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教程(第2版)(邰启扬催眠疗愈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曾对催眠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对催眠现象作了一些合乎科学的解释。他从动物试验中发现,当单调而持久地重复使用弱的和中等的刺激时,催眠状态发生得比较缓慢;而在重复使用强的刺激时却发生得很快。这些强的和弱的刺激物,可以用一些与它有条件关系的其他刺激作为信号,形成与睡眠相联系的条件刺激物。在人类,除了应用类似于动物的那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之外,还可以反复使用一些诱导生理睡眠现象的词句。这些词句也是条件刺激,可以引起睡眠状态。因此,凡是过去与睡眠状态曾经发生过联系的刺激物,无论是强的还是弱的,是物理的还是词语的,都可能具有催眠的作用。而且,应用的次数越多,效果也就越迅速、越好。可见,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催眠现象的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还认为,催眠是觉醒与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抑制过程是普通睡眠的基础,同样也是催眠现象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催眠与睡眠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催眠是部分的、不完全的睡眠。当然,催眠状态与睡眠毕竟不是一回事,它们的不同之处还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说来,沉睡状态下的人,通常是不会感受到外界的任何声音,若能感受到则表明未处于沉睡状态。而处于催眠状态下的人们,尽管可以对外界刺激不发生反应,不了解自己身处何地,不能回答除催眠师外其他任何人的问题,但对催眠师的一切表示,特别是言语暗示却极为敏感。如我们在前面曾介绍的那样,受术者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以及回答催眠师的问题。受术者与催眠师的这种特殊关系称之为“感应关系”,这种作用则称为“感应作用”。这样一来,催眠师就成了受术者与外部环境之间唯一的中介者。这种孤立的、独一无二的感应作用是催眠状态与睡眠状态的主要区别。

巴甫洛夫解释道:由于催眠只是不完全的、带有部分觉醒的睡眠,所以在催眠时,大脑皮层并不是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而一部分仍然在活动着和觉醒着,即所谓的“警戒点”。除了这一高度集中的警戒点以外,受术者的意识与外部环境是隔绝的,催眠师只有通过警戒点才能与受术者保持联系。这就是受术者与催眠师保持感应关系以及发生感应作用的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