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刹春秋
1 锦州佛教的历史沿革
佛教在锦州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祈福消灾,在河城(今义县)西北岸福山山崖上开凿了石窟,雕塑佛像,建石窟为寺,昙曜法师取名“岫岩寺”。次年昙曜法师在河城圆寂。
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河城岫岩寺石窟造像全部完成。全寺共16个石窟,雕塑16000尊佛像,人们习惯称之为“万佛堂石窟”。至此,佛教从中原传入锦州市。
经昙曜法师传入锦州市的佛教,属北传佛教(大乘教)。
锦州肇建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普济寺(今名大广济寺,俗称大佛寺)。由昙曜法师第六代弟子玄元和尚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起建,这是佛教净土宗在锦州建造的第一座寺庙。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清净老法师带领四个弟子在大兴(今锦州)老母山老母洞,把原来的大石棚改建成佛寺,并命名为圆觉寺。后契丹皇太后肖挞改老母山为普陀山,改圆觉寺为普陀寺,这就是锦州北普陀寺的前身。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鄂国公尉迟恭在燕郡守捉(今锦州义县)肇建宝林禅寺(俗称宝林楼)。智顗大师的弟子心源,被尉迟恭请到宝林禅寺做住持,从此佛教天台宗传入锦州市。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渤海僧人贞素在医巫闾山肇建万古千秋寺(今锦州北镇青岩寺上院)。
辽开泰九年(1020),耶律隆绪在宜州崇义军(今义县)颁诏肇建宜州咸熙寺(今名锦州义县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太平六年(1026)咸熙寺大雄宝殿竣工,内塑7尊高3丈(9.5米)的大佛,这是整个契丹统治下的中国北部最大的佛教寺庙。咸熙寺自1026年到1114年的88年间,进行了1000多次传戒和各种法会,当时辽西地区的净土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以及禅宗的南宗并存,形成了佛教各宗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女真族统治的金国建立之初,曾抑制佛教,但天德二年(1150)后,金国不仅逐渐恢复了造塔建寺的敬佛之风,而且宜州咸熙寺改为奉国寺,并在锦州市建造40多座寺庙、12座佛舍利塔、17座龙王庙。
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耶律洪基颁诏敕建锦州临海军佛舍利塔——大广济寺塔,清宁九年(1063)秋竣工。清宁十年(1064)四月初八佛诞日,锦州举行了临海军佛舍利塔落成、佛像开光、浴佛盛大法会。
辽天祚帝乾统二年(1102),显州(北镇)肇建“万古千秋极乐净土福德智慧双塔”(今北镇崇兴寺双塔)。乾统七年(1107),宜州崇义军(义县)建造“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塔”(含义县广胜寺塔)。乾统八年(1108),宜州宝积山(今义县前杨乡八塔村西山)肇建八塔(今义县前杨八塔)。
蒙古汗国中书令耶律楚材提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方略,佛教逐渐在蒙古汗国乃至元朝盛行。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批准被俘的南宋恭帝赵在临海军永乐县(锦州)北普陀山出家。
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重视佛教。据锦州民国初年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圆通法师著作《锦州古刹》统计:时至宣统三年,锦州各县有大庙、小庙502座,僧尼1022名,并成立了“中华佛教总会锦州分部”,地点设在今老城区北街城隍庙。
1942年6月,日伪警察、特务制造了震动整个东北的“妙深事件”,将爱国僧人妙深和尚绑架后,残害致死。
1948年10月锦州解放后,锦州市各大寺庙的僧尼均恢复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参与国家政事。
自1957年开始,由于“左”的路线影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受到了干扰,佛教界不断受到冲击,锦州市各大寺庙的佛事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佛教活动进入停顿休止状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全面拨乱反正,彻底纠正极左路线,宪法重申了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佛教活动场所开始逐步恢复。锦州市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主持下,先后归还了佛教2万多平方米房产,恢复了十几座寺庙的宗教活动。锦州的佛教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教寺庙达70座,登记的佛教教职人员200多名。锦州佛教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辽西佛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