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天空:深圳学术沙龙选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

嘉宾:(按座位顺序)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左江平副处长,研究生王忠月,深圳城市化研究会副会长邓雪丽、李家洋,深圳市国税局罗伟平处长,深圳政策研究室港澳研究处张庆祝副处长,《深圳商报》记者刘虹辰,深圳市委党校袁晓江教授,《羊城晚报》深圳新闻版朱文庆记者,深圳公司董事长欧敏先生,城市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于馥玮小姐,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张玉阁主任、研究员曹钟雄先生,《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李斌记者,深圳总商会高级工程师、深圳城市化研究会副会长陈光女士,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倪元辂,深圳市人事局王福谦处长,深圳大学副教授、博士、物流研究所所长刘筱,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李诗刚主任,会议主持人林万泉先生。其他现场嘉宾听众30~40人。

林万泉: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我的发言讲三点。第一点,创建深港国际大都会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回应,《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这本书同样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回应。第二点,《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一书为创建深港国际大都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点,《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这本奠定厚重的理论基石的书,显现了深圳创业热土的创新本色。这是三个基本的方面。

魏达志教授的《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一书主要探讨了以下六个命题。

第一,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站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认为中国需要建设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本书正确回答了香港和深圳为什么需要共同建设大都会,而且能够共同建设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会的问题。

第二,这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两大范畴的解读,分析了世界若干特大型城市的国际大都会形成过程,探索了国际大都会的形成机理以及可以借鉴的有效途径和路线。

第三,这本书探索了在科技文明时代重要中心城市成为创新中心的重要性,它关系到新的创新城市如何应对科技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保持未来的生命力与竞争力,都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第四,这本书立足于深港两地“一国两制”的最大实际,在深圳河南岸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在深圳河北岸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如何把南岸和北岸两座城市联合起来建设成世界级的国际大都会,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问题。所以需要科学分析、全面构建深港大都会的宏伟目标和主导路径,全面认识深港大都会建设的真正内涵和具体任务。这本书特别强调,基于区域一体化建设共同市场的深港合作关系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可以以共同市场作为奠基深港国际大都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第五,这本书具体回答了香港和深圳以何种方式、何种内容和何种途径来建设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会。根据深港两城经济运行的一些实际情况,分析了深港国际大都会的主导路径及其涉及的方方面面,如各种不同的经济圈的发展思路和探索、不同的市场结构的转型。这本书分析了深港创新圈、深港总部经济圈、深港金融圈、都市规划圈等七大方面,指出共同建设这些经济圈层是从方方面面推进国际大都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六,这本书抓住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东盟十国加三等合作协议给深港两地带来的一系列发展机遇,积极分析了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更加自觉地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努力开拓和丰富中国特色的深港大都会建设,勾画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显现了深圳创业热土创新的本色。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不仅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也是各类人才辈出的地方。在这些荟萃的精英当中,学者们能保持一份平常的心,守住寂寞、守住贫瘠、克服资源缺乏以及所有不具备的条件,仍然以科学的头脑,思考和研究着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命题,确实令人感到,这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追求和巨大的精神力量。魏达志教授无论是作为学者、政协委员,还是作为人大代表,几十年如一日,他克服了资源缺乏的困难,静下心来,埋下头来,异常刻苦地研究着当前大量的现实问题,但是他更紧紧地跟着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命题,倾心着力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期盼深圳的体制创新能够为创新的人们、为创新的命题提供更多创新方式的支持和帮助,深圳这块创新的热土能够孕育出更多创新的学者和创新的人才。

魏达志:各位到会的嘉宾和朋友,非常感谢大家利用清明节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到研讨会的现场,非常感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为我们主办这次学术沙龙。刚才我们深圳市城市化研究会林万泉执行会长作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发言,他不愧是我们清华大学的才子和科学家型的一个领导。他刚才在评论当中多次提到我,其实我开始最想要说的话,是这部书稿能成书我要感谢很多人。

第一,感谢深圳市委的老书记李灏、秦文俊书记,他们对我这本书前言的成文给予了自始至终的关怀。

第二,我要感谢市委宣传部原主管理论工作的倪元辂副部长,他亲自为我这本书的前言署名、把关,在成书的过程中,倪元辂副部长自始至终给了我很多鼓励。

第三,我要感谢和我合作的同事以及我的研究生们,他们在成书的过程中给了我非常多的无私帮助。

第四,我要感谢我们深圳市这些长期从事港澳问题、深港合作关系问题研究的学者,他们今天也有相当部分已经到来,感谢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提供的帮助。

第五,我要感谢中国城市出版社,感谢出版社的副总编辑欧阳东先生为这本书付出的智慧和辛劳,以及他们高速度、高质量的出版水平。

王江:深港的物流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已经有一定的历史,没有历史也不可能,两个地方是接壤的。深圳土地面积是它的一倍,人口又比它多一倍。从几个通道来讲,如皇岗、罗湖、文锦渡、沙头角,再加上一些海域通道,构成了物流一体化的硬件基础。比如说皇岗口岸每天进出三万辆以上的车辆。李嘉诚投资盐田港——大型的码头,使得深圳整个吞吐量占了半壁江山,2007年突破了2000万标箱,他这块就将近1000万标箱。这有非常深刻的历史形成机理,就是实际已经做得不错了,合作的空间一直是在对接拓展中。……深港合作这方面,我们的决策体制,我觉得还是挺主动的,但是在香港那边,有些时候,我认为有点瞻前顾后。所以实现物流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深港对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曹钟雄:关于深港海洋经济圈的思路,从历史来看,世界强国主要是从海洋起步的,无论欧洲还是中国古代,从明朝到英国、法国、欧洲的各个强国,都是海洋强国。当然从现代来说,世界经济活动的60%都在海洋或者滨海城市,70%的人口居住在海洋辐射的范围之内。从中国来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也是基于海洋的一个视角,就是通过海洋,打通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结合深港来说,深圳和香港共处于南海的核心区,它们俩共同承担着整个珠三角的核心功能,深圳和香港共处于珠三角的龙头位置。

袁晓江:各位下午好!我今天也是第一次读这本书,读完之后非常感慨,因为我们深圳研究深港经济,并不是最近才开始,应该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后,就开始了深港经济的研究,出了大量的成果。我本人也在2004年出了一本书,叫做深港经济一体化,深圳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贡献。但这本书我感觉到明显是从一个比较新的视角来研究,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魏教授长期坚持的观点,因为现在世界各地的一体化有不同的形势。我们深圳和香港的关系,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深港一体化,有深港融合,有深港大都市圈。我在我的著作里也引用了魏老师的观点,他在这方面有新的观点、新的提法,他往往是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用开阔的视野来论述深港问题。深港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所以在这方面要有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其实不容易。在与香港合作越来越密切的时候,我们也越来越需要理论作指导,所以这本书对实践工作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谢谢大家!

王忠月:我读研以后,就投到魏达志老师的门下,进入师门以后,魏老师的人品,还有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直影响着我。学过国际贸易理论的都知道,国际贸易产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区域之间存在要素禀赋差异,总部经济圈也是因为各个地区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企业特别是一个制造业的企业,它有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企业的“首脑”部分,也就是企业的研发环节,就是价值链前端的研发,再到营销,还有品牌促销这些部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它的生产制造部分,生产制造部分属于加工性的,附加值是很低的。但是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研发,或者营销都是需要很多的脑力劳动、需要很多的知识投入的。因为不同地区存在资源禀赋差异,我们将那些知识型的资源叫做战略性资源,而将那些制造部分、制造加工部分,因为其首先需要土地、水电这些资源的投入,称为常规性资源。像深圳、香港这样的地方,将制造加工部分搬到常规性资源密集的地方,将不同区域的资源在一个企业内实现了统一。这是总部经济的一些相关概念。

刘筱:深港都市规划圈,我们现在提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规划不是简单的物质性的操作,不仅是在地表空间的一个配置,其实更多是在意识形态、在发展领域上的一种沟通和协调,所以都市规划圈涉及一个理念,就是我们要有共同的协调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我们很多时候觉得理念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的是操作,但是实践证明,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而去盲目地干,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王福谦:今天参加这个学术研讨会,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个学术研讨会讲的是深港国际大都会。我就讲几件事,就是深港叫“国际大都会”,到底是不是国际大都会。我们改革开放之前,“大都会”是广州和香港,那时候深圳只是一个小村,但是深圳的发展很快,1989年之前,我们深圳提出一线放开,二线管严,这是市里面研究的重要问题。刚一提出来,香港怎么表示的?你什么时候一线放开,我什么时候一线管严。所以说,对于深圳和香港这个问题,我们深圳的提法一直都比较谨慎。去年市委送给我一本书,名字叫“为香港服务,向香港学习”。后来曾荫权提出来了,双方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建大都会。短短一年的时间,写出这本书,原因是什么呢?朝着深港大都会这个方向发展,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这有一个过程,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支撑,这是对深圳市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贡献。这里面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将来对城市定位、城市发展是很重要的依据。

张庆祝:我是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今天很高兴参加魏教授的沙龙。我主要谈两点,第一点它为我们下一步推进深港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们共建大都会,理论上的合理性在哪里,路径在哪里,这本书已经作了很好的回答,在具体工作的推进中可以借鉴和应用魏教授和他的团队的智慧,我们先表示感谢!第二点,国际大都会、深港大都会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愿景,要实现这个目标,看到书中那么庞大的一个体系,我们作为具体推动这个工作的人,感到任务很重。至于政府层面怎么来推动这个工作,每一项具体工作确实难度还是很大,需要我们努力的方面还很多。我们最近也跟香港那边作了一次交流,我特别深的一个感受,就是去深圳某部门,介绍一个短片,说他们的法制是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基石。我就很感慨,我们学习香港,推动深港合作,不单单要从经济层面上来进行衔接、对接,实现一体化,政府层面需要做的太多了,包括法制的层面。由此我感到我们共建大都会,需要从制度方面努力,包括法律,包括政府管理,要从制度上去改变。

罗伟平:听了各位专家的探讨,感受比较深,不仅仅是深港合作的问题,实际上这里面反映了很多共性的问题,理论是相通的。四年来,深圳有一个财政报告,都是我在牵头组织,从政府层面来讲,我们觉得现在很重要的一点,不管是合作,还是相互之间的协调,核心的问题还是利益。所以,深港两边怎么合作,实际上就是利益怎么协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很好地研究和解决,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可能还有一个制度衔接的问题,其实现在影响很多地方交往、交流很大的一个问题应该还是制度,制度的不衔接或者是制度的差异,产生很多管理上的问题,很难达到目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我觉得讲得真的挺好,包括深港之间要衔接的内容,包括如何衔接,在这方面作了很深入的研究。我个人可以和魏教授做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就是为什么要衔接,衔接以后,对双方有什么好处。可能从政府层面来看,怎样把这些落到实处,需要做好后续的一些研究工作。

邓雪丽:今天非常高兴参加我们深圳城市化研究会搞的这样一个活动,看到这本书,我感觉到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在可持续地推进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田,前些年我们也看到很多媒体、学者提出,是不是深圳试验田的作用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我觉得深圳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并没有结束,而是在推进。这本书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来讲,深港大都会的推进应该为深圳从改革开放的前沿变成城市化推进最快的地方提供了机会。现在又走到了更大的前沿,就是深港大都市圈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区域竞争,所以这样系统地探究理论问题,或者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理论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左江平:非常高兴参加这个活动,首先我向魏教授和他的团队表示祝贺!去年我有幸跟随魏教授开展深港体制政策差异与对策的研究,魏教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魏教授是非常勤奋、非常睿智、敢于创新的学者,他多年来致力于深港合作的研究,而且有了非常丰富的成果,我们平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经常会借鉴他的研究成果。深港合作的问题,本身就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富有挑战性,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课题。因为香港因素可以说是深圳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再加上香港和深圳是在一个主权国家、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合作,这种合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应该说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到现在都处于探索阶段。我自己也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研究不断地取得一些突破,也不断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深圳本身作为经济特区,担负着维持香港经济繁荣稳定的特殊使命,所以深圳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曾荫权特首在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把深圳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以后,深港合作进入了全新的一个阶段;魏教授又及时推出了这么一部巨著,我觉得特别及时,特别是两地的合作路径研究很有意义。这个课题非常有指导性,将对市委市政府研究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下一步深港合作的发展作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除了表示祝贺,还要衷心地感谢,感谢他们为我们作了这样的探索和创新。

李诗刚:今天很高兴参加这样一个学术研讨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途径,我看了魏老师的很多文章,常常是未见先生面,总是闻书香,他出了很多成果,首先对魏老师这本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关于深港合作的问题,其实在深圳,咱们一再提合作,每个时期表现的形式、表现的深度不一样,现在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尤其是现在要解放思想,大家对如何解放思想,或者如何进一步推动两个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聚焦到这个问题上。决策层也好,学术团体也好,社会公众也好,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很多研究机构也开展了研究。我认为,我们两个城市合作其实有很多问题,两个法律制度不同的城市,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城市怎么合作起来,这需要一些有志之士来解决。我们也期待能够在今后的深港合作中,魏教授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参考。

张玉阁:简单说一点个人的感受和看法。魏教授这本书的确是一部大书,不光是很厚重,而且这里面确实含有大智慧。具体有哪些大智慧,刚才各位已经说过了,我就不再重复,带回去以后要仔细拜读,谈几点个人的感受。第一点,我觉得这本书既是写给深圳人看的,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写给香港人看的,香港人很有必要看一下这本书,了解一下我们深圳在想什么,想做什么,我们和他们一块能够做什么,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点,我觉得这本书是魏教授和他的团队送给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深圳市非常好的一个礼物。而且这个礼物非常大,深港国际大都会,就我们深圳也好,香港也好,有共同发展的一个方向。我觉得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目标和愿景。第三点,它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可能更多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一种全球城市、特大型城市的竞争。所以我觉得这就是魏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的最重要的价值,对国家的价值,对深圳、香港的价值,也包括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所以非常感谢魏教授这样一个智慧之作,谢谢!

刘筱:因为刚刚拿到这本书,对整个框架第一次有了这样系统的认识,我看过以后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深圳是最先尝到高科技发展的甜头的,但是如何让高科技的发展更加深化,继续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目前我们相关配套的服务业——高科技发展所需要的服务业是比较欠缺的,而香港的服务业水平在世界上可以说排在前列,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个层面上,香港的服务业可以向我们输出,我们在技术发展上有些特点或者有些优势,其实可以形成很好的合作机会。

欧敏:首先感谢魏达志教授能给大家一个机会在这儿探讨深港国际大都会的形成机理,认识在座的朋友我也感到很高兴。我就我自己认识的几个方面谈一谈。作为深港一体化十大贡献人物评选人之一的魏达志老师是唯一一位不是在位官员,这就说明我们魏教授在推进深港一体化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包括魏老师的几位学生以及几位朋友讲到的,魏教授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能够写出一本几十万字的书,确实让我们深深感动。他在生病的时候,带着几箱书到医院去看,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敬佩和学习。深港一体化,说通俗一点,就是一个家庭当中的两兄弟,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现在上百年以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就像两兄弟因为一定的特殊原因走到一起,肯定存在差异与合作,这是深港一体化的历史必然。那么深港一体化怎么合作、怎么发展,实际上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包括通关、经贸以及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这些实际上都面对一个核心问题——利益的分配。魏教授组织编写这本书刚好为政府以及企业界这些具体的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我认为这是本书在推进深港国际大都会建设中一个主要的贡献。

倪元辂:我认为这本书是深圳提出深港构建国际大都会这个战略构想之后推出的第一部专著,也是中国把区域经济研究、城市经济研究理论提升为建设中国深港世界级大都会的第一部专著。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这本书、来读这本书我觉得有点意思。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对这个问题有几点基本认识,不管外界怎么说,我们改变不了深港共建国际大都会是客观规律的要求。经过学者的研究,有了思路之后,现在两地政府已经把这个构想接过去,进入它们的文件,变成会上公开讲的内容了,可以说政府官员已经接受了学者的想法,这是好事。

我们退一步说,如果两地政府都不敢这么提,不敢这么干的话,过10年、20年、30年,深港还是要变成国际大都会。

第一,它有经济规律的推动。经济规律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由一种趋势、一种潮流转变成经济规律。刚才魏教授说了,所有的经济形式都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就能做到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自然就达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了。因此我们说这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规律一定会推动深圳和香港成为国际大都会,形成一个经济区域。

第二,社会规律的推动。社会规律就是人文背景相同或者相近的两个区域,早晚要互相融合,形成一个共同区域。不用我解释,深圳和香港人文背景完全相同,因此社会规律会把深圳和香港推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区域。

香港读者:我姓张,是来自香港的。我还有一些想法,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外汇是没有管制的,内地是有管制的,金融的自由流通会有一定的难度。香港地少人多,还有传统留下来的管理系统、政治架构是非常优秀的,深港大都会将来一定会成功的,但应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呢?如果想快一点,金融流通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有香港的工资和深圳的工资不同,工资这个问题,需要平衡两方面的问题。谢谢!

林万泉:作为一个香港的公民,张先生对我们这个学术研讨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我们这个学术研讨会向他表示诚挚的感谢!张先生所关心的一些问题,我想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个学术研讨会不是终结,只是一个开始,可能会引发我们更多的研究、更多的探讨,而且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实践去逐渐融化深圳和香港两地的差异,逐渐使我们这两个地方融合在一起。当然,这是我们共同希望实现的一个宏伟目标。谢谢张先生,谢谢你的关心和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