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与形塑: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认同

近些年来,社会科学家们对认同概念长久以来的兴趣已经得以剧烈增长。译自“Social scientists have also intensified their longstanding interest in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in recent years. ”,引自Leonie Huddy, From Social to Political Identit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22, No.1(Mar. , 2001), pp.127-156。认同或社会认同成为现代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其相关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中心。

西方社会学界对认同的解释总体侧重于阐述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等社会现象一致性的某种共识。

有学者从同一与差异的动态统一中进行阐释,如简金斯(Richard Jenkins)认为,认同主要是在人或事物之间确立了“类同”(similarity)和“差异”(difference)这两种可能的比较关系。因为恰恰是一个人的前后同一特性或一个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实际构成了他(他们)与其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差别。Richard Jenkins: 《社会认同》,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 London: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 1996,第3~4页。换句话说,“同一”与“差别”是内在于“认同”的两个不同面向,这是认同的动态原理,也是社会生活的核心。Richard Jenkins: 《社会认同》,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第5~6页。因此,认同可以说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James M. Baldw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Vol. l,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98, p.504.

有学者把认同上升到概念的工具层面,如Woodward等人在《认同与差异》(Identity and Difference)一书中,指出认同可以用来了解人们如何意识到社会、文化、经济与政治上的变迁。Kathryn Woodward等编《认同与差异》,林文琪译,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第2页。“所谓认同,不仅可以从适用于此处全部讨论的那种严格和相当正式的意义上加以理解,而且也可以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把它看作是部分政治、部分文化和心理的‘现象’。”复旦大学:《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20页。

有学者谈及认同的来源与建构,在当代世界中,认同有众多的来源,现代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身份角色的多重性,也决定了人们在特定场景中归属于不同的群体。“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过某些内心挣扎,而存在于相互冲突的认同之间的这些挣扎,则是以我们在世界上不同的位置……所导致”。Kathryn Woodward等编《认同与差异》,林文琪译,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第2页。虽然“对特定的个人和群体而言,认同可能有多种”〔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5页。,但是“一般说来,认同与人们对他们是谁以及什么对他们有意义的理解有关。这些理解的形成与先于其他意义来源的某些属性有关。认同的一些主要来源包括性别、性别倾向、国籍或民族以及社会阶级”。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38页。在认同的建构上,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一种认同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化,且将他们的意义围绕着这内化过程建构时,它才会成为认同。〔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王志宏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3页。学者Doise,W.指出:认同这种自我特质是在与他人的差异中被区别出来,是在寻找我者并辨别他者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且此一自我特质确认的过程,也可说是在社会中符号关系的产物。Doise,William(1998),“Social Representations in Personal Identity”,in Social Identity,edited by Stephen Worchel etc. ,London: Sage,pp.13-23.

还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指出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学习”;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第990页。认同也被看成是一种自居(把自己看成是所期望的对象,并表现出与对象类似的态度和行为)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百科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第397页。的心理机制,是“把自己亲近的人或尊重的人作为行为榜样进行模仿或内投自身的过程”。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390页。沙莲香把认同看作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是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因此,认同这个概念又可以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自我认同感(ego identification)是认同化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周围及社会生活中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同化为自己的特征,因此可见,自我认同感又是基于喜欢、偏好、尊敬、期望等等的主体选择过程,正是从主体选择这个意义上说,自我认同感体现心理品质。”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4页。方文界定的认同是“行动者对自身独特品质或特征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并且认为所有的这些独特品质或特征,都可以理解为独特的群体资格。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148页。

由于社会学家思索和探讨的主要是个人认同与社会结构限制之间的矛盾,而社会心理学家则主要聚焦于个人认同多面向的、依客观情况而定的特性。译自“Sociologists have pondered and explored the tension between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the constraints of social structure. ”和“Social psychologists have focused on the multifaceted and situationally contingent nature of individual identity. ”引自Leonie Huddy,From Social to Political Identit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Political Psychology,Vol.22,No.1(Mar. ,2001),pp.127-156。因此,他们所形成的认同理论中分别以美国建立在微观社会学及符号互动论基础上的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和欧洲源于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最为著名。显然,这两种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同、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但是“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作为社会建构的自我的社会属性,并且都回避将自我视为独立于或前在于社会的观点”,而且这两种理论都认为“自我分化成了属于特定实践活动(如规范或角色)的多重认同,并且它们使用相似的术语和相似的语言(如认同、认同凸显、承诺等),尽管这些术语或语言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Michael A. Hogg,Deborah J. Terry,Katherine M. White,“A Tale of Two Theories: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Vol.58,No.4,1995,pp.255-269.历史进入21世纪,这两种理论相互整合的可能性也不断被挖掘和加强,比如,在200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学刊》第2期上,就有五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整合两种认同理论的可能性;以至这一专题的主持人霍格和雷杰威都认为,通过认同研究不但能够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甚至能够加强两种社会心理学本身的整合。详见Michael A. Hogg,Cecilia L. Ridgeway,“Social Identity : Sociolog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 Vol.66,No.2,pp.97-100.转引自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它们以及相关的社会学研究能够为本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