串房间、附带卵石铺路的院子和大炉床的建筑物,显示了新石器发展的长足进步,是同时期的大陆或克里特其他地区所不能媲美的;后者仅仅有几个规模小、年代又晚的居民点。夕克拉底斯也是到这一时期的后期才有人居住,甚至那时候,其中一些居民点也只是一些小型的居民点。新石器时期克诺索斯无与伦比的地位对于解释后来“米诺斯”文明之举世无双的现象大有裨益。这一文明的产生,源于青铜时代来自小亚细亚的移民与克诺索斯才气横溢、智力成熟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融合,而不是这些移民在别处的产物。

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3000—前2000年)随着移民浪潮而发端。这些移民定居于夕克拉底斯群岛及克里特的东部与中部,他们的陶器表明他们来自小亚细亚。在克里特,他们与更早的居民混合了。从当地所见的骨骼可以看出他们是长颅种长颅种是人类学中根据头骨特点而做的分类。——译者人,脸窄而身短,男子平均五英尺二英寸高,妇女四英尺十一英寸。他们靠海而居,特别喜欢更为暖和的东部克里特,并且很快就不再使用原来由他们带来的使用屋内炉灶的习惯。他们的大宅,像新石器时代一样,也是由成串的房间组成;他们用分成两间的坟墓埋葬死者,由内间可通向外间。这种住宅和墓葬的形式在公元前3000—至前1400年这段漫长的、持续不断的文明时期中一直保持不变,大概只有在菲斯托斯地区有所不同。这个长期持续的文明被称为“米诺斯文明”,因为希腊人认为米诺斯是克里特国王,因而早期青铜时代的这些克里特居民可以称为最早的米诺斯人了。

稍晚些时候,另外一个民族出现于菲斯托斯平原上。他们用圆形坟墓埋葬死者,墓室直径大致有40英尺者,可能用茅棚做墓顶。每一座墓中有数百具尸骨,可能是全家族或氏族的公墓,因为它们和晚近得多的利比亚的马巴利亚(Mapalia)墓相似,可见这些入侵者可能来自非洲沿岸。无论如何,他们的文化并没有影响米诺斯文明。

在早期青铜时代的第二阶段(公元前2300—前2100年),黄铜已普遍用于制造三棱匕首、锯子和盥洗用具,并用铜制成双斧形的还愿奉献物,这是米诺斯宗教的一个特征。种植橄榄的迹象第一次出现了,长角牛也被引进。黄金、象牙、彩陶、皂石制成的首饰和印章以及精美的石制花瓶,反映了来自埃及的影响,这种情况在早期青铜时代的第三阶段(公元前2100—前2000年)日益显著。

与此同时,在夕克拉底斯群岛的早期青铜时代,居民发展了一种和克里特有联系、但又别具一格的文化。其村落中的住房较之克里特的要原始得多,他们在箱形墓室中以屈肢形式埋葬死者,而在叙罗斯岛是用小型带墙的墓室。他们用大理石和其他石料制成器皿和小雕像(主要是女像),工艺水平很高。米洛斯岛的黑曜石运销到爱琴海域所有地区。作为一个航海民族,他们曾用铅制小模型刻画他们的航船,也在他们独具特色的陶器上刻印船舶图样。除受到克里特扩张势力的波及外,他们在夕克拉底斯群岛的定居生活在整个米诺斯文明时期并未受到扰乱。塞浦路斯岛由于它的铜矿资源很快就变得重要起来,它的铜矿早在公元前2300年便已开采;另一方面,它作为爱琴世界和东方的中介者的地位也使它日趋重要。在塞浦路斯的早期青铜时代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的巴比伦商人用以标志其货物的圆柱形印章。

公元前2000—前1600年,米诺斯文明日益发展而臻于成熟。约公元前2000—前1750年,权力中心开始由克里特岛东部移向中部,特别是其北岸;约公元前1800年在基德拉建立了一个殖民点,这说明贸易方向已转向西方和北方。就在同一个时期,开始出现下列新事物,它们日后成了米诺斯文明的特征:王宫建筑、在克诺索斯和菲斯托斯平原之间的有兵站驻守的大道、山顶祭台和洞穴中的神祠、青铜(黄铜和锡的合金)的冶炼、当中起棱的细长剑、男子穿的袋状短裤Codpiece,实际上是束于下腹部的一块布片。——译者和紧身腰带、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公元前1900—前1700年,克诺索斯和菲斯托斯发展了一种更高级的文化,这一文化为此两地所特有,从而表明它们这时共同统治着克里特岛。它们的工匠仿制当时由第十二王朝统治着的埃及的工艺品,但在它们的壁画、陶器上都可看出它们在惟妙惟肖地采用埃及题材时是匠心独运的,在图画文字的演变上也很有独创性。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和公元前1600年发生了两次大地震,每次震后,在北海岸克诺索斯势力范围内都有一批新的村落兴建起来。

在两次地震之间,克诺索斯、菲斯托斯和马利亚的王宫都以更大的规模重建起来。武器也有所改进。长剑发展到三英尺长并有了锥根(以便插入剑柄),青铜片制的矛头也锤打成枪尖形并用环系牢以免脱落。图画文字已被线形文字所代替,后者在岛上各地广泛使用。这种文字称为“线形文字A种”,它可能是一种音节文字,用墨水书写于陶器上,估计也会写在皮革、纸草、棕榈叶和树皮上,在陶版和印章上也刻有文字。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字明显地来源于更早的图画文字,但其余的来源则不清楚。这种称为线形文字A种的文字从左到右书写。只有数目字符已被释读,它们显示克里特人当时用十进位制,一竖画代表一,一圆点代表十,后来十用横画代表,圆圈代表一百,一千则用一个圆圈向外射出四短画代表,分数则用“L”字样。在菲斯托斯发现的一个泥盘(是这时期的遗物)还写有和这种米诺斯文字不同的另一种未释读通的文字。它的字形有的暗示着使用者可能属于一个好战的航海民族,因其中有一只船、一张亚洲弓、一副羽毛头饰和一个圆形盾。这种文字可能来自爱琴诸岛和小亚沿岸地带。米诺斯线形文字以及菲斯托斯泥盘上的那种文字的语言都不是希腊语,很可能是属于希腊人之前的地中海种族的语言。曾有人试图取线形文字当中相似的字B种的已知音义套入线形文字A种,以确定线形文字A种的语言,但由于线形文字B种的音义本身就很不确定,相似点也很勉强,尚不能得到任何肯定的结论。见《美国考古学杂志》(AJA)69(1965),295以下。

公元前1700—前1600年,克里特和叙利亚海岸的毕布罗斯、乌加里特两地以及夕克拉底斯群岛都有广泛的贸易。在夕克拉底斯群岛中,米洛斯岛是一中转市场,米诺斯人的货物经此以达于希腊大陆和爱琴世界其他地区,而克里特本身现在也正在成为整个爱琴世界的文化中心。

第二节 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繁荣昌盛的顶点是公元前1600—前1400年。其东南部的札克罗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盛况一直维持到约公元前1450年,可能由于塞拉火山的爆发而毁灭。已发掘的两个典型市镇是古尔尼亚和卜栖亚,前者是一个位于小丘上的商业城镇,依山铺筑数条水平的横街,上下街道之间有陡直的巷道相连。房屋傍山分层高筑,有阶梯从街道出入。进入的是主要的一层房间,其下设地下室。在山顶上建造的是乡绅的公馆,房前有一露天院落,房屋用方块石料砌成,其他房屋则用碎石夹以泥灰。卜栖亚是一小岛上的滨海市镇,在小港后面傍山建有一层层的楼房,所有房屋均用石砌并以石板铺地。这两个小镇在风光如画方面当不亚于今日爱琴诸岛的类似城镇。有一块时代较早一点的彩陶版,为我们提供了一般住房建筑的最佳图样:窗户多开于上层楼上,屋顶是平的,屋顶上突起的部分可能是中央天井的顶盖。瓦工活儿多用泥灰,并夹砌木梁。有一处上层阶级的住宅做以下布局:入口先经过一个小天井才进入楼下大客厅,楼下一层还包括一个带有支柱的地窖、浴室、厕所、厅堂和室内楼梯等。楼梯下通地下室各贮藏间,上达二楼、三楼,那是内宅和卧室所在。房屋排水皆有陶制的引水管,管子接合处套以严密的环圈并用泥土粘牢。

男子一般着袋状短裤和紧身腰带,有时穿一短裙(kilt)。女子穿裙子和紧身腰带,有时还穿一件袒露双乳的紧身胸衣。男子都无胡须。男女都显得轻柔苗条,留着长发,在体育竞技和公开场合都自由地混合相处。同样穿着袋状短裤和紧身腰带的男女杂技演员,在猛冲过来的长角公牛身上做翻筋斗的绝技,这种精彩的情景在一套名叫斗牛戏的壁画上可以看到。戴手套的搏斗士、收获季节的酒宴、少女的舞蹈、青年的饮酒作乐以及男女观众观看比赛、舞蹈等场面,都说明当时人们过着一种和平而欢乐的露天生活。用丰富而优美的色彩刻画花木、鸟兽、鱼类能做到非常精妙,这一点也反映了米诺斯人对其自然环境的喜爱。这些的确是米诺斯艺术最常见的题材。相比起来,战争的场面甚至人物形象的表现却是罕见的。

米诺斯人笃信宗教,这一点从宗教礼器上的图绘数量之多上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这些礼器包括双斧、双角状的祭器以及用以放祭品的三脚几或祭坛。这些礼器的原物也在许多神龛中发现过,这些神龛有的立于屋内,有的位于露天的祭祀地点。米诺斯宗教崇拜的中心是一女性神祇。有许多精巧的小雕像把它表现为人形,但并不裸体,穿着米诺斯式的装束。和她相伴的神物主要是蛇,也有树、鸟、走兽等,其中以公牛和鸽子最为多见。她的随从一般是女祭师和一些戴着兽头的人,这些人可能是在某种宗教仪式中模仿崇奉的动物。看来他们的宗教形象也多偏重于自然与秀美方面,而不突出怪奇与异想。男性的最有代表性的神祇以一个少年的形象来表现。在主要的女神和少年神之外,也有其他一些神和女神,前者往往手持枪矛或盾牌,但在多数情况下难于把神、祭司和还愿者互相区别开。

任何恢复米诺斯宗教的内容和教义的企图,都不得不求助于后代事物的类推和猜测,这些推测可能导致误解。甚至有关主要女神是一个大地母神、万生之主和生育女神等理论,以及少年神是女神之子或其配偶等说法,也主要是根据在历史时代小亚细亚流行的一些宗教崇拜而得出的。比较肯定的结论是:米诺斯宗教持神人同形同性论的观点,并认为众生中女性一方较之男性更浸透着外在世界的天然美质;那些站在庙前高举双手礼拜的米诺斯人,心怀敬畏和虔诚之情,而较少迷信的惶恐。另外,也没有任何充分的证据可以肯定米诺斯人崇拜其先人(死者)。相反,一般墓葬的简约(遗体仅略加捆扎便投入大瓮或陶棺)意味着他们并无这种崇拜。只有那些很富贵的人家才把死者埋葬于石凿墓室、简单的坑墓或位于竖井底部之侧的坟墓之中。

在米诺斯文明的极盛期,克诺索斯始终居统治地位。说明其昌盛繁荣的最完美的纪念物就是那座巨大的王宫。这座王宫有宏伟的入口和壮丽的厅堂、宽敞的楼梯和巨大的库房,并以其壁画的精美和工程的卓越著名于世。它还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这可从它的中央庭院中带有柱子神祠的位置看出。在王宫之南有一精巧结构的“墓庙”,通过一有柱地窖可达一墓室,暗示对死去的克诺索斯统治者仍有某种形式的崇拜。日后的希腊传说把克诺索斯的统治者称为“米诺斯”,据说他是(天神)宙斯和欧罗巴欧罗巴为希腊传说中之美女。——译者的儿子,他每隔九年可面谒宙斯一次,并娶了太阳神之女帕西法厄为妻。看来统治克里特的国王和王后可能把这些名字作为王朝的尊称并奉为神圣,有如当时的埃及法老那样。被称为“祭师国王”的壁画可能表现了一个15世纪原文如此,疑指公元前15世纪。——译者时在位的米诺斯王。克诺索斯的财富可从其金银玉石的丰富和王宫库房的众多中看出。库房收藏财物都按件分类记于泥版之上。在岛上一些地点发现过的铜锭,在清单上也有记载。这些铜锭无疑是贸易中的热门货,也可能当作交换中介物(货币),但是,始终未发现任何辅币存在的迹象。克诺索斯的繁荣并不仅仅依靠本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它实际上更多地来自海外贸易。

公元前1600—前1400年,克里特和埃及有很密切的联系。在埃及底比斯的塞涅姆特墓的壁画上,表现了使节奉献属于米诺斯工艺品的金银器皿的画面。列赫米拉墓的另一壁画则表现接见外国使节(都带着礼品)的情景,其中一些人,从其服饰和奉献品看来,可能是米诺斯人。此处所提之埃及墓主,塞涅姆特为一贵族,列赫米拉曾任宰相。列赫米拉墓中表现米诺斯人的壁画,可参看《古代世界史参考图集》,图221。——译者在这幅壁画上有如下题词:“海中诸岛及克夫提乌大君的和平到达。”克夫提乌指何地,各说不一。它可能是指克里特,因为它是海中诸岛之首,肯定和埃及有外交关系。埃及艺术常见的题材,也经常被克里特艺术家独出心裁地加以利用,例如壁画中的猴与猫、陶器图案中的纸草等。可能从利比亚和埃及招募来的黑人部队,曾是克诺索斯一幅壁画中的题材。和埃及的贸易主要经由菲斯托斯附近的科莫以达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海程可取直线也可绕行利比亚沿岸,因为此处有一向东的海流。在埃及本土,只发现有少量的克里特工艺品,严格说就是几件米诺斯或迈锡尼的陶器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由此可见克里特向埃及出口的货物可能主要是皮革、肉类、水果、木材和金属等,而不是那些要用陶瓶装陈的酒和油。塞浦路斯岛可能是贸易航路上的一个中转站口,因为有一个年代约在公元前1500年的陶版曾在塞浦路斯的恩科密发现,其上刻有塞浦路斯线形文字的铭文,而这种文字可能来源于米诺斯线形文字。在此时期内,米诺斯对叙利亚海岸的乌加里特和毕布罗斯的影响,较之公元前1700—前1600年却要减弱许多。

在爱琴海区域内,米诺斯贸易在公元前1600—前1400年大有扩展。在控制爱琴海入口的罗得斯岛上的雅利苏斯,约公元前1600年前后建立了一个米诺斯的殖民地,一直繁荣到公元前1425年。在小亚细亚岸边的米利都有米诺斯的一个居民点,另一个可能在卡利姆诺斯岛上。在基德拉岛上的殖民地一直保持到约公元前1450年。这样,在控制出爱琴海往南的各条海外航道方面,克里特据有极优越的地位。夕克拉底斯群岛,特别是其中的米洛斯岛和塞拉岛,从始至终都处于米诺斯文明的强烈影响下。米诺斯壁画曾在米洛斯岛的菲拉科皮采用。近年来在塞拉岛上还发现了一系列极精美的米诺斯壁画。——译者希腊大陆的东部和南部地区,也受到米诺斯艺术的强烈影响,例如梯林斯、迈锡尼和底比斯的壁画上都保留了不少米诺斯艺术的典型风格。米诺斯工匠可能在大陆各地居留,用“米诺亚”作为通用地名一事也说明米诺斯商站在沿岸许多地点都有兴建。在西部地中海地区,米诺斯航海者可能到达了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岛,此地曾发现公元前16世纪的米诺斯陶器;他们也可能到达了马耳他岛和伊斯奇亚岛。

第三节 公元前1450—前1400年的克诺索斯

在克里特极盛时期,克诺索斯约于公元前1450—前1400年左右发展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称为晚期米诺斯Ⅱ)。除克诺索斯外,克里特其他各地都无此种文化的散布而依然继续以前的传统。这一孤立的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和希腊大陆上的迈锡尼文化联系紧密。这时的克诺索斯进口或仿制迈锡尼的“宫廷式”和“厄菲拉式”陶瓶以及迈锡尼的雪花石膏方形皿。有关军事装备(其中包括战车)的记载反映了一种尚武的精神,而在克诺索斯王宫的壁画上,在克诺索斯附近发现的藏有大矛枪头和青铜头盔的一个竖井式墓和称为“战士墓”的墓葬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尚武精神的反映。而意义最为重大的特点则是在克诺索斯王宫和大陆的若干王宫中心都使用了一种新的线形文字。有关迈锡尼人已控制了克诺索斯的这类暗示,现在由于新线形文字的释读而得到了证实。现在知道这种被称为“线形文字B种”的线形文字的语言属希腊语,而线形文字A种的语言则肯定不是希腊语,可命名为“米诺斯语”,虽然这种米诺斯语言迄今犹未能释读。现在我们可以把“线形文字A种”和“线形文字B种”分别称之为米诺斯线形文字和迈锡尼线形文字,而前者向后者的转变也就证明在约公元前1450—前1400年的克诺索斯统治者是说希腊语的。

迈锡尼线形文字从米诺斯线形文字中撷取了三分之二的音节符号,又引进一些新符号以表示它自己特有的语音。它可能是在克诺索斯而不是在大陆发展起来的,因为克诺索斯早已长期使用米诺斯线形文字,而大陆迄今还没有片文只字。迈锡尼人改变了计数系统,可能还改变了度量衡制度,使用了一些新字,其中有一个字可能表示战车。迈锡尼线形文字,像以前在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线形文字一样,主要是用于记载王宫仓库中的贮藏物件(这些仓库包括一个武器库),以及记录克里特各地缴纳的税款和贡物,这些地方属克诺索斯的迈锡尼统治者所辖。这种文字是刻在未干的泥版上而把泥版用作存货的签条,这些泥版只有在烈火中烧硬才能遗留下来。那些没有如此烧硬的泥版,以及写于皮革、纸草、树皮之类易毁物件上的文字,当然早就荡然无存。但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其他能够残存和保留下来的文物,例如陶器、墓碑此类墓碑无文字,仅有若干刻画形象或图案,实际上为墓中装饰物。——译者、金属用具等,也极少刻有文字。就目前所知物证而言,迈锡尼文字显然主要地(或许是无例外地)只用来为统治阶级登录财物或处理财产,而书写者不外是国家或富人的技艺娴熟的仆从。在大陆上这种文字至少一直使用到公元前约1200年,它有200个字,长期保持稳定不变,可见书写文字是一种性质保守的专用于特定业务的技术。

迈锡尼线形文字还没有能全部读通,因为其中有些音节符号还不知道怎样发音。由此可见,这些泥版的翻译和音译(即用现代字母注出原音)都有某种程度的伸缩性,这多半是由于这种文字用来表示希腊语言还不够精确。它的音节符号代表各种音节,表示辅音l和r的是同一符号,p、ph和b也是同一个符号,k、kh、g也是同一个符号,有的音节末尾省略了辅音,有些元音的音量(即音节的长短),例如epsilon和eta,并未注出,而双元音只用头一个元音来表示,有时又只用第二个元音(例如au、eu、ou)。根据上下文,ka-ko这个音节符号既可表示“坏”,也可表示“青铜”,而科尔西拉(Corcyra)一词也可读为克罗西莱亚(Crocyleia)。表意字(象形符号)和数目符号可使释读范围稍微缩小,但留下的疑难仍然很多。释读上真正的成果是证实这种语言是希腊语,它在方言上可能与古典时代的阿尔卡狄亚-塞浦路斯方言或埃奥利亚方言有亲缘关系,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克诺索斯的泥版是由于在约公元前1400年发生的一场大火才得以流传下来的,我们可以假定到此时这种文字已发展了五十年之久。泥版中可能提到一些希腊人名,它把克诺索斯写为克-诺-索(ko-no-so),并提到一些向王宫缴纳贡物的克里特地名。但这里没有提及“米诺斯”一词的迹象,也没有任何可辨认的海外地名,诸如此类可看作暗示一个爱琴帝国存在的迹象皆付阙如。可是,克诺索斯统治者却有许多女奴劳工并从全岛征收赋税。DMG,146—147以及18—23条。

在克诺索斯出现的统治者的变化,与其说是由于一次征服战争,不如说是出于王朝间的联姻。无论如何,克里特其余地区的文化并没受到触动,继续使用米诺斯文字一直到公元前1400年,在陶器风格和书写方法上也没受到迈锡尼的影响。但是克诺索斯的希腊统治者确实靠武力控制了克里特并在南爱琴海掌握海上优势,他们没有学迈锡尼世界希腊统治者的榜样大建其堡垒,这无疑是由于他们相信自己的武器而不依靠城墙的牢固,就像古典时代的斯巴达战士那样,而克里特在他们统治期间是太平无事的。在罗得斯岛,公元前1450年左右也出现一个迈锡尼据点,和一个米诺斯的居民点同时并存到公元前1425年左右,以后米诺斯的居民点就衰落了。在罗得斯岛的迈锡尼人可能是独立于克诺索斯的迈锡尼人的,他们开辟了一条新的贸易和海盗劫掠的航路,这在此前一直为克里特控制的南部爱琴海上打出了一个缺口。

公元前1600—前1400年,克里特也不仅仅是依靠其政治家、航海家和工匠的天才而取得繁荣的。它能如此昌盛还有赖于它在一大片围绕于东部地中海地区的高度文明国家中的位置,以及它能撷取欧、亚、非三大洲内陆的资源。在这些文明国家中埃及是最富足的,在这时期,就像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一样,它吸引着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海上商业贸易。从爱琴海域通向埃及的海上通道都得穿过米诺斯各属地组成的一个环形地带,它从西边的基德拉一直联到东边的罗得斯岛。只要米诺斯的海上权威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克里特的繁荣昌盛就有保证。

在公元前15世纪末的一个春天,未设防的克诺索斯王宫被人攻陷,夷为平地。与此同时,甚至更早一些,同样的命运也落到克里特所有大城市的头上。在海外,米诺斯殖民者可能放弃了罗得斯岛上的雅利苏斯。这个大灾难也打破了克里特的环形势力带。此后克里特还保持了繁荣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克里特的西部甚至比以前更为发达,它在艺术、宗教和社会生活上的才智也未萎缩。但它至高无上的优势已经丧失,某些灵思敏慧的特质也一去而不复返了。这场灾难的来源还不清楚。有的人认为是由于岛上居民起来反抗克诺索斯的希腊统治者所致,但被消灭的并不仅仅是克诺索斯,而其破坏范围之深广也远远超出居民间内战所能及。也有人认为是大陆上的迈锡尼人的国家搞了一次入侵,然而灾变后并未接着就立即出现迈锡尼人在克里特殖民的迹象,在希腊民间传说中也找不到这样一次入侵的记述。更具可能性的是这样一种见解:克诺索斯和克里特其他地区遭到的破坏,像后来在特洛伊、迈锡尼和埃及三角洲遭到的破坏一样,是由于一次大规模的海寇袭击,当时东部地中海的海盗势力联合起来推翻了克里特的海军优势,攻入并洗劫了全岛,并挟其掳掠所得扬帆而去。假若真是这样,它就是宣告地中海地区伟大的青铜时代文明逐渐衰微的第一场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