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西方的治理运动

引例:资料来源:S. Gross,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New York: Palgrave, 2001),pp.205-207。1992年,英国约克郡创立了邻里公民论坛,作为公民表达自我意见、进行观点沟通的重要场所。在随后的数年中,这种论坛组织在各个城市发展起来,达到21个,每个论坛的规模为3000~8000人。论坛采取开放的会员制。会员们将他们关心的事情和认为需要讨论的社区事务,以书面方式写成信件,投到论坛的信箱中,由论坛志愿工作者收集、整理、形成专题,然后,定期由论坛成员讨论、对话,以协调利益,达成共识。论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公民参与,论坛经常以一个专题为中心,召开“旅行会议”。他们经常在街道的广场上或学校的礼堂里召开会议。论坛还有培训方案,教会人民怎样就某个公共问题展开讨论。邻里论坛讨论的事情大到社区的公共政策,如社区公立学校的教育品质,社区犯罪青年的社会工作开展;小到邻里间的事务处理或冲突协调,如有关设置狗秽物垃圾箱或安装家用栅栏等。官方给予公民论坛的评价是:“80年代以来,分权的趋势更多的不是权力下放,而是赋予公民以权利。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能再让行政官僚从事和把持每一件事情,我们必须认同自下而上的运作形式。我们需要更多的组织参与设计公共事务管理,而不是强制推行。当然,我们得花一定的时间去努力推动这个过程。”约克郡的公民论坛只是20世纪末以来席卷全球的公共治理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在本章中,我们将以全景的方式概括性地介绍西方治理运动。


1989年,世界银行在讨论非洲发展时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此后,“治理”这一概念风行于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国际关系学等领域,治理理论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以治理为研究对象的著述大量涌现。有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频繁使用并依赖于治理这一词汇。如今,治理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已获得承认,并日渐成为一个颇具潜力的新兴研究领域。

本章首先分析治理兴起的现实背景与理论渊源,继而探讨治理的相关理论内容,涉及治理的内涵、特征、目标与本质等问题,以治理为研究对象,需要明确其研究层次和学科视角,作为客观现象,又需要探讨治理的不同模式和工具,最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治理作出较为完整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