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风俗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端午节

端者,始也。端午,即每个月第一个逢午的日子,后来专用在五月五日,午、五就通用了,所以端午又称重午、重五;因为五是个阳数,又称端阳。这是一个跟屈原有诸多联系的节日,如龙舟竞渡、吃粽子,都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不必太认真。划船竞渡是水边住民与生俱来的竞技,无他,存命谋生之需也,恐怕跟屈大夫投不投江没什么大关系。中国许多“有讲”的民俗,大都是后人附会出来的。还是《后汉书·礼仪志》说得平实: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金瓶梅》三次写到端午令节。一次在第十六回:“一日,五月蕤宾佳节,家家门插艾叶,处处户挂灵符。李瓶儿治了一席酒,请过西门庆来,一者解粽,二者商议过门之日。”一次在第五十一回:“李瓶儿正在屋里,与孩子做那端午戴的那绒线符牌儿,及各色纱小粽子儿,并解毒艾虎儿。”一次在第九十七回:“正值五月端午佳节,春梅在西书院花亭上置了一桌酒席,和孙二娘、陈经济吃雄黄酒,解粽欢娱。丫鬟侍妾,都两边侍奉。”接下引了一篇节令赋儿。这篇节令赋又见于《水浒传》第十三回,应是当时书会老郎的留文。赋文如下:

当日怎见的蕤宾好景?但见:盆栽绿柳,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云母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觞:角黍堆金,侍妾高擎碧玉盏。食烹异品,果献时新。灵符艾虎簪头,五色绒绳系臂。家家庆赏午节,处处欢饮香醪。遨游身外醉乾坤,消遣壶中闲日月。

试着一一解说。

蕤宾佳节

蕤宾佳节,即五月节。蕤宾,本是乐律名。中国古代乐律,把一个八度音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从低到高,依次命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奇数为阳,称“律”,偶数为阴,称“吕”。这个顺序跟十二地支从“子”到“亥”的顺序是一致的。到《吕氏春秋》,把十二乐律跟十二月份叠配,成为十二月律。《千字文》把这称作“律吕调阳”。汉代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样处于寅位的太簇便配了正月,依次推下来,处于午位的蕤宾适配五月,所以五月节又称作蕤宾佳节。

灵符

灵符,即朱砂符。清代满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

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一首咏端阳的《竹枝词》以此打趣道:“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因为端阳节也是商铺结账催讨逋欠的日子,怀疑欠户挂上灵符,是要把上门讨账的债主吓跑似的。

解粽

解粽,即吃粽子。解者,剥也。宋陆游《初夏》诗云:“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是说四月将尽(四月十九,成都人游娱浣花溪,称浣花日或浣花天),快到端午吃粽子的时候了。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引晋周处《风土记》注云:

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这大概是端午食粽的最早记载了。到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又把这一风俗跟屈原联系起来: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系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以竹筒贮米置火中烧熟,或把米用植物叶子包裹投水中煮熟,是南方稻作先民古已有之的食用方法。至于为什么跟端午联系起来,成为固定的节令食品,也不难推想。农耕民族的节日,多半跟农作相关。五月初,正处在芒种、立夏两节气之间,“芒种忙种”的插秧大忙已过,下一轮耘田薅草的劳作尚缓,农家正可以插闲娱乐一下。初夏的天气也便于户外活动,于是端午便成为节令活动最丰富的民间娱乐节日。外出娱乐,稻作先民最便于携带的吃食,便是包裹煮好可以随时随地剥开食用的粽子。别忘了,端午习俗是从南方稻作民族推衍开来的哟。

绒线符牌儿·纱小粽子儿

绒线符牌儿,即由《后汉书》里说到的“朱索”发展而来。朱索,晋代已演化成五色缕,并添了许多名目。《初学记》卷四引周处《风土记》曰:“仲夏端午……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

符牌儿,小儿从寺庙里求取的或亲友赠送的上面刻有符箓或吉祥祝语的小牌牌,平时佩在身上,端午了,在上面再缠几道五色缕以辟兵续命,祈祷神灵的双重佑护。

纱小粽子儿,是用纱制成的各色各样小粽子,妇女挂在簪头,或缀在耳垂,或佩在儿童身上,作为节令饰物。

艾虎儿

艾虎儿,是用艾叶编制或粘制的虎形饰物。艾蒿和菖蒲都是熏草,艾叶散,蒲叶长,各赋其形,制成艾旗、蒲剑;艾虎、蒲龙,端午日悬挂或佩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妇女们爱把它垂在簪头,以禳毒气,辟邪秽。宋代王珪在给太上皇后阁题的端午帖子词中有句云:“钗头艾虎辟群邪。”另一首不知调名的残词说得更直白:“偷闲结个艾虎儿,要插在、秋蝉鬓畔。”或把其图案织入缎匹,作为端午衣饰。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记曰:“五日重午节……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明代宫中则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以致大臣有奏状曰:“五毒者,艾虎、蜈蚣、虾蟆、蛇、蝎也。以五彩绒组织此五物,于大红纱两肩胸背通袖膝襕之上。其为淫巧奇怪,古所未闻。其费工料,每匹可织常纱十余匹。其妨农废业,尤不可言。况此物止用于端午之一日,其它日皆不用。”

雄黄酒

说起雄黄酒,人们多半会想到白素贞端午节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故事。话本说这事发生在宋高宗南渡后的绍兴年间,有书还提到宋施宿《嘉泰会稽志》曾载:“端午日,设蒲觞,磨雄黄酒饮之。”但是笔者没有检到。笔者所见,多为饮菖蒲酒,如宋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见寄》:“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谢逸《端午绝句》:“老妻稚子知人意,但把菖蒲酒细倾。”元方回《生日戏歌》:“更造菖蒲酒,饮过闰端午。”

到明代,饮雄黄酒的记载才多起来。如谢肇淛《五杂俎》卷二载:“古人岁时之事行于今者,独端午为多……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辟蛇虫诸毒。”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戏曲小说亦屡有述及,可见当时已成风气,所以《金瓶梅》才会自然地写到“端午佳节……吃雄黄酒”。推想这一习俗或许跟元代以后出现蒸馏白酒有关。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有毒,糯糯的米酒怕是压不服峻烈的雄黄吧。

绿柳、红榴

“盆栽绿柳,瓶插红榴,菖蒲切玉,角黍堆金”,是形容端午节令景物常用的四句话,如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词:“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杨无咎《齐天乐·端午》词:“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明汤式《脱布衫带小梁州·夏》曲:“角黍盘,菖蒲酿。榴花亭上,来日庆端阳。”陈汝元《金莲记》传奇第十五出《喜迁莺》曲:“看绛染榴屏,绿沉藻井。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龙舟飞竞。”明代小说《禅真后史》第十九回所引另一篇端午节令赋儿,开头几句云:“节届端阳,时当仲夏。遍园内榴花喷火,满林中竹叶攒青。家家角黍包金,户户菖蒲切玉。”

端阳时当仲夏。夏月,古称“恶月”,暑瘴之气日盛,毒虫日渐活跃,所以端午的节令活动,都围绕健身、除秽、驱邪展开,是一个讲卫生的节日。其中一项,是选五种当令的果蔬花卉,以抗五毒,称为“五瑞”。水果大致有桑葚(黑、白二种)、樱桃、荸荠、桃、杏等,熏草花卉有蒲、艾、葱、蒜、榴花、山丹等。“盆栽绿柳,瓶插红榴”云云,说的就是这一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