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结构分析

本章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多年来资助体制的资助结构情况,笔者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资助活动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科研课题投入;②人才培养投入;③学科建设投入;④学术交流活动投入。其他如基建等投入不在考察范围之内。

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资助情况

课题资助在资助方式结构中占有主要地位,本节拟分院、所两级课题的资助情况进行考察,同时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各类院外课题做比较分析。分别进行项目描述、分析立项理据、项目产出情况、管理条例分析等研究。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资助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体系大致有三类: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的各类课题;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管理的各类课题;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各类院外课题(见表5)。

表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类别情况

续表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件,社科(2007)研字44号:《关于2007年国情调研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件,社科研字(2008)1号:《关于2008年国情调研立项工作的通知》。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文件,社科(2009)研字100号:《关于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经2009年7月2日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文件,社科(2008)研字72号:《关于印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委托课题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注:本表格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课题文件归纳整理。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资助体系的管理形式

以上15类院级课题除第11项和第15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管理,其余均由科研局管理。管理办法主要是: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为评议机构,负责审议研究所推荐承担的院重大/重点课题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院科研局组织重大课题评审委员会负责评议,经院务会议审批立项。经费预算需根据立项批准额度,作二次预算,施行“两上两下”的预算制度,核准的课题经费由院科研局统一拨付。

重大课题B类则由研究所自行设计并组织评议,该项研究经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依据研究所科研人员数量、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以及学科特点,从院重大课题经费中划拨部分经费额度给研究所,由研究所在额度内决定B类课题的经费分配。B类课题需经所学术委员会评议,院重大课题评审委员会评议,院务会议审批,方可立项。未获通过的课题经费预算数额,从划拨研究所的经费额度中扣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件,社科(2001)研字44号:《关于2001年院重大课题申报的通知》。

1999年全院实施课题制以后,参与课题人员规模逐年加大,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都参与到课题管理形式的研究活动中。2001年统计数据,全院34个单位中在职人员总数2837人,专业人员总数2451人,参与重大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达1938人次,占全院专业人员的79%。重大课题立项规模过大将影响成果质量,2002年科研局对课题立项比例进行了调整,表6显示,2003年院重大课题A类立项数减少到2000年的1/3。资助体系也进行了调整,从2003年起,增加了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用以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来院工作。

表6 院重大课题实施5年的立项状况(2000~2004年度)

资料来源:黄浩涛、王延中主编《课题制研究》,第276页。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取消B类重大课题,恢复原院重点课题。B类课题经费并入研究所重点课题管理,扩大了研究所在组织课题研究方面的资助资源支配能力。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资助结构特点

从表7、表8的数据资料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方式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结构的复杂性。实施课题制以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立项情况可以归纳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课题资助方面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表7 各学科片A类重大课题立项学科比较(2000~2004年度)

资料来源:根据黄浩涛、王延中主编《课题制研究》第283页有关数据整理。

表8 历年来院级课题经费使用情况(1996~2000年度)

资料来源:黄浩涛、王延中主编《课题制研究》,第280页。

第一,课题制的普遍适用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立项100多个课题,在经济片、哲学片、史学片、文学片、政法片、国际片六个学科片及院直属单位(如出版社、纪检组、院部等)都有一定数量课题获得立项,体现了课题制的公平、公正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第二,学科不同造成资助差异。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性质差异上,学科性质的差异导致课题立项上的差异。表7表明,人文学科(文/史/哲学科片)的立项数远少于社会科学学科(经济/政法/国际学科片)。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造成资助差异。资助差异还体现在研究方法不同造成的资助差异。课题制具有选择性,例如资助国情调研类项目上,人文学科片几乎没有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而社会科学学科片几乎包揽了院国情调研项目的全部经费。如2007年,国情调研重大项目(10项),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和国情调研持续跟踪项目(50项),以及个案与访谈项目(50项)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学科研究领域。

第四,需求差异造成资助差异。需求差异造成资助差异,如表9所示,需求最大的是史学和考古学研究为17.44万元,其次是文学片10.89万元,第三位是政法社会学片为7.17万元,哲学片为5.92万元,国际片为4.14万元,经济学片为3.95万元,院部课题资料搜集费平均为6.15万元。资料来源:黄浩涛、王延中主编《课题制研究》,第106页。

表9 中国社会科学院按学科片划分课题资助各项费用的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黄浩涛、王延中主编《课题制研究》,第106页。

第五,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现有规模表明,研究所主要科研力量基本都在从事院课题研究工作。

(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课题资助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个研究所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所级课题通过审议立项,规模一般视研究所经费状况而有所差别。科研经费充裕的研究所,所级课题一般比较多;经费充裕的年度,立项的课题一般比较多;所级课题立项情况,还跟学科带头人和科研业务骨干科研任务及手头课题多少有关。所级课题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力度小于重点课题的所级一般课题或资助课题。因此,所级课题基本能够保证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能承担课题任务,纳入课题制管理。

根据课题申请原则,同级课题不得重复承担。这个原则使得研究所科研人员申请课题受到一定限制,目的是保证科研人员专心研究,而非追逐课题经济效益。当然也有例外,研究所特别需要立项的课题,可以打破这条原则,用招标课题的形式,把研究任务交给适合的承担者承担。研究所级课题主要类别有以下几种(见表10)。

表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课题类别情况

注:本表格根据语言研究所各类所级课题文件归纳整理。

(五)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院外课题的资助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还承担了相当数量的院外课题。这些院外课题不仅是课题类别的补充,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整体力量和学科优势,承担社会需要的重大科研任务,推出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巨大社会效益的优秀成果,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表11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外课题申请类别情况

注:本表格根据文献归纳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大量院外研究项目,其中以社科基金项目为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主要针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的研究进行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交叉学科也可以申请到这类课题,资助额度通常高于人文社会科学。也有部分科研人员承担了划分到地方科技项目类和其他科技项目类的情况,比如受地方政府委托所做的各类委托课题,受企业委托所做的项目规划或项目可行性报告等,此类课题不在管理机构备案,难以统计。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资助情况

“人才强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强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人才的资助方式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本节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以来,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干部制度的实施情况。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人才的奖励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会集,30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涌现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院优秀专家不仅入选国家人才系列,本院也相应设立奖励制度,这是除科研课题资助以外的又一种资助形式,主要通过奖励津贴、补贴、享受休假、考察等方式实施(见表12)。

表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国家人才的系列情况

①“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制度”, 1998年国家暂停此项工作,酝酿出台新的措施。

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2002年之前每年选拔一次,2002年以后每两年选拔一次。

③“百千万人才工程”即培养造就上百名杰出青年科学家;上千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上万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2年,又制定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0年,培养造就数百名45岁左右的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45岁以下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30~45岁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

④“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人事部决定开展宣传专业技术人员先进典型的活动。目前,国家共表彰了三批110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⑤“直接联系专家制度”,中组部为了拓宽识人渠道,了解专家的心声,建立了直接联系专家制度。2004年,中组部提出中央和省部都要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同时遴选一批近年来涌现的学术技术水平高、贡献突出的优秀专家,增列为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

⑥“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即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由中宣部具体组织实施。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资料整理。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项人才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各职能局包括研究生院纷纷推出人才计划,用以鼓励其多出各方面有成绩和能力的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人才方面的资助还体现在激励制度建设上。一方面通过专业技术考核,对在职人员进行业务评估;另一方面,对不同贡献、不同职位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津贴、补贴待遇。从表13可以看出人才管理和资助方式的发展和进步。

表1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才管理措施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资料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除了采取有效手段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院工作,还要研究和借鉴国外人才管理制度(从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延揽人才,为我所用。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吸引国外专家来院从事研究开发工作。落实好“请进来”的学术交流项目。

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资助情况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发展情况与“重点学科建设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于学科的资助是资助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与国家各个五年发展规划同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科建设方案,对于学科的资助力度也相当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经过“六五”时期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其学科优势地位渐渐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制订“十一五”规划时提出学科建设目标,要建设100个左右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其中1/3以上的学科有实现国际影响力的目标,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在“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以研究室为依托单位。根据学科状况制定学科发展目标。“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采取责任制管理,五年为一个责任期,责任期中间进行一次学科检查和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专款资助重点学科建设。学科成员可以向院所申请各类课题。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资助特点分析

第一,学科设置权、经费使用权逐步下移。中国社会科学院某些学科可以追溯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以来,学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置、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然后是研究所自主设置、自主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备案。学科的设置权和管理权逐渐下移,经费使用权和管理权也越来越下放,体现了国家加强对学科发展宏观管理与学科设置权利下移的政策调整。

第二,学科建设经费与课题资助经费的区别。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经费主要资助以课题承担人为责任人的课题组,课题组可能是10人、20人,也可以是个人。重点学科经费资助的则是一个学科团队。根据重点学科条件,重点学科至少应有5名以上的研究人员,其中至少应有3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重点学科负责人应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可以是所、室领导,也可以是其他具备条件者),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强的学术组织能力。

(三)“管理强院”战略下的学科资助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之初设立的学科,与30多年后现有学科状况显然有了很大不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大量兴起,而当年的优势学科,有的已经渐渐成为绝学(例如梵文、西夏文)。因此,对不同学科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资助方式给予支持,既要考虑普遍性,也要照顾到学科的特殊性,不能“一刀切”。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语音与自然话语处理学科为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资助政策对于学科发展至关重要。语音与自然话语处理学科是典型的文理交叉学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重点实验室,是院“七五”规划至“十一五”规划重点学科。该学科人才队伍方面,有102岁的寿星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吴宗济先生,有一批自己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也有海外引进的青年才俊,还有国外一流的学者以客座教授身份参与研究。研究队伍梯队整齐,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都比较合理。实验设备购置得到院领导的亲自关怀,陈奎元同志、王伟光同志都到该实验室做过调研,2009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亲自考察过该实验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专项经费支持下,实验室的研究设备已达到国内领先,与国际实验语音学研究同步水平。

从他们承担的课题类型看,除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的重点学科建设费,他们的研究经费还分别来自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和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渠道,我们通过表14、表15、表16可以看出,交叉学科在不同领域申请到的经费资助情况。

表14 “语音与自然话语处理学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注:本表格数据根据语言研究所科研处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重点学科报告。

表15 “语音与自然话语处理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注:本表格根据语言研究所科研处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年度科研工作总结。

表16 “语音与自然话语处理学科”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资助项目

注:本表格根据语言研究所科研处资料整理。

从表14、表15、表16,我们可以看出,语音与自然话语处理学科作为交叉学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传统学科相比,有资助渠道多、经费需求大、硬件设备要求高、国外合作多、课题类别多、资助力度大等特点。从已经批准的课题资助力度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逐年提高,到2010年,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度为:重点项目一般为20万元,一般项目12万元,青年项目10万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文件,社科(2010)研字1号:《关于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第5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交叉学科一般只能获得面上项目(一般项目)力度为20万~40万元。国家科技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能申请到的也都是一般课题,资助力度与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力度基本持平。

对于交叉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继续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科研强院战略实施和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了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第二批特殊学科建设项目。2010年下半年,学科摸底工作已在全院展开,新的学科建设思路即将产生。

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资助情况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项目

1.社团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丰富而频繁,有101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这些学会沟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全国社会科学界的联系,在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合作,推动各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重视的是,社团的管理也存在缺位现象,挂靠单位应加强管理,切实发挥好社团在学术交流方面的作用。

2.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各省、市、自治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之间,还以合作研究、资料交换、互通信息等形式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

3.与国外的学术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国外学术交流活动非常广泛,每年的双向交流量由建院初期的几十人次发展到1200多人次。每年除接待大量外国学者来访外,根据学术交流协议和接受邀请等方式,派出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合作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涉及的研究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交流协议,出国进修培训等情况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方式,各类资助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会议资助;

(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课题资助;

(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协议项目资助;

(4)中国社会科学院公派出国进修培训资助;

(5)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学术交流资助。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资助特点

以国际合作局为代表的各职能局开始独立设置资助渠道,一方面体现了职能局从“办事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另一方面丰富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方式的种类。外事局名称改为国际合作局,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事工作,由外事办事机构转向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的职能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合作方式具有多样性。分派遣项目和邀请项目,合作级别有:院级协议交流项目、所级协议交流项目、国际课题合作项目、基金会交流项目等;合作类别有:所级协议/非协议、院级协议/非协议、中央交办、学部项目等;交流方式有:学术访问、讲学、双边讨论会、工作访问、合作研究、进修、国际多边会议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的学术交流项目涉及学科和专业比较广泛,资助经费数额也比较大,是其资助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