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牛顿综合的意义

要想用短短几句话就说清楚牛顿科学的世界观的诞生、成长和衰落的详细历史,这显然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要较为完整地讲述牛顿本人所做的工作,也同样让人一筹莫展。关于牛顿科学工作最优秀的一般性论著仍然是F.Rosenberger,I.Newton und seine physikalischen Principien[牛顿及其物理学原理](Leipzig,1895)。也可参见H.W.Turnbull,The Mathematical Discoveries of Newton[牛顿的数学发现](London:Blackie,1945);S.I.Vavilov,Isaac Newton[艾萨克·牛顿](Moscow:Akademiia Nauk,1943),German translation(Berlin:Akademie-Verlag,1951);以及I.B.Cohen,Franklin and Newton[富兰克林与牛顿](Philadelphia: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56)。牛顿最出色的传记是L.T.More,Isaac Newton[艾萨克·牛顿](New York and London:Scribner,1934)。因此我不得不局限于那些最关键的地方,以对这个主题做出提纲挈领的把握。而且,我这样做时将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我想这个假定还算合理,因为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对牛顿都略知一二,而且对他的了解肯定比生活在17世纪——这个世纪曾被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称为“天才的世纪”——的其他大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多。

比如我们知道,光的分解的想法以及关于谱色的第一个科学理论,用晶体和水滴来产生谱色,以及随之提出来的彩虹理论,有相当长的历史和历史背景,可以从中世纪一直追溯到古代。17世纪的相关研究著作主要有:Marcus Antonius de Dominis,De radiis visus et lucis in vitris perspectivis et iride tractatus[论透视镜中的可视与可见半径及论潮汐](Venice,1611);Descartes,Discours de la méthode[方法谈](Leiden,1637)后面所附的“Dioptrique”[屈光学]和“Météores”[气象学];Marcus Marci,Thaumanthias,liber de arcu coelesti deque colorum apparentium natura[关于天弧(彩虹)及其表面颜色的本性](Prague,1648);F.M.Grimaldi,Physico-mathesis de lumine,coloribus et iride[光、颜色和潮汐的物理-数学探讨](Bologna,1665);特别是Robert Boyle,Experiments and Considerations upon Colours[关于颜色的实验和思考](London,1664)和Robert Hooke,Micrographia:Or Some Physiological Descriptions of Minute Bodies Made by Magnifying Glasses[显微图谱](London,1665)。牛顿的功劳并不是发现这些现象,而在于(1)把精确测量应用于研究,(2)把谱色解释成白光被棱镜分解(且重新组成)为单色光,而不是像以前所认为的,是白光在通过棱镜时发生了质的改变。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史,可以参见Vasco Ronchi,Storia della luce[光的历史](Bologna:Zaichelli,1939;2nd ed.,1952)以及Roberto Savelli,“Grimaldi e la rifrazione,”[格里马尔迪与折射]Cesalpina,1951。要归功于牛顿的洞察力和实验天才——不是技能,其他人,比如胡克(Robert Hooke)的技能并不亚于他,甚至比他还高;运动和作用力的基本定律注1得以明确提出——尽管不是被发现——以及科学探索的方法和意义得以被清楚地认识,也都要归功于他那深刻的哲学思想;正是他发明的微积分,使他证明了天界和地界的引力是同一的,并且找到了把无限宇宙中最小和最大的物体——星体和原子——联系起来(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如此)的引力所遵从的基本定律。当然,我们也知道不是牛顿,而是其伟大的对手莱布尼茨,今天,没有人会怀疑莱布尼茨完全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也没有人怀疑过莱布尼茨提出的符号系统的优越性。参见H.G.Zeuthen,Die Geschichte der Mathematik im ⅩⅥ.und ⅩⅦ.Jahrhundert[16、17世纪数学史](Leipzig:Teubner,1903);C.B.Boyer,The Concepts of the Calculus[微积分概念史](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9;2nd ed.,New York:Hafner,1949)。因此注意到下面这一点是很有趣的,阿达玛(Jacques Hadamard)教授曾认为莱布尼茨的系统逊于牛顿的系统,就像“微分”概念逊于“流数”的概念一样。参见Jacques Hadamard,“Newton and the Infinitesimal Calculus,”[牛顿和无穷小演算]in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Newton Tercentenary Celebration[牛顿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Cambridge,England:University Press,1947),pp.35—42。使无穷小演算无穷小演算(infinitesimal calculus)是微积分(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或简称calculus)的旧称。——译者注得以实际传播和发展,否则,牛顿的“宇宙体系”(systema mundi)将不可能被逐渐拓展和完善。

注1:运动定律的发现归功于伽利略和笛卡儿。参见我的Études galiléennes[伽利略研究](Paris:Hermann,1939);还可参见R.Dugas,Histoire de la mécanique[力学史](Paris:Éditions Dunod,1950)和La Mécanique au ⅩⅦe siècle[17世纪的力学](Paris:Éditions Dunod,1954),以及 A.R.Hall,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科学革命](London:Longmans,Green,1954)。

而且,即使不是所有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出生并且成长于——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是出生于(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只是成长于——牛顿的或至少也是半牛顿的世界中。我们所有人,或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把牛顿的世界机器当成了宇宙的真实图景和科学真理的体现,这是因为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都是近代科学以及经过启蒙时代洗礼之后人类的共同信条和常识(communis opinio)。

于是我似乎可以假定,在说到牛顿和牛顿的学说时,我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所谈的是什么。或多或少!不知怎的,当这个词和牛顿连在一起使用时,我总是感到不太恰当,因为在以牛顿为继承者和最高表现的17世纪,牛顿的学说甚或整个科学革命最深层的意义和目标,也许恰恰是要废除一个“或多或少”的世界,一个充满性质和感知觉的世界,一个欣赏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而代之以一个精确的、可以准确度量和严格决定的(阿基米德式的)宇宙。

现在让我们详细讲述一下这场革命,自从两千年前希腊人发明了“和谐整体宇宙”(cosmos)cosmos是指和谐、有序、结成整体的宇宙概念。——译者注以来,它即使算不上人类所取得——或遭受——的最深刻的变革和转变,至少也是其中之一。参见我的“Galileo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伽利略与17世纪科学革命],Philosophical Review 52(1943),333—348。人们已经用各种方式描述和解释过这场革命(解释远多于描述),一些人强调了经验与实验在新科学中所起的作用,现代人开始与脱离实际经验的书本知识相抗争,开始相信自己,相信通过训练他的感官和理智,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发现真理。培根和笛卡儿强有力地表达了这种信念,一反以往流行的对传统和神圣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价值的信仰。

另一些人则强调了现代人的实践态度。中世纪和古代的人据称在沉思的生活(vita contemplativa)中看到了人的生活的极致,而现代人则从中摆脱出来,转向了行动的生活(vita activa);因此他再也不能满足于纯粹的沉思和理论,而是渴望一种能够实际运用的知识:用培根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行动的、操作的知识(scientia activaoperativa),或者用笛卡儿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使人变成自然的主宰和拥有者的科学。哲学家们容易错误地判断其同时代哲学的形势,(在考察过去时)他们往往会忘记,哲学(和宗教)的学说经常与其说是在表达,不如说是在反对当时流行的趋势。

我们有时会被告知,新科学是工匠和工程师的科学,是实用的、有事业心的精明商人的科学,说到底,是现代社会新兴资产阶级的科学。关于近代科学兴起的心理社会学解释,通常是两种绝不等价的理论的混合体:(1)近代科学是16、17世纪技术发展的衍生物;它是由土木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达·芬奇,斯台文[Stevinus]),尤其是威尼斯兵工厂等地的技师们创造的;(2)近代科学是由于随着技术不断增长的重要性,以及16、17世纪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一些科学家开始思考自阿基米德时代以来一直被忽视的问题而产生的。在我看来,这两种理论都缺少以下内容:(1)对数学的纯理论兴趣在导致——并被保持下去——希腊科学被重新发现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2)天文学研究的巨大重要性及其自主发展,推动其发展的主要是对宇宙结构的纯理论兴趣,而不是测定海上经度等实际需要。再有,他们忘记了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更不用说实验物理学家)同神学家和法学家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需要钱,因此可能会故意强调自己工作的实用价值,以把他们的科学“卖给”那些富有但却无知的赞助人。这种宣传绝不是20世纪的特色,它从16世纪就开始了。培根主要是由于作为宣传家(吹鼓手)的技能和价值才在17、18世纪的科学家中流行的。关于心理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和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佳文献可以参见:F.Borkenau,Der Uebergang vom feudalen zum bürgerlichen Weltbild[从封建主义世界观到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转变](Paris:Alcan,1934);B.Hessen,“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oots of Newton's Principia,”[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in Science at the Cross-roads:Papers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ld in London,1931[十字路口上的科学],by the delegates of the U.S.S.R.(London:Kniga,1931);以及E.Zilsel,“The Sociological Roots of Science,”[科学的社会学根源]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7(1942),544—562。对该理论的批评参见G.N.Clark,Science and Social Welfare in the Age of Newton[牛顿时代的科学和社会福利](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nd ed.,1949);H.Grossmann,“Die gesellschaftlichen Grundlagen der mechanistischen Philosophie und die Manufaktur,”[机械论哲学的社会基础与制造业]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1935,pp.161 sq.。还可参见P.M.Schuhl,Machinisme et philosophie[机械论与哲学](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38;2nd ed.,1947),以及我的论文“Les Philosophes et la machine,”[哲学家与机器]Critique 23(1948),324—333 and 27:610—629和“Du monde de l'à peu près à l'univers de la prècision,”[从大约的世界到精确的宇宙]Critique 28(1948),806—823,reprinted in Études d'histoire de la pensée philosophique(Paris:Armond Colin,1961)。

这些描述和解释当然不无道理:毋庸置疑,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以城市的发展为前提的;火器,特别是火炮的发展,显然使弹道学问题受到了重视。航海,特别是通往美洲和印度的航行,促进了钟表的制造等。但我必须承认,我对这些解释并不满意。我看不出所谓“行动的科学”与微积分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看不出资产阶级的兴起与哥白尼或开普勒的天文学有什么关系。至于经验和实验——我们不仅需要把这两样东西区别开,甚至还应把它们对立起来——我确信,实验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是那种对于自然的新的理论理解,即新的形而上学理解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这种新的理解构成了17世纪科学革命的内容,在尝试解释科学革命的历史出现之前(不论是什么解释),我们必须理解它的内容。

因此,我要用两个密切相关甚至互补的特征来刻画这场革命:(1)cosmos的瓦解,以及基于这个概念的所有想法——即使并不总是事实上,至少也是原则上——都从科学中消失;正如我们所要看到的,牛顿的科学,或者至少是牛顿的世界观,断言了世界(太阳系)的目的论特征。它并非通过从一个目的导出世界的特征来解释这些特征。开普勒仍然在使用这种解释方式。(2)空间的几何化,也就是用欧几里得几何学同质的、抽象的——无论现在被认为有多么真实——维度空间,来取代伽利略之前物理学和天文学所采用的具体的、处处有别的处所连续体(place-continuum)。

事实上,这种刻画近乎等同于自然的数学化(几何化),从而近乎等同于科学的数学化(几何化)。

“和谐整体宇宙”(cosmos)的消失——或瓦解——意味着,科学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不再被视为一个有限的、有秩序等级的从而在性质和本体上处处有别的整体,而是被视为一个开放的、无定限的甚至是无限的宇宙,将这个宇宙统一起来的不是其内在结构,而是其基本内容和定律的同一性;空间的几何化必然蕴含着空间的无限化,因为我们不能给欧几里得空间指定界限。因此可以把cosmos的瓦解刻画成M.Nicolson女士所说的“圆的打破”,或者我自己所说的“天球的爆裂”。传统观念认为有两个世界,即生成(becoming)的世界和存在(being)的世界,即地界和天界,它们相互分离,彼此对立。现在的宇宙则与此相反,它的所有组分似乎都被置于同一本体论层次,天界物理学(physica coelestis)和地界物理学(physica terrestris)是相同的和统一的。在这个宇宙中,天文学和物理学因为都服从几何学而变得相互依赖和统一。参见我的Études galiéennes和“Galileo and Plato”[伽利略与柏拉图],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4(1943),400—428,reprinted in Philip Wiener and Aaron Noland,eds.,Roots of Scientific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1957)。

而这又意味着,所有基于价值、完满、和谐、意义和目的的想法都要从科学思想中消失,或者说被强行驱逐出去,因为从现在起,这些概念只是些主观的东西,在新的本体论中没有位置。或者换句话说,所有作为解释方式的形式因和目的因在新科学中消失了,或者说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动力因甚至是质料因。常有人说,近代科学的特征是放弃寻求原因,而只限于用定律解释自然。然而,正如P.Duhem,ΣΩΖΕΙΝ ΤΑ ΦΑΙΝΟΜΕΝΑ,Essai sur la notion de la théorie physique de Platon à Galilée[拯救现象:从柏拉图到伽利略的物理理论观念](Paris:Hermann,1908)和La Théorie physique:Son object,sa structure[物理理论的目的与结构](Paris:Chevalier and Rivière,1906)所表明的,这种“实证主义”态度绝非在近代才产生,它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天文学和哲学中都有广泛体现,它往往把托勒密体系中的圆、偏心圆和本轮看成纯粹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物理实在。中世纪提倡这种观点的主要是阿威罗伊;至于托勒密自己,则似乎在《至大论》(Almagestum,Mathematical Syntax)中采纳了这种观点,尽管在《行星假说》(Hypotheses of the planets)中还没有。另一方面,正如E.Meyerson在Identité et realité[同一与实在](Paris:Vrin,5th ed.,1951),trans.Kate Loewenberg as Identity and Reality(New York:Dover,1962)和De l'explication dans les sciences[科学中的解释](Paris:Payot,1921)中令人信服地表明的那样,这种放弃从来都只是暂时的,科学思想总是试图透过定律,到达其背后去找出现象的“产生机制”。我可以补充的是,一方面正是由于对天体运动因果定律的寻求,才使开普勒开创了被称为天界物理学的“新天文学”,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缺乏任何重力理论,才导致伽利略错误地把引力当成了一种恒常的力。只有动力因和质料因才有权被纳入这个几何实体化(hypostatized)的新宇宙,也只有在抽象物体在抽象空间中运动的这个抽象而真实的(阿基米德式的)世界中,新科学——经典科学——的存在法则(laws of being)和运动定律才是有效和正确的。

现在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正像通常所说的那样,经典科学是用量的世界取代了质的世界。这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就清楚地知道——在数的世界或几何图形的世界里是没有质可言的,在数学本体的领域中没有它们的位置。

不仅如此,现在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经典科学——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是用存在的世界取代了生成和变化的世界:正如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的,这是因为在数和形中没有变化和生成。因而牛顿的《光学》否认光透过棱镜时会发生任何质的改变。棱镜只是相当于一个把混合物分离开的筛子,它把白光分解成几种不同的光线,它们在混合的白光中已经是这样。根据牛顿的说法,棱镜实验就像每一个好的实验一样,揭示了某种已经在那里的东西,而没有产生任何新东西。然而在此过程中,它的基本概念,比如物质、运动等,都不得不重新制定、重新表述或重新发现。

考虑到这场如此深刻和彻底的革命的范围之巨大和影响之深远,我们不得不承认,总体说来,它发生的速度是惊人的。

1543年,即牛顿诞生一百年前,哥白尼把地球从其根基中掘出,抛入了天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天球运行论](Nuremberg,1543)。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之初(1609年和1619年),开普勒提出了他的天体运动定律,从而摧毁了包围世界并使之维持在一起的天球;前两条定律在Astronomia nova ΑΙΤΙΟΛΟΓΟΓΗΤΟΣ sive physica coelestis tradita commentariies de motibus stellae martis[新天文学](1609)中;第三条定律在Harmonices mundi[世界的和谐](Lincii,1619)中。与此同时,伽利略正在制造第一批科学仪器,向人类展示着肉眼从未见过的东西,Sidereus nuncios[星际讯息](Venice,1610)。使无限大和无限小这两个彼此相连的世界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不仅如此,通过“让运动服从于数”,伽利略为提出物质和运动的上述新概念扫清了道路,这些新概念成了新科学和新宇宙论的基础;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istemi del mondo[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Florence,1632)和Discorsi e dimostrazioni intorno à due nuove scienze[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Leiden,1638)。1637年,笛卡儿Discours de la méthode pour bien conduire sa raison et chercher la verité dans les sciences[方法谈](Leiden,1637)和Principia philosophiae[哲学原理](Amsterdam,1644);但在1629年与1630年他未发表的“Monde ou traité de la lumière”[论世界或论光]中已经出现了。试图借助于这些概念来重建世界(把物质与空间等同起来),结果失败了;牛顿也把这些概念用于自己的重建工作(重新区分物质与空间),结果是那样辉煌和成功。

在经典科学中运用得如此成功的新运动概念相当简单,它是那样简单,以至于虽然很容易使用——一旦像我们那样习惯于它——却很难把握和完全理解。我不能在这里分析它了,参见我的Études galiéennes。但我想指出一点,正如笛卡儿明确告诉我们的,新的运动概念是用一个纯数学概念取代了一个物理概念。在前伽利略和前笛卡儿的观念中,运动是一种生成,是一种影响运动物体的变化过程,而静止则不会影响运动物体;而新的——或经典的——观念则把运动解释成一种存在,也就是说,运动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状态status),这个状态同静止一样持久和不可摧毁,因此,运动是自行(sua sponte)持续的,和静止一样,运动不需要一个内部或外部的推动者或原因就可以持续。于是,运动不变地持续——因为变化蕴含着原因——也就是沿同一方向以同样的速度持续;牛顿正是把“惯性的”一词用于这种匀速直线运动;参见第三篇,“牛顿与笛卡儿”。“惯性”一词源于开普勒,他为其赋予了“对变化的抵抗”的含义。因此对开普勒来说,运动是一种变化,惯性是对运动的抵抗;而对牛顿来说,运动不再是变化,惯性是对(正的或负的)加速度和方向变化的抵抗力。而且它们都不会对运动物体产生影响。就这样,运动和静止被置于同一本体论层面,它们之间质的区别被消除了,彼此变得无法区分。笛卡儿曾明确(expressis verbis)断言直线运动与静止的等价性。在牛顿物理学中,相对运动和静止是等价的,而绝对运动和静止当然不等价。不幸的是,至少对我们而言,它们仍然是不可区分的,如果对上帝而言可以区分的话。它们仍然是相反的——甚至比以前更相反——但这种相反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关联。运动和静止不再为物体本身所有,物体只是相对于彼此,或者相对于它们存在、静止和运动于其中的空间而言是静止或运动的;运动和静止都是关系,尽管它们同时被视为状态。正是这种观念——牛顿无疑很清楚其内在困难——承载着(也许是暗中破坏着)经典科学辉煌的结构。牛顿在其著名的第一定律或公理中告诉我们的正是这种运动:任何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力加于其上迫使其改变这种状态(corpus omne perseverare in statu suo quiescendi vel movendi uniformiter in directum nisi quatenus a viribus impressis cogitur statum illummutare)。Issac Newton,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axiomata sive leges motus,Lex I[《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公理或定律,定律一]。根据这条定律,运动是一种状态,加速度则是一种变化。圆周运动之所以是一种加速运动,是因为它蕴含了方向的连续变化,因此很容易识别,并与静止相区别。马赫在其著名的牛顿批判著作中似乎忽视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参见The Science of Mechanics[力学史评],trans.T.J.McCormack(La Salle,Illinois:Open Court,1942),pp.276—285。

这个定律中所涉及的运动并非我们经验中物体的运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碰到它。它是几何物体(阿基米德物体)在抽象空间中的运动,因此它与变化无关。几何物体在几何空间中的“运动”不改变任何东西;在这样一个空间中,“位置”是等价甚至是等同的。也许可以说,它是一种不变的变化,是柏拉图试图在《巴门尼德篇》(Parmenides)中实现的——最后失败了——对同与异的一种奇特的、悖论式的混和。

如果我们不得不让运动服从于数,以便用数学来处理运动,并且建立起一门数学物理学,那么运动概念的转变,即用实体化的数学概念来取代经验概念,就是不可避免的。但这还不够,数学本身也必须转变(牛顿的不朽功绩正在于实现了这种转变)。在某种意义上,必须使数学的东西更加靠近物理学,使之受运动支配,不是在“存在”中,而是在“生成”或“流变”中来看待它们。参见Hadamard,“Newton and the Infinitesimal Calculus”和Boyer,The concepts of the Calculus。

几何曲线和图形只能这样来理解:它们并非由其他几何要素所构成,也不是几何体与几何面在空间中交截出来的东西,甚至也不是用代数公式表示的它们自身结构关系的空间图像,而是由空间中点和线的运动所产生或描出的东西。当然,我们这里谈论的是一种非时间性的运动,或者更奇特地说,是一种在非时间性的时间(timeless time)中进行的运动——这种说法与不变的变化(changeless change)同样具有悖论意味。然而只有让不变的变化在非时间性的时间中进行,我们才能——理智且有效地——处理这样一些实在,比如运动物体在轨道上任意一点或任一时刻的速度、加速度和运动方向。

这是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为了提出这些新奇的想法,为了建立,或如斯宾诺莎(Spinoza)意味深长地说,为了锻造或杜撰forge)这些新的思想工具和理解方式,人类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方法谈》(Discours de la méthode)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整整用了50年时间。一连串大思想家——这里只提及卡瓦列里(Cavalieri)、费马(Fermat)、帕斯卡(Pascal)、沃利斯(Wallis)、巴罗(Barrow)和惠更斯(Huygens)——都为最终的成功做出了贡献,没有他们,《原理》绝不可能写成;即使是对牛顿来说,这项任务也是太艰巨了,它超出了人之所能(qui genus humanum ingenio superavit)。Zeuthen,Die Geschichte der Mathematik im ⅩⅥ.und ⅩⅦ.Jahrhundert;L.Brunschvicg,Les Étapes de la philosophie mathématique[数学哲学的发展](Paris:Alcan,1912)。

因此,如果把牛顿致胡克的信中那段名言稍加改动,我们着实可以说,牛顿之所以比前人看得更远,是因为他是一个站在其他巨人肩上的巨人。这段名言不是牛顿的发明,而是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夏特尔的贝尔纳,而且在16、17世纪也都被使用过。参见第五篇,第326页,注释1。

我刚才一直在概述的那种物理-数学(physicomathematical)潮流,肯定是17世纪科学思想最具原创性和最重要的思潮。但与之并行的还有另一种潮流,它更少数学和演绎,更重视经验和实验。由于这种潮流不那么自命不凡(或者说更缺乏信心),它并不试图像数学家那样做全面的概括,而是对此疑虑重重甚至怀有敌意。它把自己限定于发现新的事实,以及建立不完整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激励这种潮流的并非关于数学结构和存在的柏拉图主义观念,而是卢克莱修、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尽管看起来可能有些奇怪,大多数近代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某些设想)。伽桑狄(Gassendi)、罗贝瓦尔(Roberval)、波义耳(这群人的最佳代表)和胡克都用这种更加胆怯、更加谨慎和更加稳妥的微粒哲学去对抗伽利略和笛卡儿的那种泛数学主义。参见K.Lasswitz,Geschichte der Atomistik[原子论史](Leipzig,1890),vol.Ⅱ;R.Lenoble,Mersenne et la naissance du mécanisme[梅森与机械论的诞生](Paris:Vrin,1943);Marie Boas,“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chanical Philosophy,”[机械论哲学的建立]Osiris 10(1952),412—541以及E.J.Dijksterhuis,Die Mechanisierung des Weltbides[世界图景的机械化](Berlin:Springer,1956),trans.C.Dikshoorn as The Mechanization of the World Picture(Oxford:Clarendon Press,1961)。

中世纪的人从自然之书中觉察到了上帝的遗迹(vestigia)和形象(imagines),从那些美与光辉的可感符号中读出了上帝的荣耀,这些符号揭示了上帝创世的隐秘目的和意义。而伽利略却告诉我们,自然之书其实是由圆、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几何符号写成的,只是向我们讲述了关于理性关联和秩序的美妙故事。波义耳对此反驳说:自然之书肯定是“一个精心构思的传奇故事”,它的每一个部分都“被上帝的全知之手速记下来”,并与所有其他部分相关联;但它不是用几何符号,而是用微粒符号写成的。

在波义耳看来,是微粒结构而非数学结构才构成了存在物的内部实在。解释宇宙时,我们必须始于物质或终于物质,这里的物质并非笛卡儿所说的同质物质,而是已被上帝变成各种不同微粒的物质。运动将这些微粒当作字母,用这种语言写出了神的传奇故事。

由此,我们很清楚地看到,牛顿把这两种潮流或观点综合了起来。在牛顿那里,自然之书是用微粒符号和微粒语言写成的,这一点同波义耳一样;然而,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并赋予文本意义的句法却是纯粹数学的,这一点又同伽利略和笛卡儿一样。

因此,与笛卡儿的世界相反,牛顿的世界不再由两种要素(广延和运动),而是由三种要素所组成:(1)物质,即无数彼此分离和孤立的、坚硬的、不变的——但互不相同的——微粒;(2)运动,这是一种奇特的悖论式的关系状态,它并不影响微粒的本质,而只是把微粒在无限的同质虚空中传来传去;(3)空间,即那种无限的同质虚空,微粒(以及由微粒构成的物体)在其中毫无阻碍地运动。关于牛顿的空间观念,参见Léon Bloch,La Philosophie de Newton[牛顿的哲学](Paris:Alcan,1908);E.A.Burtt,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Physical Science[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London:Kegan Paul,1925;2nd ed.,1932);Hélène Metzger,Attraction universelle et religion naturelle chez quelques commentateurs anglais de Newton[万有引力与自然宗教](Paris:Hermann,1938);也可参见Max Jammer,Concepts of Space[空间概念的发展](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Markus Fierz,“Ueber den Ursprung und die Bedeutung der Lehre Isaac Newtons vom absoluten Raum,”[论牛顿绝对空间理论的起源和意义]Gesnerus 11(1954),62—120;以及我的From the Closed World to the Infinite Universe[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1957)。还可参见A.J.Snow,Matter and Gravity in Newton's Physical Philosophy[牛顿物理哲学中的物质和引力](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6),以及Stephen E.Toulmin,“Criticism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Newton on Absolute Space,Time and Motion”[科学史中的批判:牛顿论绝对空间、时间和运动]in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59)。对牛顿而言(也对摩尔[Henry More]或布雷德沃丁[Bradwardine]而言),或许可以这么说,空间是上帝在场与行动的永恒领域——空间不仅是上帝的感觉中枢(sensorium),而且也可以说是其行为中枢(actorium)。

当然,牛顿的世界里还有第四种组分,那就是把它结合和维持在一起的引力。准确地说,我也应当提及斥力,它使微粒分离而不致集聚成团。但这些斥力是短程力,虽然它们在物理学上非常重要,但只要没有被用来提出一种以太理论,即“解释”以太是怎样作用于物体而产生引力的,那么它们对于宇宙的建造就没有作用。参见第三篇的附录A和附录B。然而引力并不是牛顿世界的一个构成要素;它要么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上帝的行动),要么是制定上帝自然之书的句法规则的一种数学结构。事实上,它两者都是:一种按照严格的数学定律起作用的超自然力量。

在牛顿的世界中引入虚空(以及与之相关的引力),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天才步骤,尽管这种观念后来引出了物理的和形而上学的巨大困难(超距作用;无的存在)。正是这一步使牛顿能够——真正地,而不是像笛卡儿那样表面上——把物质的不连续性与空间的连续性同时对立统一起来。对物质微粒结构的强调,为把数学动力学应用于自然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波斯考维奇(Boscovich)的说法,中心力的物理学必然包含了物质的原子结构,即使把物质归于纯粹的点也是如此。它给出了空间关系的基础(fundamenta)。谨慎的微粒哲学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但事实上,它一直在为牛顿综合数学与实验指明道路。

虚空……穿过虚空的作用……超距作用(引力),激起欧洲大陆的那些与牛顿同时代的伟大人物——惠更斯、莱布尼茨、伯努利(Bernoulli)——反对的正是牛顿世界观的这些特征与含义,他们对笛卡儿的学说训练有素,拒绝接受那些模糊的无法理解的观念。笛卡儿对引力概念的批判是在攻击罗贝瓦尔时做出的。罗贝瓦尔曾在其Aristarchi Sami De mundi systemate partibus motibus eiusdem libellus cum notis.Addictae sunt Æ P.de Roberval notae in eundem libellum[阿里斯塔克的宇宙体系](Paris,1644)中断言了万有引力,梅森又在其Novarum observationum physico-mathematicarum[物理-数学的新观察](Paris,1644),vol.Ⅲ中重新提及。笛卡儿指出(参见他1646年4月20日致梅森的信,Oeuvres[笛卡儿全集],ed.C.Adam and P.Tannery[Paris,1897—1913],Ⅳ,401),为了吸引物体B,物体A应当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它。换句话说,引力包含着万物有灵论(这一点吉尔伯特和罗贝瓦尔都认识到了,但未把它当成反驳的理由)。

在赫赫有名的《英国书简》(Lettres anglaises),即正式标题为《哲学书简》《哲学书简》最初是用英文出版的,标题是Letters Concerning the English Nation(London,1733);后用法文出版,标题是Lettres philosophiques par M.de.Voltaire(Amsterdam[in fact Rouen,by Jore],1734)和Lettres écrites de Londres sur les anglais par M.de Voltaire(Basel[in fact London],1734)。后来在伏尔泰的修订下又出了许多版本。参见G.Lanson为这些书信的校勘版所作的导言:Lettres philosophiques,2 vols.(Paris:Cornely,1909;3rd ed.,1924)。关于伏尔泰与牛顿,参见Bloch,La Philo-sophie de Newton[牛顿的哲学];Pierre Brunet,L'Introduction des théories de Newton en France[牛顿理论在法国的引入](Paris:Blanchard,1931),vol.I;以及R.Dugas,Histoire de la mécanique au XVII siècle[17世纪力学史](Paris:Dunod Éditeur,1954)。众所周知,就像惠更斯对洛克的影响一样,伏尔泰是被莫泊丢变成一个牛顿主义者的,莫泊丢使他确信牛顿的引力哲学是正确的。莫泊丢甚至同意仔细阅读书信中有关笛卡儿与牛顿的部分(第14封信和第15封信)。关于莫泊丢,参见Pierre Brunet,Maupertuis[莫泊丢](Paris:Blanchard,1929)。Lettres philosophiques)的书中——直到今天它都很有可读性——伏尔泰非常机智地总结了这种状况:一个法国人到了伦敦,发觉自己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去的时候还觉得宇宙是充实的,现在却发觉宇宙空虚了。在巴黎,宇宙是由精细物质的涡旋组成的;而在伦敦,人们却一点也不这样看。在巴黎,一切都是用无人理解的压力来解释的;而在伦敦,一切则是用同样无人理解的引力来解释的。参见letter ⅩⅣ,Lanson edition,Ⅱ,1。

伏尔泰是完全正确的:牛顿的世界主要是由虚空组成的。不仅天上的空间是空荡荡的,甚至连所谓的“固体”中也充满了虚空。构成它们的微粒并非紧紧堆在一起,而是彼此被虚空隔开。从本特利开始,牛顿主义者都极为自豪和愉快地指出,“物质”实际上只占据空间中无限小的部分。这是一个无限的虚空,仅有非常小的部分——无限小的部分——被物质、物体填充或占据。这些物体冷漠而且彼此分离,在无界无底的深渊中完全不受阻碍地自由移动。但它却是一个世界,而不是彼此无关的孤立微粒的混沌聚集。这是因为所有这些物体都是由一条非常简洁的数学定律即引力定律联系和整合在一起的——根据这条定律,其中每一个物体都与另一个物体彼此关联和统一根据牛顿的说法,只有这些微粒的引力才是真实的,无论它们到底是什么。它们的合力绝不是真实的力,而只是“数学的”力。因此,不是地球在吸引月球,而是地球的每一个微粒在吸引月球的每一个微粒,这样产生的整体合力只有数学上的存在性。于是,每一个物体都参与构建宇宙体系,都为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引力定律的普遍运用恢复了牛顿宇宙的物理统一性,同时也赋予了它理智的统一性。同样的关系把同样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支配无限宇宙中所有运动的乃是同一组定律:既是苹果落地的定律,有一个常被历代历史学家视为传说的著名故事说,牛顿的引力思想是由苹果落地引发的。这种说法似乎是完全真实的,佩尔塞尼尔在“La Pomme de Newton,”[牛顿的苹果]Ciel et terre 53(1937),190—193中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点。也可参见I.B.Cohen,“Authenticity of Scientific Anecdotes,”[科学逸事的真实性]Nature 157(1946),196—197以及D.McKie and G.R.de Beer,“Newton's Apple,”[牛顿的苹果]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9(1951—1952),46—54,333—335。也是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定律。此外,同样的定律不仅可以解释天体运动的同一样式(由开普勒发现),还可以解释天体运动的个体差异,不仅可以解释规则性,还可以解释不规则性(不均等性)。困扰了聪慧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多少世纪的所有现象(比如说潮汐),似乎都是源于同一组基本定律的联系和组合。

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引力的减小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它不仅是唯一能够解释这些事实的定律,而且也是唯一能够普遍用于诸如苹果和月球这样大小悬殊的物体的定律。因此,上帝只有采纳这条定律用于创世才是合理的。引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是唯一可能把地球对苹果的吸引与对月球的吸引直接进行比较的定律,因为只有按照这种形式的定律,地球或一个球体对外部物体的吸引才可以被视为好像质量都集中在球心,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当然,它与另一条定律,即引力大小与距离成正比的定律都有同样的数学性质,但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天体都会同时完成它们的圆周运动,因此它显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定律。

然而,尽管有所有这些长处,尽管牛顿定律貌似合理,而且具有数学上的简洁(平方反比律正是球面波的传播定律,它与光的传播定律相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令人困扰的问题。物体相互吸引,相互作用(至少从行为上看是如此),但它们被虚空彻底地分开和孤立起来,它们到底是如何怎样克服虚空的间隔而进行作用的呢?必须承认,包括牛顿在内,没有人能在当时(或现在)知晓这是怎样实现的

我们知道,牛顿本人从未承认过引力是一种“物理的”力。他反复重申,引力只是一种“数学的力”,不通过作用者就能直接作用于其他物体的超距作用是绝对不可能的(不仅是物质,就连上帝也是如此);因此——这为我们理解所谓牛顿经验论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引力不能被当作物体(或物质)的一种本质的基本属性,而广延、可运动性(mobility)、不可入性和质量等等则是基本属性,它们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如果一种性质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那么它就属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引力是一种有待解释的属性;牛顿无法做出这种解释,事实上,他曾经——三次——试图用以太的压力来解释引力。参见Philip E.B.Jourdain,“Newton's Hypotheses of Ether and Gravitation,”[牛顿关于以太和引力的假说]The Monist 25(1915)。由于他不想在缺乏好理论的情况下就贸然给出一个假想的解释,而且由于科学(数学的自然哲学)没有这种解释也能进行得很好,所以他宁愿不做解释(这是他著名的“我不杜撰假说”[Hypotheses non fingo]的一个意思),而使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原理》第二版“总释”中那句著名的“我不杜撰假说”,并不意味着蔑视科学中的所有假说,而只是针对不能被用数学处理的实验所证明或否证的那些假说而言的,尤其是笛卡儿尝试做的那种整体上的定性解释。在牛顿那里,这个词的轻蔑意味与非轻蔑意味并存(在《原理》第一版中,运动的公理或定律被称为假说),这肯定是他从巴罗和沃利斯甚至是伽利略那里继承来的。但奇怪的是,或者也可以说很自然,除麦克劳林(Colin Maclaurin)以外,没有人在这一点上认同他。牛顿的第一代学生,如科茨(Cotes)、凯尔(Keill)、彭伯顿(Pemberton),都认为引力是物质所具有的一种真实的、物理的甚至首要的属性。他们的这种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遭到牛顿同时代的欧洲大陆学者持续而强烈的反对。

牛顿不承认超距作用,但正如莫泊丢(Maupertuis)和伏尔泰非常合理地指出的,从纯经验认识的观点来看(这似乎是牛顿的观点),引力和物体的其他属性在本体论上的区分是得不到辩护的。不错,我们并不理解引力,但我们理解其他属性吗?不理解并不意味着要去否认一个事实。对于马勒伯朗士和洛克而言,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所有作用——运动的传递——都是不可理解的。既然现在引力已成事实,我们就不得不接受它,就像承认物体具有其他那些事实或属性一样。谁知道我们还会发现什么未知的属性呢?谁又知道上帝到底赋予了物质什么样的属性呢?

开始时,对牛顿学说——被理解成物理学——的反对强烈而深入,然而渐渐却销声匿迹了。参见Brunet,L'Introduction des théories de Newton en France,vol.I。牛顿体系的成功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引力也渐渐变得不再那样奇特。正如马赫非常精当地指出的:“不寻常的不可理解性变成了一种寻常的不可理解性。”一旦习以为常,除极少数人以外,人们就不再去思考它了。于是,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个标题与先于它80年的开普勒的《天界物理学》(Physica coelestis)和晚于它200年的柏格森(Bergson)的《创造进化论》(Evolution créatrice)同样大胆和富有挑战意味——于1687年出版50年之后,欧洲最重要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莫泊丢、克莱罗(Clairaut)、达朗贝尔(D'Alembert)、欧拉(Euler)、拉格朗日(Lagrange)和拉普拉斯(Laplace)——开始奋力完善牛顿世界的结构,发展数学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德萨居利耶[Desaguliers]、赫拉弗桑德[s'Gravesande]和米森布鲁克[Musschenbroek]),J.T.Desaguliers,Physicomechanical Lectures[物理力学讲座](London,1717),in French translation(Paris,1717);A System of Experimental Philosophy[实验哲学体系](London,1719);A Course of Experimental Philosophy[实验哲学教程](London,1725;2nd ed.In 2 vols.,London,1744—1745);W.J.s'Gravesande,Physices elementa mathematica experimentis confirmata,sive introductio ad philosophiam Newtonianam[物理学纲要],2 vols.(Leiden,1720—1721);Philosophiae Newtonianae institutions[牛顿哲学教程](Leiden,1728);Éléments de physique ou introduction à la philosophie de Newton[物理学纲要或牛顿哲学导论](Paris,1747);Petrus Musschenbroek,Epitome elementorum physicomathematicorum[物理-数学原理概要](Leiden,1726);Elementa physics[物理学纲要](Leiden,1734)。参见Pierre Brunet,Les Physi-ciens hollandais et la méthode expérimentale en France au ⅩⅧ siècle[荷兰物理学家与18世纪法国的实验方法](Paris:Blanchard,1926)。引领它走向一个个成功。到了18世纪末拉格朗日《分析力学》(Mécanique analytique)与拉普拉斯《天体力学》(Mécanique céleste)的出版,牛顿科学可以说达到了最终的绝对完美——它是如此完美,以至于拉普拉斯可以自豪地宣称,他的《宇宙体系论》(System of the World)没有留下任何悬而未决的天文学问题。

关于数学家和科学家,我们就说这么多。还有一些人,比如洛克(Locke),他们弄不懂几何学推理和无穷小推理中那些复杂细节,只能把它们当作理所当然(惠更斯让洛克可以放心)。他们写了一系列著作,其中不乏优秀之作,比如彭伯顿的《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哲学观点》(View of Sir Isaac Newton's Philosophy)(伦敦,1728年;法译本,巴黎,1755年),伏尔泰的《哲学书简》和《牛顿哲学概要》(Eléments de la philosophie de Newton)(阿姆斯特丹,1738年),阿尔加罗蒂(Algarotti)的《为女士写的牛顿学说》(Il Newtonianismo per le dame)(那不勒斯[米兰],1737年;第二版,1739年;法译本,巴黎,1749年),麦克劳林的《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哲学发现》(Account of Sir Isaac Newton's Philosophical Discoveries)(伦敦,1746年;法译本,巴黎,1749年),所有这些书,如果不是用法文写的,就会马上被译成法文,以供欧洲所有有教养的人学习。欧拉的《致一位德国公主的信》(Lettres à une princesse d'Allemagne)(彼得堡,1768—1772年),最后还有拉普拉斯的《宇宙体系论》(1796年)。这些著作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把牛顿数学物理学和实验科学的福音传播给了那些“绅士”(honnête homme)甚至是“淑女”(honnête femme)。

难怪牛顿的学说——与洛克的哲学奇特地混在一起——成了整个18世纪的科学信条。在伏尔泰和孔多塞看来,洛克与牛顿代表着哲学和科学的顶峰。对于同时代的年轻人,特别是对于后世来说,牛顿似乎是一个超人,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洛比达(Marquis de L'Hôpital)曾经——很严肃地——问,牛顿是否也像其他凡人那样进食和睡眠。他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宇宙之谜。

所以当哈雷写下“没有凡人能比他更接近上帝”“Isaac Newton,an Ode,”[艾萨克·牛顿颂词]trans.Leon J.Richardson in Sir Isaac Newton's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trans.Andrew Motte,ed.Florian Cajori(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7),p.xv.nec fas est propius Mortali attingere Divos)时,他绝不是为了恭维,而的确是出于内心深处的诚挚信念。过了一百多年,拉普拉斯不是不无遗憾地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置于人类心灵的所有其他作品之上了吗?的确,正如拉格朗日感慨地说,我们只有一个宇宙需要解释,没有人能够重复牛顿的工作,他是凡人中间最幸运的一位。

难怪在见证了牛顿科学取得长足进步的18世纪末,蒲柏(Pope)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

自然和自然律隐藏在黑暗中:

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遂成光明。

蒲柏不可能知道,

没过多久,

魔鬼吼道,“哦,让爱因斯坦去吧!”

黑暗遂重新降临。

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回到牛顿。常有人说,牛顿思想和工作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高超的实验才能与过人的数学天赋结合了起来。也有人说,牛顿科学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把数学与实验联系在了一起,在于用数学来处理现象,也就是说,处理实验数据或(因为在天文学中我们无法做实验)观测数据。然而,虽然这种描述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我看来,它还不够完整:牛顿的思想中肯定含有比数学和实验多得多的东西;比如——除了宗教与神秘主义——对自然做纯机械解释的局限性的一种深刻直觉。在我看来,牛顿肯定会得出结论说,对引力做纯机械的解释是绝不可能的,否则,他必须假设另一种力——不像引力那么尴尬,但仍然是非机械的——即斥力的存在。正如我所说,由于牛顿科学建立在微粒哲学的稳固基础之上,所以会遵循对整体事件和作用进行原子分析这样一种特殊的逻辑方式(绝不等同于一般的数学处理),或者更恰当地说,是把这种方式发展到了最完美的地步,即把给定材料还原为原子式的基本组分(它们首先被分解成这些东西)之和。于是,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的整体效应就是原子作用的总和。

由于牛顿物理学的巨大成功,人们不可避免地将其特征当成了建立科学——任何种类的科学——所必不可少的要素。18世纪涌现出来的所有新科学——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都试图遵循牛顿的经验-演绎认识模式,并且恪守牛顿在其著名的“哲学思考的规则”(Regulae philosophandi)中定下的规则,这些规则时常被引用,也时常被误解。关于“哲学思考的规则”,参见第六篇。对牛顿逻辑的这种痴迷,即不加批判地尝试把牛顿的(或称牛顿的)方法机械地应用于那些与其最初应用迥然不同的领域,所导致的后果绝非令人快慰,这一点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不过在把注意力转向牛顿学说的这些在某种意义上不合法的衍生物之前,我们必须考察一下普遍接受牛顿综合所带来的一些更为一般和广泛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似乎是极大地巩固了对所谓自然的“简单性”这一古老教条的信仰,并且经由科学把一些非常重要而且影响深远的要素引入了自然,这些要素不仅在事实上不合理,甚至在结构上也不合理。

换句话说,牛顿的物理学不仅事实上(de facto)使用了诸如能力和吸引这样含混的观念(欧洲大陆的学者抗议说,这些观念暗示了经院哲学和魔法),不仅放弃了用理性的方式来演绎天地万物和谐共在的构造,而且其基本的动力学定律(平方反比律)虽然看似可信和合理,却绝非必然,正如牛顿曾经谨慎地说,它们可以与此完全不同。Newton,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Book I,Theorem Ⅳ,Corr.3—7.于是,引力定律本身仅仅是个纯粹的事实罢了。

然而,把所有这些事实和谐地纳入空间数学秩序(spatio-mathematical order)的理性框架,纳入世界的美妙结构,似乎显然排除了机会的亚理性(subrationality of chance),而是蕴含着动机的超理性(suprationality);看来很清楚,它不能通过必然原因,而只能通过自由选择来解释。

正如牛顿不忘指出的,世界机器精妙而复杂的运行机制显然需要一个有目的的行动。或者用伏尔泰的话来说:钟表暗示有钟表匠存在(l'horloge implique l'horloger)。

于是,虽然作为数学的自然哲学,牛顿科学明确放弃了对(物理的和形而上学的)原因的寻求,但从历史上看,它却基于一种物理因果性的动力学观念,并与有神论或自然神论的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当然,这种形而上学体系并非牛顿科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还没有进入其形式结构。但是在牛顿本人以及所有牛顿主义者看来——除了拉普拉斯——这种科学蕴含着一种对上帝的合理信仰,这绝不是偶然的。参见Metzger,Attraction universelle以及John H.Randall,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nd[近代心灵的构建](Boston:Houghton Mifflin,2nd ed.,1940)。

自然之书似乎又一次揭示了上帝,只不过这次是一个机械师的上帝,他不仅制造了世界钟表,而且还必须不断监护它,以在必要时修补(莱布尼茨反驳说,牛顿的这个上帝是一个相当糟糕的钟表匠),从而表明他的积极在场和对造物的兴趣。唉,可惜这种逐渐揭示出神圣技师完美技艺及其作品无限完美性的牛顿科学,其后来的发展却给上帝的介入留下了越来越少的余地。世界这座大钟似乎越来越不需要拧紧发条或者进行修补。它一经启动,就会永远运行下去。创世工作一旦完成,牛顿的上帝——就像笛卡儿的上帝对物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弹指一挥(chiquenaude)之后——就可以隐退了。与遭到牛顿主义者强烈反对的笛卡儿和莱布尼茨的上帝类似,牛顿的上帝在世界中同样不再有事情可做。

不过直到18世纪末,随着拉普拉斯《天体力学》的出版,牛顿的上帝才荣升为逍遥神(Dieu fainéant),而这实际上是把上帝从世界中驱逐了出去(“我不需要那个假设”,拉普拉斯在拿破仑问及上帝在其体系中的位置时这样答道)。而牛顿和第一代牛顿主义者则认为恰好相反,上帝一直积极地在场。他不仅给这个世界机器提供动力,而且还按照其自由确定的法则积极“驱动”这个宇宙。在一个由绝对坚硬的微粒构成的世界里,能量必定会不断损失;因此,牛顿的上帝必须不仅提供初始能量,而且还要不断补偿能量损失。当然,最后他仅仅成了一个修补匠。

关于上帝在世界中在场与行动的这种观念构成了18世纪宇宙感情的思想基础,并且解释了它独特的情感结构:它的乐观主义、对自然的神圣化等。既然自然和自然律被视为上帝意志和理性的体现,那么,它们除了是善还能是什么呢?服从自然,把自然律当作最高的准则,这与一个人服从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完全一致的。18世纪乐观主义的哲学来源不仅在牛顿的世界观之中,而且也在与之敌对的莱布尼茨的世界观之中。更重要的是,它纯粹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的感受。18世纪的生活相当愉快,而且至少在前半个世纪有增无减。

那么,倘若自然界中明显充满着秩序与和谐,为什么人类世界中却如此缺少这些东西呢?答案似乎很清楚:混乱与不和谐是人造的,是人类愚蠢无知地试图左右自然律,甚至想用人为的规则来压制和取代它们所导致的后果。补救方法似乎也很清楚:让我们回到人性,回到我们自身的本性,按照它的法则去生活和行动。

但什么是人的本性?我们应当如何来确定它呢?当然,我们不应从古希腊或经院哲学家那里直接照搬定义,甚至也不能从笛卡儿或霍布斯等近代哲学家那里照搬定义,而只能依照模式前进,运用牛顿给我们指出的规则,通过观察、经验甚至是实验来查明那些基本而永恒的官能,查明人的存在和特征中那些一成不变的性质;我们必须查明那些把人的原子联系在一起的彼此相关的行动模式或行为法则,再由这些法则导出所有别的东西。

一项宏伟的规划!可惜,它的应用并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事实证明,定义“人”远比定义“物质”困难得多,人的本性仍然要通过大量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方式来确定。然而,人对“自然”的信念是如此强烈,牛顿的(或者伪牛顿的)秩序模式从孤立自足的原子的相互作用中自动产生出来,其威望是如此令人慑服,以致无人敢去怀疑,秩序与和谐一定也能被人的原子依其本性以某种方式产生出来,无论这种本性是什么——游戏和快乐的本能也好(狄德罗),追求自私自利也好(斯密)。于是,回到本性就意味着自由的激情和自由的竞争。不用说,这是最后一种流行的解释。

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这种对牛顿的(或伪牛顿的)原子分析方式和重建方式的热情仿效(或伪仿效),在物理学、当今的物理学被迫超越了原子式的解释模式:整体不再等于部分之和,粒子不再能与环境分隔开,等等。化学关于牛顿对化学的影响,参见Hélène Metzger,Newton,Stahl,Boerhaave et la doctrine chimique[牛顿、施塔尔、布尔哈弗和化学学说](Paris:Alcan,1930)。甚至生物学中很成功,而在其他领域则导致了非常糟糕的后果。于是,牛顿与洛克的糟糕结盟造就了一种原子心理学,它把心灵解释成“感觉”和“观念”通过联想(引力)律拼接成的一种镶嵌画;我们也有原子社会学,它把社会还原为一堆人的原子,每一个原子都完整且自足,彼此之间只是吸引和排斥而已。

当然,牛顿绝不应为此负责,或是为过分拓展——或仿效——其方法所产生的其他怪胎(monstra)负责,他也不应为普遍接受整体事件和作用的原子分析方式所导致的更一般的灾难性后果负责,按照这种分析方式,这些事件和作用似乎不再是真实的,而只是数学结果和背后基本要素的总和。这种分析方式导致了关于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唯名论误解,事实上,这种误解相当于完全否定了整体(一个被还原为部分之和的整体就不再是整体了),19、20世纪的思想很难克服它。没有人应对别人误用他的成果或误解他的思想负责,即使从历史上看,这种误用或误解似乎是——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有些东西是牛顿——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是牛顿自己,而是一般的近代科学——要负责的,即我们的世界被分成了两个部分。我总是说,近代科学打破了天与地的界限,把宇宙统一了起来。这是对的。但我也说过,这样做是付出了一定代价的,它把我们生活、相爱并且消亡于其中的质的可感世界,替换成了几何学在其中具体化的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唯独人失去了位置。于是,科学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变得与生活世界疏离了,并与之完全分开,生活世界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甚至称其为“主观”也无法将其解释过去。

诚然,这两个世界每天都被实践Praxis)连接着,甚至越来越如此,但在理论上,它们却为一条深渊所隔断。

两个世界:这意味着两种真理。或者根本没有真理。

这就是近代心灵的悲剧所在,它“解决了宇宙之谜”,却只是代之以另一个谜:近代心灵本身之谜。参见Alfred North Whitehead,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科学与近代世界](New York:Macmillan,1925);Burtt,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Phys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