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与形塑: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研究社会认同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社会认同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与重要地位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早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4页。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以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前言。。2000年6月,党中央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如此高级别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江泽民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见《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因此,“不重视、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成为成熟的领导干部”。见《光明日报》2000年6月29日。

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之际,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乃至于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个人而引发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等新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同时经历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使不同的地域人群、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在一些社会的重要价值认同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差异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355页。的新态势。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如何进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价值三个层面的重新整合,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团结,成为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其中,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正如台湾学者邓志松所指出的,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价值、认同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现象,与其谴责或遗憾,不如正视它,视其为常态,进而思考如何正确因应。邓志松:《公民教育与认同政治:以国家认同教育为例》, 《通识教育季刊》(台湾), 2005年第1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公民价值选择、建立互动规范上责无旁贷,社会价值越分化不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越突出。只有充分发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可谓重中之重。青年公务员是领导干部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能不能增强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时代感和认同感,直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2.思想品德自身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正因为有关人的研究纷繁复杂,目前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围上分歧很大:有的主张只研究人的本质和人的思想品德;有的认为应重点研究人的心理;有的认为应重点研究人的思想意识;有的认为应重点研究人格和人的行为;有的则认为应重点研究人的“接受”规律等。但不论意见如何不同,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都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统一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包含了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二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是研究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就是一定社会发展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第20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工作的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就是使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克服这种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是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其内在的特殊矛盾会不断产生、不断发展,并存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活动过程,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一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可以说,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出发点和题中应有之义。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第30页。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研究、不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就不可能做到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就不可能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顺利实现从“现有”水准向“应有”水准的提高和转变。社会认同能够比较全面、比较动态、比较科学地揭示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之更为深刻、更为完善。

思想与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思想支配行为,行为表现并检验思想。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怎样的呢?理论上的探讨有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起决定作用。其次,社会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又不仅仅是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决定作用和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所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邱伟光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94~98页。最后,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张耀灿先生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客观外在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积极活动中,主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影响,通过主体自身的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第290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先把社会发展对人们的要求传导给受教育者,使之变为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即达到“认同”、实现“内化”。与此同时,教育者又要引导受教育者将“认同”和“内化”了的思想意识付诸行为实践,用以改造世界从而实现“外化”;只有经过反复的“内化”和“外化”,当良好的品德行为成为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时,才能说他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第37页。可见,在思想品德中,思想是内在实质,行为是外在表现,尽管“认同的程度随着内化的状况而有所不同”,〔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47页。却是知行合一的关键所在。虽然道德规范对社会行为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但是在个体尚未接受规范时,它始终是一种外在的律令,与个体的具体行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距离。要让社会发展对人们的要求、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具体行为,既离不开个体对规范的理解,也离不开个体主观意志的选择和情感的认同。总之,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中,理性、意志以及情感认同作为统一的道德结构的不同方面,都在影响着要求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接受程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要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第42页。一切外在因素只有纳入到自我世界中,为自我所认同,才能真正促进自我的发展。因此,研究衔接思想和行为的关键点之一——认同问题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必然要求

早在战争年代,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过: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54页。。如果说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提炼及其向理论形态升华不够,与中国处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那么时至今日,这一研究人的思想、行为习惯、品德等的堪称最难的学问,其理论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如何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假如以严格的学科建设标准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尚且存在着较大差距:不仅落后于学科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与学科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而且与学科理论研究的规范性要求也相去甚远,因此迫切需要实现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少明显的不足之处,无法很好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据研究,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有体系中就存在着研究宏观方面多、研究微观方面少,研究教育传导多、研究接受机理少的缺陷。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论著和教材中,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一般仅占全书的1/6或1/5,内容偏少、分量太轻;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第31页。研究中的概念范畴各说一套、理论阐述缺乏论据、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不足甚至混乱等问题,已经引起同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大量引用的相关学科知识缺乏严格整合,存在着消化不良、理解有误、运用不当、含糊不清等现象,亟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学科的前沿理论即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并与相关学科理论保持对话与沟通、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品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形态。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等到“条件成熟时,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门分支学科来专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这也是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科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第30页。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社会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借鉴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其核心概念和前沿理论,即社会认同理论的相关研究,在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类历史经验积累的优点,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片面强调外部灌输等缺点,更好地把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关键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