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3卷·村庄类第12卷·长江区域第5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潘家湾自然村经济变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逐步推行实施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包产到户等系列政策,传统时期的家户经济关系被逐步打破,新型的农村经济关系逐步形成,村落经济形态及其关系随之发生变化。

一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村落经济

《南陵县志》记载:“1950年6月,进行土地改革试点,10月在全县展开,至次年11月结束。依法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土地206平方千米,分给135016个无地少地的农民”。南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陵县志(1991-2000)》,黄山书社,2007,第13页。至此,潘家湾自然村的潘家房田、地主的土地及其家庭财产被没收,富农与自耕农的土地得到调整,穷人则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根据村中老人回忆,当时整个潘家湾的土地,按照肥沃程度、远近程度、灌溉便利程度等进行分等,不同等级的土地进行搭配,按照人均的1亩标准进行分配。地主与富农是重点分配对象,他们先按人均1亩保留土地,其他多出部分被没收。中农保持不变,多者不予没收,少者补充。房子、农具等只留下一家人居住与实用的数量即可,多者没收均分。从当时划分的阶级成分上来看,潘家湾地主1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3%;富农1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3%;中农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0.4%;贫农14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9%。

表3-18 潘家湾家户关系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整理而成。

二 集体化时期的村落经济

《南陵县志》记载:“1951年,开始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年底已达61个。1952年4月,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成立。1953年11月,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1个,初级社1133个。1958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10个人民公社。”南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陵县志(1991-2000)》,黄山书社,2007,第14~15页。农业集体化时期,潘家湾自然村作为一个生产小队,隶属于红塘大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

在村庄经营与分配方面,以生产小队为单位。生产小队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基本的经营单位,同时还是基本的分配单位。生产队长主抓生产,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在经营成果分配上,采取“工分制度”。根据村中老人回忆,当时潘家湾生产小队的工分分配标准为每人每天10个工分,并按照性别、年龄、劳动力体质与劳动时间划分不同等级。例如,男性正劳动者每人每天为10个工分,妇女为8~10个工分,小孩子最多为5~6个工分,干部为10个工分。10个工分按六四开分配,即早晨从8: 00~12: 00,计为6个工分;下午从2: 00~6: 00,记为4个工分。工分由记分员统一记录。

潘家湾的劳动成果分配主要涉及两部分,一是食物分配,二是生产队经济收入。基本核算单位为生产小队,分配以户为单位。粮食分配采取“人七劳三”。“人七”是指报表上的“人分粮”,按全家标准人数分配,一般占每户所得粮食的70%左右;“劳三”是指报表上的“工分粮”,一般占每户所得粮食的30%左右。经济收入分红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工分分红,10个工分约折合0.3~0.5元;二是供销社分红。供销社按照自愿入股方式经营,即1户1股,每股以4~6元的价格入股,年底分红。

在农业集体化时期,潘家湾周围的集市被取消,村民购买物品需要到人民公社,并通过“票证制度”进行交易。“1955年8月,开始实行‘三定’(定产、定购、订销)政策,定产、定购3年不变。11月,开始使用粮油票,实行分工种定量供应粮油。”南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陵县志(1991-2000)》,黄山书社,2007,第15页。

三 承包到户时期的村落经济

1981年春,南陵县全面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潘家湾自然村的土地经营权又回到农户手中。家户成为基本的生活生产单位,也是一个分配消费单位。根据村中老人回忆,当时包产到户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发包的,按照口粮分产量、土地等级搭配的方式,通过抓阄的方法选择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家户取代集体成为土地的经营单位。

包产到户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粮食有了大幅度的增产,人们可以吃饱饭。对此,村中老人江家谟回忆道:“包产到户后,家家都分配了土地。土地是自己的,自己种,不用像以前那样,大家一起干,磨洋工。说说笑笑一上午,活儿没怎么干。有了土地,你不用喊他,他就会去自己地里,看看稻子,抓抓虫子。那产量自然就高了,就上来了。收得多,自然也就有吃的,还有剩余。”来源于江家谟老人的讲述。

20世纪90年代后,潘家湾自然村的村民经济收入开始走向多元化,部分农户开始先富起来。一是种植多样化。水稻依然是主要作物,除此之外,一些经济作物,如油菜、花生、棉花、蔬菜等开始种植,部分农户还种植食用菌等,收入可观。二是经营养殖业。部分村民还养殖猪、鸡、鸭、鱼等,家庭副业蓬勃发展。三是部分年轻村民开始纷纷外出打工,外出务工逐渐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