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摘录】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33页
【导读】
写作背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迫切需要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进行了长达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制定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原理。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已经临近。马克思决心在革命开始前完成自己的著作。他曾写道:“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为此,马克思在1858年11月到1859年1月,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进行了修改和整理,写下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
历史地位
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做了精辟的说明。
主要内容
在《序言》中马克思回顾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概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产生的历史背景,着重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的表述,科学地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和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证了社会革命在新旧社会制度更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案例】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出活力:土地变“活”释放农村生产力
·案例简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立分包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经营权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分离,实现“一权变两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次分离。这次改革充分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经营自主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农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要求土地流转,改变“人均一亩三分地”的土地细碎化现象。可很多农民担心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就要不回来了,宁撂荒不流转。经营权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次分离,让土地变“活”,是对农村经营主体变化、农地流转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性调整,有利于农村生产力解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探索已在各地展开。重庆、江西、浙江、安徽、四川等地通过出台文件,鼓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不断明晰。截至2015年底,全国2.3亿户承包土地农户中约有6600万户或多或少流转了土地,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4.43亿亩,占比达33.3%。农业专家认为,推动土地流转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同时还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8月3日
·案例说明·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实行土地流转,是这一理论成果在新形势下的运用。
【思考】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