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与劳动就业: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就业结构优化效应与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就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模式

一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模式

(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在我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主要是针对我国户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及土地使用等城乡不同制度政策而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提出来的。对此的研究近年来也不少,但尚无统一权威的标准定义,大多用“城乡统一”“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类似提法。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创新,内在动因在于市场经济下资源优化配置、规模效应等所孕育的巨大制度收益空间[1];或者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义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以及所产生的贸易收益的合理分配[2]

也有学者主要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取消城乡间的不平等待遇,打破城乡界限、开放城市,促使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发挥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扩散辐射作用,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进步,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3]。还有学者强调了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的整体协调发展,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的协调发展,即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互相服务,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促使整个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4]

另有观点认为,城乡一体化是通过城乡依托、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而形成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两个异质系统在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上日益优化组合从而消除城乡差别的变化过程;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互相融合、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关键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实现政策上的平等、产业上的互补和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同样的文明和福利,促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出发,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体制的束缚,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调控手段,完善城乡结构与功能,统筹协调城乡利益分配,使城乡成为职能分工有所不同却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而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以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最终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城乡差距基本消除、城乡关系完全融洽的和谐共生状态。

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也就是劳动力资源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城乡协调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生产要素市场。具体是指在劳动力的市场交换过程中,对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都实行统一的、没有任何制度性壁垒和政策歧视的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协调、优化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使之能够自由地从供给过剩向供给不足、从效益低向效益高的部门流动的人力资源市场。

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含义,有观点认为,就是指在劳动力的市场建设和交易过程中,通过改革使进城就业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处于相同的市场,享有公平的待遇、完整的合法权益与平等的就业机会,消除原有的制度性分割现象,清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破除城市中出现的城乡劳动力之间各种不平等的制度限制,实现城乡劳动力地位平等、互补互促的发展过程,使城乡劳动者实现公平竞争和自由流动[6]。我们则认为,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劳动力市场从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向城乡一体化状态转变的演化过程,其具体内涵也就是打破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在制度、政策上的界限,逐步清除体制性障碍,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构建相互协调的新型城乡关系,以劳动者自身素质作为就业的主要依据,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市场监督调控制度,使城乡劳动力都能享受相同的就业服务待遇,形成统一开放、规范完善、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从而缩小并最终消除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7]。简而言之,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核心是权利平等,关键是要素流动,前提是制度创新,目标是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一体化程度通常可用三个基本指标来衡量:①城乡劳动力市场交换行为的普遍程度(城乡劳动力的流动范围和频率);②城乡劳动力市场价格(工资)机制作用的发挥程度;③城乡劳动力市场交换行为的规范化程度[8]

(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目标模式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平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信息共享和协调发展,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9]

1.城乡劳动力流动自由化,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劳动力平等有序地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充分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是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下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突破各种制度性、社会性阻碍,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平等、有序的双向流动,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协调发展。

2.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化,实现城乡劳动力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

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必然会形成劳动者失业、工伤、医疗等风险,而城乡不统一、不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明显不利于减轻劳动者的风险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要求建立健全城乡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如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保障)建立完善符合各自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既可以满足城乡劳动者不同的保障需求,又能够保证城乡劳动力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

3.城乡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化,形成网络化的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服务体系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劳动者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过程,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础条件。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统筹城乡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城乡共享、协调互助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缩小城乡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差异,实现城乡劳动力素质的协调开发和共同提高,真正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平等有效就业。

4.城乡劳动力市场监督调控一致化,形成法制化的城乡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

城乡劳动者在合法利益和安全保障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是有效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流动和配置利用的基本保证。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需要有法制化和科学化的城乡一致的监督管理调控体系,以消除城乡劳动力资源使用成本上的差异,规范完善劳动力供求、中介管理、劳动仲裁、工资形成与竞争机制,保障城乡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工资报酬等正当权益免遭损害,营造有利于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法制环境,确保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如图2-1所示。

图2-1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目标模式

二 就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模式

(一)就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

要实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就需要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的所有制部门之间进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10]。而要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则需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那么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背景下所要求的就业结构应该如何定义呢,国内学者们提出的观点各异。

如前所述,有的学者认为,就业结构的内涵应从城乡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这四个角度去定义[11]。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就业结构就是指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所拥有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12]。而一些学者则是进一步指出,就业结构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就业人口构成及其劳动者的就业结构比例关系,具体维度包括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年龄结构、所有制结构及其行业结构等[13]。另外一些学者在分析了我国就业结构失衡的限制原因后指出,就业结构应该具体指产业就业结构、区域就业结构和城乡就业结构三个维度[14]。尽管学术界对就业结构的界定与划分,意见不统一,但所持观点基本上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即肯定产业结构(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就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国内大多数学者也主要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系统阐述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问题。

而早在1986年我国学者姜渔就对就业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义。他认为就业结构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尺[15]。喻磊(2007)也认同了其对就业结构广义和狭义的划分,狭义的就业结构指就业的产业结构,而广义的就业结构则除了产业结构外,还包括职业、城乡、行业、性别、年龄、所有制、技术、地区等多种结构[16]。吴霖(2006)则指出就业结构是按不同研究目的而分类的各类就业者所占就业总量的比例,他主要从就业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三个方面来定义中国的就业结构并展开研究[17]。而卢岳一末(2009)的观点和喻磊相似,也认为就业结构的内涵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动者的基本结构,包括学历、技能、年龄、性别等在内的劳动者素质结构;另一种是劳动者在不同产业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即我们通常认为的就业的产业结构。卢岳一末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因而他研究的就业结构优化更多的是指产业结构的升级,并认为人们的消费次序会决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部门间配置的次序以及层次[18]。而伍海亮(2009)则认为就业结构即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在他的研究中侧重与劳动者就业的产业结构,即劳动者在各产业间的分布以及数量对比[19]

上述划分为本书研究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就业结构优化问题提供了参考。对于就业结构的含义,我们采纳较为完整的描述,即将就业结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狭义上讲,就业结构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就业人数的分配,而从广义上讲则指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域间、所有制企业、城乡间、劳动者素质(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技能等)等方面的分配。

那么相应的就业结构优化就是在就业结构含义的基础上引入均衡、合理、有序的概念。如有学者认为就业结构优化体现为就业人数在三次产业间比例的优化,所有制经济成分间的优化、不同行业不同技术层次间结构的优化以及其他角度划分的某种结构的构成间的优化。具体来看,就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就业在三次产业间的分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就业的城乡结构优化是指城市化程度以及工业化水平都较高,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与幅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就业的技术结构优化,则是指一国或地区科学技术总体发展水平较高、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水平的产业在产业构成中所占份额合理,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都普遍较高,引起劳动者对职业的偏好程度提升[20]

也有观点认为,从产业结构上看,就业结构优化是指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从无效状态转变为有效状态,实际的有效就业规模扩大,就业总量增加,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就业的比例趋于合理,就业结构转换水平跟得上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城乡结构上看,就业结构优化是指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城镇化转移与非农化就业,实现乡村就业比重的下降,城镇就业比重的攀升,就业的城乡结构得到优化,从而发挥我国就业的结构性效应,增加有效就业总量;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就业结构优化是指城镇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就业比例下降,而非公经济单位就业增加;从技术结构上看,就业结构优化是指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的技术层次性结构平衡。如此优化后的就业结构才能发挥其均衡和优化效应,实现就业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提高[21]。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就业结构优化就是指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域间、城乡间、所有制部门间、劳动者素质间等各方面处于分配均衡、配置合理和利用充分的一种状态。

(二)就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模式

要实现就业结构优化,就需要从就业安置、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多方面提供条件,就业结构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就业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地区发展对策和城乡统筹协调等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就业结构优化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配要大体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一致,不应存在过大的偏差,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三次产业间实现“三、二、一”的阶梯状分布态势。

第二,从地域结构来看,劳动力就业应该结合各地发展水平优化地域分布,合理有序地就近转移,不应一窝蜂地向东部发达城市盲目过度转移,应伴随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中西部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镇,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人力资源。

第三,从城乡结构来看,城乡协调的就业结构应是在城市就业基本饱和时加快提高积累广大农村和城镇的人力资本,为农业现代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优质劳动力。

第四,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优化的就业结构应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向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等非公经济部门,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力吸纳逐渐减少,形成非公就业为主的市场化、多元化的所有制就业局面。

第五,从劳动者素质结构来看,就业结构优化应该形成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技能强、就业年龄构成与人口年龄构成一致,就业性别结构与人口性别结构趋同的态势。

就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模式如图2-2所示。

图2-2 就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