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坚持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发展趋势:推进和谐,实现和谐
2005年,是落实“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央首次把“海峡西岸”写入“十一五”规划建议。这一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省委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部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持续、协调、有序、有效,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发展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表现为以下方面。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市场化程度较高;民主法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依法治省、转变政府职能、社区建设、村民自治稳步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全面启动,社会管理和建设得到切实加强,社会安定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基”教育继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突破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7%。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0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省建设继续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初步控制,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名列全国前茅。
当然目前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一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益性文化等方面历史欠债较多,全省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社会保障范围覆盖不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程度较低,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更为薄弱;四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就业、社会安全、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五是资源存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台风、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它标志着福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四个推进”的指导思想、“四个基本”的目标任务、“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努力实现福建经济持续、协调、有序、有效发展,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平安,巩固和发展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将成为2006年福建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势。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和推进“平安福建”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为此,必须坚持以发展求和谐,以为民求和谐,以风正求和谐,以民主法治求和谐,以提高执政能力求和谐,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践中推进和谐,体现和谐。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是构建“和谐福建”的根本之道。必须牢牢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沿海对山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沿海对山区的支持和反哺作用,逐步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沿海与山区差距的体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村和山区的支持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2)统筹对内对外发展。对外开放,这是福建的一大优势,也是福建不断提高竞争力一个最大的努力方向。同时,我们还应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一个省份区域内的发展问题,更加重视普遍联系条件下充分自主的知识创新体系、工业发展体系、组织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的建立,通过开放,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体制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3)统筹海峡两岸往来互动。福建的优势在于和台湾有密切的“五缘”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因应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变化,福建要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一切机遇,拓展思路,积极作为,在“六求”上开展工作: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促进两岸和谐,共同发展。
(4)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大政府对公益性事业发展的投入,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投入兴办社会事业的筹资机制,扩大社会事业对外开放程度。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生态相协调,把其提高到和谐社会发展新趋向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区域性的社会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整合效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5)统筹人与自然发展。要加快绿色海峡西岸的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制度与政策体系,形成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绿色GDP三个递进概念和福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路径,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鼓励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发展是构建“和谐福建”的根本之道。必须牢牢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善社会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切实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社会和社会的自主与自律能力,推动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的建立,形成分工合理、调控有序、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2)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以服务群众为主题,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统筹公共服务的分配与布局,促进城乡、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大体均衡。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引导和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全省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社区服务内涵,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方式,健全社区服务队伍,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积极开展面向特殊性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努力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更加注重公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着力解决好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慈善募捐的长效机制。
(4)加强社会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除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和自救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5)加强社会评价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社会发展评估机制,发挥评价导向、激励约束功能,推动公共管理向绩效导向型转变,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维护较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发展活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体的发展愿望。重视解决好劳动关系、劳资关系方面的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劳资关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