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与文化立市
为进一步发挥档案在“文化立市”中的作用,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与深圳市档案学会共同举办的“档案与文化立市”学术沙龙在深圳召开。市史志办、市社科联、市档案局、市文化局、深圳大学、市档案学会等机构的十余位学者相聚一堂,就档案的文化功能、档案与文化的关系、档案在文化立市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市档案局局长林波从深圳的历史研究方面、从增加深圳的历史厚重感方面,谈了举办这次沙龙的必要性,同时谈了档案部门对文化立市建设的态度,着重介绍了市档案局近期开展的工作,他还建议把学术沙龙打造成为呼吁的集体、柬言的智囊、合作的联盟。他认为,文化立市是深圳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讨论这个话题相当于为档案部门的工作出谋划策。谈到文化立市,深圳这个城市难免让人议论为文化沙漠,我们也身在其中,不置可否。其实深圳也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那就是多元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创新的文化。所以深圳现在提出文化立市,正是市委市政府抓住了要害,一个城市没有文化,经济发展再好也不能长久,一个城市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近年来,虽然深圳市文化部门做了很多关于文化立市方面的工作,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上还是有人认为深圳缺乏文化氛围。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倡导文化立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什么收效甚微?文化给人们的感觉是应该博大精深,还应有厚重感,深圳不管建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还是设计之都,似乎都缺少一些厚重感,因此给人一种误解,似乎这个城市文化氛围不够。所以他认为深圳现在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的建设,增加文化的厚重感。档案就是记录历史,让档案与文化立市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文化立市当中历史文化方面的建设,增加厚重的感觉。作为文化立市的主要力量,档案、史志、文物部门以及其他文化部门往往只是记录历史,把记录回放出来的机会比较少,就好比一个只收不放的录音笔,我们这些记录历史的人应该是收放机,而不应该只是录音笔。市档案局作为全深圳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的主体,对文化立市的态度很重要。文化立市包括方方面面的事情,档案是其中的一方面,国家档案局和市委市政府都要求档案部门在文化立市建设中要有所建树,我们也有决心在文化立市建设中做好档案工作。档案部门的全部工作都应围绕文化立市来做。市档案局也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从事这项工作,人力资源和财政也都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为此,深圳市档案局新设立了档案资源开发部门,专职征集社会各类有价值的档案和实物,还有市档案学会专门从事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深圳市档案局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如在市档案局新馆七楼展馆与中央档案馆一起举办的中国档案遗产珍品展,以及共和国老将军书画展、深圳对外公务往来纪念品展,并有一个常设展“鹏城印迹——深圳档案文献展”,这个展览记录了深圳早期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通过大量的文件、照片和实物来宣传深圳的发展。最近我们还要举办“孺子牛·深圳魂”牛品艺术展,展品是厉有为同志珍藏的各类牛艺术品,其中有汉代至今的各种牛艺术品,还有世界各地的牛艺术品。此外,深圳精神的代表——孺子牛的创作者潘鹤先生也将他的创作原稿捐赠给市档案馆,届时也将一并展出。另外,市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也在合作出一本书,叫“档案大观精品”。最后他提出一个建议,建议将我们这个沙龙建设成为一个呼吁的集体,呼吁深圳全社会大力加强历史文化建设;将沙龙建成一个柬言的智囊,让社会各界在我们这个沙龙能够畅所欲言,为深圳市历史文化建设出谋划策,为文化立市柬言出力;还要将我们的沙龙建成一个合作的联盟,发挥各文化部门的作用,一起把文化立市工作做好。
作为本次沙龙的主办单位,市社科联的汤庭芬处长也在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她首先对市档案学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这次沙龙的议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介绍了学术沙龙的举办情况和2008年将要开展的学术活动。她谈到,市档案学会一直是深圳市学会工作排头兵中的一员,活动比较频繁,并且每次活动的质量都很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特别是档案学术研究工作一直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几度被评为国家、省、市学会工作先进单位。她认为,这次沙龙的议题——档案与文化立市非常好,正值十七大召开,这个议题很适时也很有意义。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我们记录历史特别是传承文化意义非常重大,对文化立市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文化的厚重感除了一些历史文化建筑物、历史文化研究著作以外,历史档案文献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档案与文化立市战略是紧密相连的,意义深远。学术沙龙的创办,为深圳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观点的平台,为打造深圳学派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通过各学会的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大家齐心协力来出点子、找对策,像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一样,将学术沙龙定期化、规范化、品牌化,使之在各专业领域形成影响、在学术界形成影响、在社会上形成影响。此外,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市社科联将着力进行以下两个工程的建设: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建设,将举办社科系列讲座、改革开放30周年社科研究成就展、深圳学术年会等活动;二是理论研究工程建设,包括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推出专题系列丛书、开展专题征文活动等。
市史志办毛剑峰处长从文史研究的角度谈了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同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认为,档案与史志办的工作有紧密的联系,史志工作就是建立在档案研究的基础之上,史志办的工作分为地方史、党史和年鉴,这三块的工作基础都是档案。其后,他从四个方面谈了档案与文化立市的关系。一是档案应为社会服务、为城市发展服务。档案记录城市的发展足迹,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保存历史,而且要为城市的发展和未来提供依据和资源。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同志都深有体会,建市之初深圳市的档案资源比较匮乏,给编制地方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档案部门近年来多次大规模的档案征集工作,将大批散落在各部门及个人手中有价值的档案征集进馆,给地方志编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定位及方向多提供借鉴。二是档案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和文明的组成部分,应该为城市的发展和文化氛围的形成作出贡献。深圳的历史很短,但人们对深圳的历史了解并不多,为此深圳市档案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深圳历史的编研著作,让人们了解深圳从明清以来的发展史,让人们重新认识深圳的历史文化,对研究深圳历史提供了很多借鉴。三是档案利用应与史志工作紧密结合。档案的编研应与史志研究同步进行,史志办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档案部门的密切合作。四是建议档案部门今后在档案收集工作中进一步拓展思路,扩大收集范围,特别是对反映深圳人文历史、深圳特色、深圳民俗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加大收集力度。现在我们收集的还主要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其他方面的档案不是很丰富,我们认为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像深圳原始的村落社区、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以及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主要群体打工阶层。我们去日本千叶县考察,发现县档案馆中存有大量的家族档案,这说明他们档案的收集范围非常广泛,我们是否也可以改变传统的档案收集模式,把收集的视野和范围放宽些,深圳也有很多家族,有很多家谱,对研究深圳历史、深圳原住民文化都很有帮助。深圳经济发展很快,民营企业档案也非常有价值,如果我们档案部门能够把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档案保存起来,对我们今后研究深圳的经济发展史会有很大的帮助。
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一兵博士就档案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档案是人类对于自己过去活动追溯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记忆的工具。没有档案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城市拥有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档案,就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城市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反映其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我们目前的档案工作,主要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从事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但今后我们应更加关注一些历史更久远但没有那么实用的档案,这就是对文化、历史的追溯,档案范围将逐渐向扩大、开放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良好、健康的发展趋势。谈到追溯的对象,具体化就是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文化遗产本体是无法永久保存的。因此,我们要靠一些媒介尽可能使之更长久地保存,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也就是扩大我们人类追溯自身历史的纵深度和宽广度。这些媒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档案,档案可以用文字、影像和数据等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更长久的保存,档案本身也是物质文化遗产,但档案的更新要比其他物质文化遗产方便得多,这就是档案的优势。因此,文化遗产唯一的、长久的出路就是档案。档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代又一代人正是通过档案的记载,通过对档案的研究、开发、利用,才使社会文化得以储存、传播和传承,档案在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因此得以充分显现。他认为,档案部门今后不应仅仅关注收集整理工作,还应加强档案宣传、教育工作,发动社会力量一起做好档案工作。档案、史志、文物研究等领域的历史学者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收集整理好现有的各种形式的档案,进而对已有的档案资料进行研究,也就是对于我们的历史、社会进行研究,从中寻找规律。
与会的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祥云教授、市文化研究中心刘中国副主任等专家学者也就此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档案与文化立市”,结合各自的领域谈了自己的看法。专家们指出,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物质形态的凝聚。档案是对过去和现在的社会活动的记录,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第一手材料的特征,使其具备了显著的文化特征,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后人继承和发展的文化资源。专家们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做好档案与档案馆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市民敢于来馆查阅档案、感受历史文化。此外,档案工作应该在社会大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并通过服务大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最后,市档案学会李国庆理事长对本次沙龙作了总结,并结合档案学会工作谈了自己对档案与文化立市的看法。他谈到,这次沙龙活动对于档案部门、档案学会来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首次。形式上,邀请了文化系统各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交流学术问题,改变了档案部门多年来孤军奋战的局面。内容上,交流活动跳出了单一档案专业的范围,进入了大文化的广阔天地,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讲述,提出建议和新的课题,有利于我们更新知识,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此外,他也谈了一些对档案与文化、档案与文化立市关系的认识。“文化”是什么?长期以来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他认为,文化是人的活动方式,尤其是精神活动的方式及其产物。如果这一界定可以成立,那么档案与文化、档案与文化立市的关系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首先,档案本身是文化的载体,它要为文化发展、为文化立市服务。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技术、艺术、军事、宗教等诸多活动,都以文字、图像、音像等形式作为档案记录、保存下来,可见档案是文化资源的一种储存方式。而档案馆则是储存文化资源的宝库,国家《档案法》称档案馆是“文化事业机构”,这是名副其实的。于是档案为文化立市服务,档案馆是专家学者文化研究的殿堂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既然如此,为什么有许多人对档案还有神秘感?以至于像深圳大学张教授这样的资深学者当走进档案馆大门时,还会产生诚惶诚恐的怵感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服务和宣传还不到位,广大的专家学者还不了解档案馆。他特别讲了两点,希望能为诸位释疑:深圳市档案部门在全国第一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国家档案馆定位为“公共档案馆”,公共的意思就是面向社会公众。深圳市把档案馆建在“市民中心”,其本义就是让档案馆直接面对广大市民,而不像有些档案馆建在省委政府大院内,门前还有荷枪实弹的卫兵把守。就此两点来看,深圳的档案馆一点也不神秘。普通的市民只要凭有效证件就可以查阅利用档案馆内已经开放的档案,更何况我们的专家学者。希望专家学者们挺起胸大步走进档案馆,放心地利用档案做学问、搞研究。其次,档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档案工作都有几千年历史,长期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档案工作特有的活动方式及其观念,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特色。例如:公元前1700多年前,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石柱法”,用树枝刻在湿软的泥板上晒干或烤干后作为档案副本保存下来;而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夏商朝却使用甲骨制作、保存档案,稍后的西周则以钟鼎刻铸文件予以保存和公布,春秋时期的郑国、晋国作刑鼎,就是将法律铸刻在鼎上公布、保存。“石柱法”和“刑鼎”以不同的方式公布法律,保存法律文件,成为该时代中东和亚洲文化的代表。又如,同样在一个档案馆,不同的历史时期工作方式并不相同。深圳市档案馆在初创时期由于建市年限短,馆藏只有市委市政府两办交来的不到3000卷档案,还不如一个大机关档案室,深圳早期档案一无所有,工作方式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经过十多年努力,也由于时代的前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深圳市档案馆现已馆藏数十万卷,且征集进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珍贵档案,采用计算机、缩微拍摄机、阅读器、修裱机、真空充氮消毒器等现代化设备管理、保存档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一部分档案信息可在网上提供利用。文化品位发生巨大变化。档案工作的这种地域性、时代性特征,正是文化发展规律性的突出表现。今后学会要继续做好档案服务文化立市这篇大文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档案部门一定要开门请贤,广泛采纳来自各方面专家的观点和建议。对学会今后在加强档案与文化关系方面,他认为,档案学会不是行政机关,不能对全市档案工作的开展作出决策和指挥部署,只能在“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定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此,他对档案学会工作谈了四点意见。一是加强联络。在档案系统和各领域、各专业系统之间,针对知识系列、信息资源、需求建议等方面,多沟通,多切磋,互通有无,加深友谊。二是深入研究。档案部门的人员要更多地学习其他领域的文化科学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自己在社会大文化中的位置,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服务文化立市战略决策,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三是广泛宣传。要把档案和档案馆的性质、功能、作用,档案与文化的关系,市民进馆阅档的方法、要求等,进一步在社会上广为宣传,使人人敢于来馆,依法积极利用档案。四是积极建议。一方面,我们要把今天各位专家的好建议转达给局领导;另一方面,今后,还要经常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向局领导提出建议,共同做好档案服务文化立市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