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搜集国内外文献资料,充分利用前期研究成果,在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就业结构优化效应与演进路径。研究方法主要有:
(1)运用相关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法,实证研究我国31个省级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就业结构演化的相关性,横向分析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2)运用协整分析法和因果关系分析法,实证研究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就业结构演化的关系,纵向分析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就业结构优化效应。
(3)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各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经验做法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
(4)运用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抽样统计分析法,获取东、中、西等典型地区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方面的数据,实证分析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5)运用逻辑演绎推理和归纳法,研究当前中国特殊社会背景下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和总体思路,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和对策建议。
二 技术路线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与逻辑关系见图1-2。首先,从科学发展观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理论层面深入分析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内涵、目标模式和实现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其次,对当前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就业结构优化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并深入探讨相关制度性、市场性、社会性等制约因素;再次,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演进的路径选择、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最后,对我国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创新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和措施。
图1-2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与逻辑关系
[1]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3月17日,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4月25日。
[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2011年6月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http://www.mohrss.gov.cn,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7月6日。
[3] Chenery,H.,Robinson,S.and Syrquin,M.1986.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A Comparative Stud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25-96.
[4] Michael P.Todaro.1969.“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138-148.
[5] 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第12~186页。
[6] W.A.Lewis.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22:153.
[7] Gustav Ranis and J.C.H.Fei.1964.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Richard D.Irwin.pp.15-78.
[8] 乔根森:《过剩农业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1967,据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55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0年12月31日。
[9] R.H.Topel.1986.“Local Labor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S111-S143.
[10] Michael P.Todaro.1969.“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138-148.
[11] Michael C.Seeborg,Zhenhu Jin and Yiping Zhu.2000.“The New Rural-urban Labor Mobility in China:Causes and Implications”,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9:39-56.
[12] Audra J.Bowlus and Terry Sicular.2003.“Moving toward Markets?Labor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1:561-583.
[13] Thomas Hertel and Fan Zhai.2006.“Labor Market Distortions,Rural-urban Inequality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s Economy”,Economic Modelling 23:76-109.
[14] Thomas Glauben,Thomas Herzfeld and Xiaobing Wang.2008.“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Household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Zhejiang Province”,Food Policy 33:329-340.
[15] Suqin Ge and Dennis Tao Yang.2011.“Labor Market Developments in China:A Neoclassical View”,China Economic Review 22:611-625.
[16] John Knight,Quheng Deng and Shi Li.2011.“The Puzzle of Migrant Labour Shortage and Rural Labour Surplu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 22:585-600.
[17] 蔡昉:《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第239~246页。
[18] 漆向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优化就业结构》,《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5期。
[19] 王丽娟、刘彦随、翟荣新:《苏中地区农村就业结构转换态势与机制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6期。
[20] 周兵、冉启秀:《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7期。
[21] 李文星、袁志刚:《中国就业结构失衡:现状、原因与调整政策》,《当代财经》2010年第3期。
[22] 王志峰、黎玉柱、肖军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研究》,《新西部》2007年第2期。
[23] 郝坤安、张高旗:《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6期。
[24] 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第27~196页。
[25] 黄洪琳:《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4期。
[26] 王庆丰:《中国就业结构滞后问题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9期。
[27] Cai Fang and Wang Meiyan.2010.“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Employment in Transitio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8:71-81.
[28] 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5期。
[29] 李晓嘉、刘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0] 黄洪琳:《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原因探讨》,《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4期。
[31] 李群芳、孙贺先、尹继东:《中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8期。
[32] 李文:《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3] 漆向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优化就业结构》,《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5期。
[34] 李玉凤、高长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4期。
[35] 高铁梅、范晓非:《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1期。
[36] 周兵、冉启秀:《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7期。
[37] 杨云彦、徐映梅、向书坚:《就业替代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38] 陶相根、张福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启示——基于对山东省17地市1068户农民调查的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39] 课题组(史忠良等):《建立我国城乡协调的劳动力市场研究》,《当代财经》2006年第1期。
[40] 吴宏洛:《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非农就业障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1] 蔡坚、朱蔚青:《非正规就业与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2] 袁霓:《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自选择性与性别特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3期。
[43] 吴要武、蔡昉:《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与特征》,《中国劳动经济》2006年第2期。
[44] 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45] 石莹:《搜寻匹配理论与中国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2期。
[46] 郝团虎、姚慧琴:《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4期。
[47] 漆向东:《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优化就业结构》,《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5期。
[48] 潘士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学家》2006年第1期。
[49] 邓葱:《浅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下的就业问题》,《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8期。
[50] 章铮、杜峥鸣、乔晓春:《论农民工就业与城市化——基于年龄结构—生命周期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6期。
[51] 陈东有、周小刚:《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流动特点和结构分析——基于对江西省526位农民工的调查》,《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52] 史清华、程名望:《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结构与收入水平关系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53] 张二震、任志成:《FDI与中国就业结构的演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54] 边文霞:《就业结构内涵、理论与趋势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5] 臧旭恒、赵明亮:《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基于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56] 李文:《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57] 崔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政府职能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第2~16页。
[58]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12~92页。
[59] 苏大伟:《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城乡统筹就业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5~37页。
[60] 张永锋:《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以西北地区为例》,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第4~43页。
[61] 张文、徐小琴:《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结构性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的实证研究》,《企业经济》2010年第4期。
[62] 孟宪生:《吉林省中长期就业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3~25页。
[6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64] 蔡昉:《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第239~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