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西亚、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欧洲的历史通道。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这条惠及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路线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古代商路称为“丝绸之路”,逐渐被后来的史学家所接受,从而将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合作的渠道,也极大地促进了东方与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可以说,这条绵延千年的商道不仅创造了古代的经济奇迹,而且在东西方之间互通有无,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地区友好交往。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就是一条促进繁荣发展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
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中亚诸国也被并入沙俄帝国,古代“丝绸之路”成为历史的陈迹。19世纪下半叶,在欧亚大陆上,沙俄帝国建设了经西伯利亚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铁路干线,这条铁路以俄罗斯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起点,横穿西伯利亚通向莫斯科,然后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港,被称为第一条亚欧大陆桥。苏联时期,又修建了著名的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干线,俗称“贝阿干线”。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独立,20世纪90年代,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开始建设,这条大陆桥跨越欧亚两大洲,东起我国连云港,向西经北疆铁路到达我国边境的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至荷兰鹿特丹港,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约10800公里,通向中国、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大陆桥。由于这条大陆桥经过中亚联通中国与欧洲,实际上意味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
今天,中国与亚洲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目的是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提出这个伟大倡议时所强调的,“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期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个倡议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此,“一带一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
2014年11月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张高丽副总理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时期,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