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格局变化中的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展与困境

一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改变了人类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

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加剧了人口膨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区域、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开始对日益严重的工业化问题进行理性反思。

1961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发展”问题的第一个决议——《联合国发展十年》。该决议提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本身除了“量”的增长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质”的方面有所提高和改善。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同自然合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较好的环境。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目标。”人类环境会议开创了环境保护事业的新纪元,成为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没有使千百万人得以脱贫的发展,自然保护的目标难以实现;发展与自然保护相互依存,发展需要以呵护地球为前提。”1982年,联大第四十八次全会上通过了《世界自然宪章》,提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有赖于自然系统的功能维持不断。”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提出:“环境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所,发展是人类在此寓所内改善生存状况的行为。”该报告还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识,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21世纪议程》制定了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计划,首次把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看成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世界各国应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加强合作,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走一条环保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二 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展与问题

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20多年来,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存在的差距依然巨大,面临着有效路径缺失的困境。

1.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行动

为推进《21世纪议程》的实施,1993年联合国在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下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并且每年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1997年,联合国召开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第十九届特别联大,通过了《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方案》。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描绘了一幅人类未来发展蓝图。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JPOI)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两个重要文件,达成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伙伴关系项目倡议》。世界首脑会议后,为加快《21世纪议程》《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方案》和JPOI的实施,UNCSD进行了改革,从2004年起针对同一类主题以两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谈判,至2011年已围绕人居、气候变化、荒漠化、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等议题举行了四轮谈判。

环境与发展大会也促使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行动。

据统计,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瑞典等数十个国家还制定了国家层面的《21世纪议程》或与之相似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本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决定采取的重要行动。

国际组织方面,世界银行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对优先项目的选择进行了调整,全球环境基金把能力建设列为“战略优先事项”并为各国开展能力建设活动调集专用资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不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力度等。另外,国际社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与实施《21世纪议程》密切相关的双边或多边国际公约、议定书、行动计划、共识等,这些制度规则为国际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引和促进作用。

2.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进展

全球经济普遍增长,发展中国家GDP所占比重上升。全球GDP在1990年为21.9万亿美元,2010年为63.0万亿美元,增长了1.88倍。2010年与1990年相比,发达国家GDP增长了1.4倍,而发展中国家则增长了4.4倍,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不同年份GDP增长率见图1-1。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从1990年到2010年增长速度很快,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图1-1 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人均国民总收入变化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平均收入由1990年的4079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9116美元,增长了1.2倍。其中,高收入国家由1990年的18371美元增至2010年的38517美元,增长了1.1倍;同期中等、中低和低收入国家由892美元、820美元和287美元增至3763美元、3315美元和523美元,分别增长了3.2倍、3.0倍和0.8倍(见表1-1)。

表1-1 人均国民总收入变化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全球民生有所改善,在消除贫困与饥饿、促进教育、降低儿童死亡率、控制疾病、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自1990年以来,每日靠不到一美元生活的人数已从13亿人下降到目前的近10亿人,全球挨饿人口的比例从20%下降到目前的16%。1990~2009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人数从1240万下降至810万,这意味着每天少死亡近1.2万名儿童。享有卫生设施和清洁饮用水源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995年分别为54%和79%, 2006年则分别增加到60%和86%。不同地区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较见表1-2。

表1-2 不同地区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2011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相关数据整理。

全球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的数据,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能、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消费量由2000年的650.6百万吨油当量增加到2009年的837.7百万吨油当量。201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已达13.0%。欧亚大陆是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最多的地区,而亚太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见图1-2)。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的自然扩张,已经在全球范围显著减少森林净损失面积。2000~2010年,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已从1990~2000年的每年净减少830万公顷降至每年净减少约520万公顷。

图1-2 近10年来不同地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

3.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尽管20年来全球在可持续发展的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目标相比,存在的差距依然巨大,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直接威胁加大。气候变化、沙漠化、持久性污染物累积等重大环境问题继续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国际社会至今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人类自身健康和文明延续的自然基础受到威胁。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11)》,随着人类对塑料和含磷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海洋塑料垃圾和磷肥入海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形成威胁。在所有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中,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最为严重。图1-3显示了1990年和2008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据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过去30年的人为变暖可能已在全球尺度上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影响。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6.4℃。在此背景下,很可能会发生一些突然事件或不可逆转的影响,一些岛国很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二是生态超载背景下的发展空间争夺更趋激烈。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据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4)》,当前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在已经被全面评估的脊椎动物物种中,30%的两栖动物、23%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2011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在西亚和北非地区,水资源用量已经远远超过可持续用量的阈限,南亚、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正在接近阈限。在生态超载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将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约束,这也必将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自然资源消耗、碳排放等发展空间上的争夺。与20年前相比,这种斗争和博弈更加激烈,关系更为复杂。

图1-3 1990年和200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是全球性民生问题凸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20年来,虽然全球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这种成就存在着巨大的区域不平衡性。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人文发展指数达0.955,低收入国家仅为0.423;发达国家100%人口享有卫生设施和清洁饮用水源,而低收入国家这两方面达标的比例仅为39%和68%;在东亚,贫困率已快速降低,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等地区却远远落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性民生问题进一步凸显。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与饥饿人数再次上升,实现所有人的充分就业和体面工作、提供基本卫生设施及服务、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及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等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放缓;在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经济非均衡、非公平性高速增长导致的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在经济发达国家,受困于经济低迷,就业问题和民众福利趋于恶化。不断加大的社会风险不仅将对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既有的发展成就趋势逆转。

4.全球未能实现预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原因分析

20年来,全球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许多方面未能取得预期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看,是由于缺乏实现目标的有效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遵约机制的低效和不完善,致使相关国际承诺与公约的履行明显不足。在发展援助方面,联合国设定了发达国家将其国民总收入的0.7%援助发展中国家、0.15%~0.20%援助最不发达国家的目标。然而,2010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为1287亿美元,仅占其国民总收入的0.32%,还不到承诺目标的一半,只有丹麦、卢森堡、荷兰、挪威和瑞典超过0.7%的预定目标;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额仅为0.1%,与预定目标也存在较大差距。在环境友好型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设置重重障碍,技术转让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国际缺乏促进技术转让的有效机制。国际公约的履约方面,目前国际上制定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公约达240多个。由于不遵守国际环境条约的效果具有累积性,难以将特定环境损害归因于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不遵约现象普遍发生。

二是南北两大阵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际社会尚未找到包容各方的利益协调机制,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诸多国际谈判举步维艰。多哈回合谈判10年来,世贸组织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举行过多次会议和磋商,但一直未能消除在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这两大关键领域存在的严重分歧,致使谈判中断、恢复、再中断,数次错过“最后期限”。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无果而终,德班会议虽达成了一些重要共识,但未能全部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落实坎昆协议和德班会议成果仍需时日。沙漠化防治方面,履约资金匮乏、资金运作机制不畅始终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联合国荒漠及防治荒漠化十年(2010~2020)”计划的启动仅是艰难旅程的开始。《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虽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资金问题和建立分配利益的多边机制等重要课题,都被推迟到以后的谈判中解决。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矛盾,人类并未真正找到协调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有效途径,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缓慢。20年来,国际社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两大路径,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结构调整。从技术创新来看,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污染物排放。然而,由于技术发展的步伐没有跟上经济活动扩张的步伐,20年来全球资源的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加,人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对资源环境利用的不可持续性。从结构调整来看,过去20年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耗性产业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一措施虽然大大增强了发达国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却加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的压力,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而发达国家又在技术转让方面行动迟缓,这一趋势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