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以来,“治理”一词不仅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流行语,更上升为一种分析工具,成为推进政府改革、壮大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理论。我所工作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改革开放以后较早地开展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工作,也比较早地关注到治理对公共管理学界和政府改革实践的影响。2007年,吉林大学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博士点和硕士点。应该说,这一新兴学科适应了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适应了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需要,也符合深化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高公共管理者公共政策水平的内在要求。不断深化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对于提高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推进中国社会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科点设立之后的几年中,我们一直致力于撰写一部对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分析的著作,不仅关注治理在国外的兴起与发展,也回应中国目前的改革实践,关注治理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发展过程。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就是我们近几年努力的一个成果。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兼顾西方与中国,既可以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基本参考,也可以为实践从业者提供理论借鉴。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书共分为十章,前两章为总论,分别介绍西方各国和中国的治理理论与实践状况,后面八章则分层次介绍治理的理念与实践,每一层面的治理又分别从中国与西方、静态与动态、历史与未来等方面予以阐述,各章都贯穿着治理的四维分析框架: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第一章“西方的治理运动”集中探讨治理的兴起背景、概念解析、理论渊源、实践模式和双重评价等问题,核心内容是对西方治理概念的理论分析。第二章“21世纪的中国治理”探讨当前中国所处的社会变革状况、中国治理变革的方向与历程、中国治理模式的特点与发展前景等问题。“全球治理”一章从国际关系学视角探讨治理问题,内容包括全球治理的兴起背景、理论流派、基本要义、分析框架、发展现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状与未来等问题。“国家治理”一章着眼于政治学视角对治理的考察,探讨国家治理的挑战与变革、治理能力的国家比较、中国国家治理变革的历程与前景等问题。“区域治理”一章主要探讨跨域治理的必要性、西方国家区域治理的类型与特点、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进程、策略与路径,中国区域治理的现状与前景等。“地方治理”一章从行政学视角考察治理问题,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治理,西方国家地方治理变革的层次与模式,中国地方治理创新的议题与案例等问题。“社区治理”一章从社会学视角考察治理问题,探讨社区治理变革的兴起背景、社区治理的结构、社区治理的过程、社区治理的前景等问题。“组织治理”一章从管理学视角考察治理问题,核心是公司治理与公共组织治理的结构、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子治理”一章以电子政务为研究对象,探讨信息与技术对治理的影响。关注西方各国电子治理的发展历程与方向,关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就与不足。“共享型领导”一章以个人治理能力变化为焦点,探讨领导者转型的必要性,共享型领导的特点、实现条件与实现路径等问题。
本书是我们研究团队集体合作的成果,虽然由我提出总体写作框架并统稿,但在每章的实际写作过程中,都经过了大家的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可以说,每一章中都渗透了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努力。各章撰写分工如下:第一、二章,麻宝斌;第三章,吴昊;第四章,严明明;第五章,韩兆坤;第六章,钱花花;第七章,任晓春;第八章,杜平;第九章,李国梁;第十章,麻宝斌、马晓杰。此外,杜平、钟震等同学协助我做了细致的统稿工作。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未能全部以注释等形式标注出来,但对所有前辈和同人,我们都要致以最真诚的感谢!同时,我要感谢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社会科学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的领导与同事,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为本书出版作出了贡献,使本书得以作为“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的系列丛书出版,并获得了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教材出版计划的资助。在此,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朋友们献上我们最深切和真诚的谢意。最后,我也要向负责本书编校工作的袁卫华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我们已经合作多年,我们之间的情谊也早已超越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由于研究能力和水平所限,书中一定存在不少错漏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学界同行和读者朋友的批评与指正。相信各位方家的不吝赐教,会使本书在今后的修改过程中更加完善。
麻宝斌
2013年3月于长春枫树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