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史(海南地方史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珠崖郡、瑇瑁、颜卢县等行政机构的设置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将军路博德“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珠崖、儋耳两郡在海南岛上,隶属于交州,其中珠崖郡治在今天的海口市境内。珠崖郡成为西汉时期海南行政中心之一,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儋耳郡入珠崖郡后,珠崖郡成为海南岛上唯一的行政中心。

珠崖郡名的来历出自海口市境内的物产。“珠崖”意思是出产珍珠之地,东汉人应劭注曰:“(珠厓)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厓。”(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88页。但到明清之时,海口市境内已不出产珍珠,《正德琼台志》引《旧志》解释说:“元至顺壬申(1332),潭村(汉珠崖旧址)崖岸下有石穴至深,能水者沉入采蚌得珠。后洪水崖陷,不复有。据此,则郡曩或有之。今皆出于廉,琼则绝无。”(明)唐胄:《正德琼台志》卷九《物产》,第209页。可见,海口原来盛产珍珠,只是后来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才绝产。

汉武帝为什么在海口设郡呢?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海南岛陆路交通不便。海口位于北纬20°9′~28°10′,属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植物茂盛。汉武帝派军队乘船渡过琼州海峡进入海南岛时,岛上覆盖着茂密的热带雨林,虽然岛上已有土著居民,但仍处于原始采集狩猎向原始农业过渡阶段,陆地上没有宽敞的道路。二是南渡江的便利。海南岛呈椭圆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大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区,呈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是海南岛上最长的三条河流。三是汉武帝的军队是乘船渡过琼州海峡的,沿河上溯较为便利。据后人考证,这些郡县治所均在沿海的入海口处数十里之内,比如儋耳郡治在今儋州市三都镇旧州坡,地处半岛,毗邻大海。至来县治在今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城镇旧县村,地处昌感平原,昌化江下游,毗邻出海口。九龙县治在县南九龙山下,即今东方市南感城镇入学村西,地处昌感平原,毗邻感恩河入海口。苟中县治在今澄迈县老城镇南美亭乡东南隅,濒临大海。紫贝县治在今文昌市文城镇新衙村址,地处文昌江下游两江汇合处,直通八门湾出海口。临振县治在今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地处宁远河下游出海口。乐罗县治在今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乐罗村荣村坡,地处平原,在望楼河出海口。山南县治在今陵水县境。汉武帝的军队乘船渡过琼州海峡,并乘船从河口进入,沿着河流深入海南内陆,并在河口两岸设置郡县治所。

珠崖郡治旧址,一说在海口市遵谭镇,《茂陵书》:“珠崖郡治瞫都。”(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88页。《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琼州府城池考》:“汉置珠崖郡于东潭。”(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三七五《职方典》,第20276页。一说在今海口市龙塘镇珠崖岭。1999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琼山市博物馆联合对珠崖岭古城址进行发掘,位于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博抚村的博抚遗址,在南渡江西岸山冈上,北距珠崖岭约1000米。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堆积厚0.2~0.7米。在地面上散布青灰板瓦、瓦当。采集有泥质灰陶罐、酱釉陶罐、青瓷碗、罐残片等。经确认,珠崖岭上的城墙为夯土所筑。从城墙及城内文化堆积中出土的遗物来看,多是平底和饼足的青瓷器。另据史书记载,珠崖岭城址始建于汉代,延续至唐代,至宋代已废弃。丘刚:《海南古遗址》,海南出版社,2008,第155页。考古勘探发掘表明,该城址坐落在海南岛第一大江——南渡江西岸的一块高台地上,这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可以看出,珠崖岭城址在选址时充分利用了这一带的丘陵地势地貌和周围的自然环境。

在西汉时期,珠崖、儋耳两郡郡守(太守)是海南的最高行政长官,隶属交州,治苍梧。见于史籍记载的郡守有珠崖太守孙幸和儿子孙豹,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郡守之下有郡丞、郡文学等,分别掌管一郡的行政、军事和教育。

西汉设郡之后,开始采集珠崖的珍珠。中国对珍珠的利用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华夏先祖在江河湖泊等淡水域中采集狩猎时就发现蚌和珍珠。人们把这种天然圆形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用于装饰或其他用途。到西周之后,珍珠已成为社会上层崇尚的财富之一。《周礼·天官·玉府》:“若王合诸侯,则共珠盘玉敦。”《周礼·天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678页。即用珠玉装饰的器物作为王与诸侯合会的礼器。一颗大珠甚至可以换来一座城池,《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卫大叔疾出奔宋……臣向魋纳美珠焉……宋公求珠,(向)魋不与,由是得罪。”《左传·哀公十一年》,《十三经注疏》,第2167页。贵族阶层以拥珍珠为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梁惠王嘲笑齐威王曰:“若寡人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第1891页。贵族阶层用珍珠做衣服、车、马、刀、剑等物品的装饰。至少到春秋战国时期,南海已经成为中原采珠基地,战国时期人邹衍《邹子》曰:“珠生于南海,玉出于须弥,无足而至。”(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八三《珍宝部二》,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3564页。

在南海沿海地区任职的官员会利用职权,搜刮大量奇珍异宝,卸任时携归内地,南海成为腐败的重要地区。西汉时,中央王朝制定法令,禁止官员携带南海珍珠进入内地,“内珠入于关者死”。西汉人刘向《列女传·珠崖二义》记载:


二义者,珠崖令之后妻及前妻之女也。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及令死,当送丧。法,内珠入于关者死。继母弃其系臂珠,其子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之母镜奁中,皆莫之知。遂奉丧归,至海关,关候士吏搜索,得珠十枚于继母镜奁中,吏曰:“嘻!此值法无可奈何,谁当坐者?”初在,左右顾,心恐母云置镜奁中,乃曰:“初当坐之。”吏曰:“其状何如?”对曰:“君不幸,夫人解系臂弃之。初心惜之,取而置夫人镜奁中,夫人不知也。”继母闻之,遽疾行问初,初曰:“夫人所弃珠,初复取之,置夫人奁中,初当坐之。”母意亦以初为实,然怜之,乃因谓吏曰:“愿且待,幸无劾儿,儿诚不知也。此珠妾之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而置奁中。迫奉丧,道远与弱小俱,忽然忘之,妾当坐之。”初固曰:“实初取之。”继母又曰:“儿但让耳,实妾取之。”因涕泣不能自禁。女亦曰:“夫人哀初之孤,欲强活初耳,夫人实不知也。”又因哭泣,泣下交颈,送葬者尽哭,哀动傍人,莫不为酸鼻挥涕。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关候垂泣,终日不能忍决,乃曰:“母子有义如此,吾宁坐之?不忍加文,且又相让,安知孰是?”遂弃珠而遣之。(汉)刘向:《列女传》卷五,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第195页。


汉武帝在海南设置珠崖、儋耳两郡,两郡设县的数量,一种说法是五县。《乾隆琼山县志·疆域志》记载珠崖、儋耳两郡领县五,分别是瑇瑁、紫贝、苟中、至来、九龙。另一种说法是十六县,“按汉纪,贾捐之议弃珠崖。初,武帝置崖、儋二郡,时有十六县”。(清)杨宗秉纂修《乾隆琼山县志》卷一《疆域志》,第21页。珠崖郡辖瑇瑁、曋都、颜卢、苟中、紫贝、山南、临振、乐罗等十一县,儋耳郡辖儋耳、至来、九龙等五县。珠崖郡主要管辖从海南北部到三亚之间的东部地区。

瑇瑁县 在南渡江西岸,今海口市区与原琼山县沿海北部境内,东面濒临南渡江。“瑇瑁县”意思是出产玳瑁之地,因物而命名。玳瑁是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动物,早在先秦时期,南方就向中原王朝进贡玳瑁,《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商汤时,伊尹谓汤曰:“正南……请以玳瑁为献。”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975页。《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南方出产玳瑁:“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3254页。在汉代,社会上层女性用玳瑁作装饰品,宫廷女性饰玳瑁簪。汉文帝时厉行节俭,“后宫贱瑇瑁而疏珠玑”,汉武帝时盛行奢侈之风,“宫人簪瑇瑁,垂珠玑”。(汉)班固:《汉书》卷八七《扬雄传》、卷六五《东方朔传》,第3560、2858页。司马相如《子虚赋》曰:“网瑇瑁,钓紫贝。”(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第3013页。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因岛上土著居民屡次反叛,朝廷在议论是否放弃珠崖郡时,主张弃郡的贾捐之所持理由也是“又非独珠厓有珠犀、瑇瑁也,弃之不足借,不击不损威”。(汉)班固:《汉书》卷六四《贾捐之传》,第2834页。可见,海南岛在汉代时原出产玳瑁,并向中央进贡。

颜卢县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琼州府城池考》:“汉置珠崖郡于东潭,跨江东于颜村侧置颜卢县。”(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三七五《琼州府城池考》,第20276页。因颜卢县城建在颜村之旁而得名。据有人考证,在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红峰村委会多吕村(旧称颜村),南渡江下流,毗近出海口。符和积:《西汉海南岛建置区划探究》,《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3期,第50~55页。

朱卢县 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珠崖郡,改置朱庐县。《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琼州府城池考》:“郡罢,因颜卢为朱卢,温处慕义内属者。”(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三七五《琼州府城池考》,第20276页。可见朱卢县是在颜卢县旧址上。1984年5月,乐东县志仲镇潭培村刘清高在村后山坡上种植橡胶时,在地面下0.3米深处挖出了一个小银块,银块上刻有文字,经文物部门鉴定,这是一枚2000多年前的西汉银印。该印呈正方形,高1.8厘米,边长2.4厘米,篆体白文银印,印纽类似兽首蛇身,通体布鳞,尾部有须纹,呈曲身爬行状,印铸有阴文“朱庐执圭”四个篆体字,字迹苍古,经考证系西汉朱庐县执刑律的官印。丘刚:《海南古遗址》,海南出版社,2008,第65页。至于朱卢县的官印为什么出现在乐东,学界说法不一,有多种推测。

西汉时期县设县令,“每县,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置长,三百石”。(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八《百官志》,第3617页。珠崖郡和瑇瑁、颜卢两县的官吏由封建王朝委派,官吏来自中土,致仕后又回到内地。目前,汉代在海南的县令多已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