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比较优势利益或超额利润:马克思与西方国际贸易动力理论比较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9YJA790061。

杨玉华

(河南科技大学)

自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该理论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构成现代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基石。该理论利用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丰歉和生产率差异解释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获得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以比较优势阐述国家之间相互贸易的基本动力和形成不同的贸易方式的主要原因。马克思则认为,追逐利润 (剩余价值) 才是企业的唯一动力和目的,而利润 (剩余价值) 尤其是超额利润 (剩余价值) 的积累,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源泉。国际贸易的动力究竟是比较优势利益还是超额利润,这是本文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其遇到的严峻挑战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成本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既然分工可以提高生产率,那么每一个都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双方都有利。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下),商务印书馆,1974。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更一般化的比较成本理论,解决了在绝对成本处于劣势的国家参与双边贸易的理论问题。该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根据各自生产要素差异所形成的生产成本相对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则国际贸易对双方是互利的。

该理论在实践中遇到两大挑战:(1) 静态比较优势与事实不符。该理论把参与国际贸易双方优势进行静态比较,事实上锁定双方优势和劣势,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会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无法自拔,而发达国家则由于先发优势一直处于国际贸易高端而坐享其成。事实上,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参与国际贸易双方比较劣势和优势是能够实现转换的。历史经验表明:在过去的大约50年里,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约为5%;发达国家保持发达水平的概率约为90%,降级为发展中国家的概率约为10%。胡迪:《中科院报告提出中国发达战略“四步走”》, http://cn.chinagate.cn/economics/2011-01/17/content_21752713.htm。(2) 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决企业层面的盈利和后续发展问题。在较低生产率条件下,无法保证企业利用比较优势生产要素获得正常的、可持续的盈利。而这些假设与事实严重不符。以世界500强榜单变化为例,中国1995年只有3家企业入围,而15年后,中国上榜企业激增到46家,增长了14倍多,占到了500强总收入的8.4%,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二 马克思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

面对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实践挑战,其实,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追逐利润,尤其是超额利润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唯一源泉。追逐超额利润不仅可以圆满解释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根本动机,回答发展中国家企业迅速成长的源泉,而且可以阐明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微观基础。所谓超额利润,就是企业利用其较高的生产率优势或者垄断地位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率以上的利润。本文特指企业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获得超过国内企业平均利润率以上的那部分利润。马克思在“对外贸易”有关理论中,详尽论证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参与对外贸易的资本都能获得超额利润或较国内平均利润高的利润。

(一) 普遍的对外贸易,是资本逐利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是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形成了资本主义不断扩大的再生产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264页。

(二) 获得超额利润是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1.价值规律作用的重大变化是产生超额利润的条件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价值规律的作用从国内市场延伸到世界市场。但与国内价值规律作用相比,国际价值规律作用条件、内容和结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1) 由国内市场转化为国际市场,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不同。由于资本和劳动力转移会受到诸多限制,国际间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竞争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国际间的利润率平均化水平会大打折扣。这样,世界市场利润率和各个国家国内市场利润率水平就会形成不同的落差层次。(2) 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所形成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国际市场就会形成经济资源向优势企业国家的转移的现象。通过国际贸易,生产率较高国家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无偿占有部分生产率较低国家的剩余价值或者利润,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为“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3,第112页。。(3) 国际贸易获得超额利润不是暂时现象,而是长期的普遍结果。在国际市场,其一,由于价值规律作用差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就会形成两个不同平均化的利润率水平。其二,由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形成了国际市场平均利润,而参与国内市场交换的企业则形成了国内市场平均利润,即使同一国家的同一个企业也会形成国内国际两个不同层次的平均利润。其三,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差异与国际化平均利润率会形成不同差额。所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民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双向转换所形成的利益差额就成为国内企业参与贸易的直接诱因。其四,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充分,居于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就可以因此而长期获得超额利润。

2.较高的综合生产率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认为,较高综合生产率是对外贸易资本获得超额利润的直接原因。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国际市场高于商品的国民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得便宜,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劳动在这里作为比重较高的劳动来实现,利润率就会提高。所以,“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对于落后国家来说,“它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是因为在那里,由于发展程度较低,劳动力再生产成本较低;工业水平不高,还存在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资本有机构成还比较低,“劳动的剥削程度也较高”,“利润率一般较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264~265页。由于落后国家的工业资源开发利用较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又加上资源、环保意识不强,法律体制不完善,劳动保护力度低下,所以,落后国家工业资源开发的环境成本、劳动成本都十分廉价,“处在有利条件下的国家,在交换中以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的劳动”,“较高的利润率就可以和较低的商品价格同时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265~266页。

(三) 世界分工—协作的深化利益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不竭源泉

追求国际贸易利益即超额剩余价值是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力。从表面上看,国际贸易利益直接来源于流通领域,来源于价值在国民价值与国际价值转换中所形成的价值差额。从深层原因看,国际贸易的超额利润则来源于国际分工形成的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利益。

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在微观上,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来实现的。企业内部分工协作不仅具备一般协作的诸多好处,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集体生产力,这种分工协作新生产力,在不断并入自然力——科技力量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率;企业内分工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协作水平的提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通过国际化,成为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获得垄断利润的重要途径。在宏观上,通过价值规律作用推动生产社会化演进,也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市场化国际分工,通过国际竞争,把社会资源日益集中在优势企业手中,使生产日益产生集中甚至垄断的趋势;市场化协作则通过贸易、投资等市场化手段把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经验等传播至世界各国,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的普及和发展,进而提高世界劳动生产率,使参与企业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随着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和集中,剩余价值也就向优势企业所在国家集中和转移。

国际分工与协作是对外贸易的前提和条件,国际贸易不断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发展;世界市场成为连接世界经贸关系和国际分工—协作的中介;价值规律在世界范围发挥作用,推动国民价值转换为国际价值,推动了社会分工、企业内分工的国际化;分工的市场化、国际化构成了现代企业超额利润的主要来源:不仅使企业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而且推动了生产、销售的垄断,使少数企业或企业集团获得了垄断利润,进而推动国际贸易、分工和市场的发展;市场的扩大、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垄断为企业内部分工发展提供动力,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组织的变革推动企业内部分工复杂和多层级化。复杂的多层级分工所形成的管理成本和难度的提高,是企业内部分工市场化的直接诱因。市场化分工和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形成了全球网络化分工的新形式。世界分工协作的深入发展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不竭源泉。

三 马克思与西方国际贸易动力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与西方国际贸易动力理论的共同的理论渊源和文化传统,使其在理论上也表现出很多的共同之处,但他们的理论基础不同,研究目的、方法和立场迥异,也使他们的理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甚至冲突。马克思与西方国际贸易动力理论都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从发达国家经验出发,研究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在理论上表现为诸多的共同特征。(1) 二者都把“经济人”假设作为分析的前提条件,也就是都是从经济利益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2) 二者都从分工角度揭示国际贸易互惠利益的来源。“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商务印书馆,1972,第53页。二者都赞成国际贸易对生产力的积极推动作用。(3) 二者都运用比较方法揭示国际贸易的利益形成的原因。

虽然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源于古典经济学,但二者方向不同。马克思坚持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科学劳动价值论,使之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而西方经济学最终彻底放弃了劳动价值论基础,取而代之以均衡价格。在国际贸易动力理论方面,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从生产要素差异和双边比较利益的角度,揭示国际贸易的原因,马克思则进一步从生产力水平差异和企业动机方面揭示了形成比较利益背后深层的条件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