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国内外需协调互动关系的理论观点评述
长期以来,我国对内外需协调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时期的当期政策选择层面,直到最近几年,理论性的分析才开始丰富起来。
(一)内外需互动关系实质是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的协调
认清内外需互动关系的实质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外需关系的前提。王秀芳(2007)研究了经济运行中的内外需关系,认为内外需关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国内经济运行与对外经济运行的关系、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以及进出口关系等三个理论层次之上。
杨运杰(2007)指出,内需与外需关系表面上看属于需求结构问题,实质上却是国内经济运行和对外经济运行的关系,这主要是由总需求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外需的衍生功能两个层次的关系所致。内需与外需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外需来说,内需增长比较缓慢;二是相对于快速增长的内需来说,外需增长明显不足。“国内需求高涨,而进出口增长却偏低”的内外需失衡状态是不必修正的失衡,人们最担心的往往是“外需增长迅速,而内需却明显不足”的失衡,这种失衡在经济运行中表现为对外经济运行规模不断增大,产销两旺,国内经济运行明显需求不足,国内企业则千方百计地将产品销往国外。这种失衡的结果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国内投资与消费的矛盾,推动国内投资率攀升,消费率走低,继而推动国内产能过剩的出现,迫使国内经济运行进行调整。
(二)内外需互动关系集中表现为内外经济变量的相互影响
认清内外需互动关系的表现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外需关系的着眼点。一般认为,内外需的互动关系集中体现在内外经济变量的相互影响上,国内经济变量包括国内市场规模、国内消费水平和结构、国内产业情况(如结构、研发、技术优势等);国外经济变量则主要体现为出口需求,现在也包括资本需求。王子先(2008)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一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内需与外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国内市场和需求,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及生产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物质基础支持,表现在:第一,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为出口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第二,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第三,国内研发可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第四,国内市场和产业技术优势可以促进双向跨境投资;第五,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升级可以促进国际化品牌和知名跨国公司的培育。另一方面,外需对内需也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表现在:第一,出口能够拉动国内即期消费;第二,外需能够推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第三,外需能够促进城乡市场的培育;第四,出口能够拉动国内即期投资;第五,外贸能够拉动国内产业升级。
(三)推动内外需互动关系的变化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内外需、内外经济变量之间会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外需互动关系的关键,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方晋(2006)从我国投资需求过度扩张的角度论证了我国外需与内需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和产能达到瓶颈时,外需的增加才有可能挤占内需。在我们国家还远未达到充分就业以及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出口的增长不会挤占内需。近年来出现的资源和能源产品供应紧张,主要是投资需求增长过快和不合理的资源产品定价政策造成的,与出口增长的关系不大。
(四)良性的内外需互动关系需要一定的实现过程
一般而言,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后,其效果的充分显现会面临时滞效应,因此旨在实现内外需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也需要一定时间来发挥作用。同时考虑到内外需主体的策略性行为会导致“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此,在推行相关政策措施时,政府需要有耐心。换句话说,良性的内外需互动关系的建立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比较长。克鲁格曼(2009)从中国的贸易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贸易结构与扩大内需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有关增加内需的经济政策是正确的,但实际发生效果可能还需两至三年时间。对于中国的贸易结构,克鲁格曼指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部门,在中国沿海地区的部门,即使国内的需求攀升,它们还是无法帮助解决困境。”
(五)危机环境下处理内外需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有机结合
经济危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经济复苏也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正确处理危机环境下内外需互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实现内外需发展的有机结合。傅自应(2009)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与扩大内需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实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有机结合。他指出投资和消费是国内需求的两大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需求一直处在高位,目前继续扩大投资不仅空间有限,而且边际效益会出现递减。因此,从长远看,当前扩大内需应着重在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功夫,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由于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这些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有效缓解经济波动,为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时,消费通过生产和流通环节,可以引导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时机,是投资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通道。
周敏倩(2009)在《我国外需与内需对经济拉动的失衡探析》一文中从出口导向政策的角度对于我国外需与内需对经济拉动的失衡进行了剖析,指出外需与内需拉动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导向政策数十年不变,国际产业转移推动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以及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影响。该文针对外需与内需拉动失衡的现象与原因,提出以下矫正二者失衡的路径: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实行稳步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外贸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适度的外需拉动力;从分配源头入手,积极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加强公共财政建设,推进公共消费水平提升。
(六)危机环境下处理内外需关系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
经济危机环境下,国外购买力的下降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加剧会导致外需波动比较剧烈,可控性大大减弱,因此,渡过危机的根本就是要依靠内需的基础性作用。杨瑞龙(2007)认为,中国走出经济低谷的关键是刺激内需。内需包括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不能仅在投资上考虑,还要在消费上想办法。杨瑞龙分析称很难在短期主要依靠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他分析说,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洲和日本2009年的经济处于负增长,因此中国的出口由过去的成本约束转向需求约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中国传统刺激出口的一些措施效果就大不如前了,原因主要是市场蛋糕缩小了。
陈淮(2009)认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有必要注意到三个重要背景。一是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的生产领域已经脱出了“瓶颈”地位,需求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方面。二是从供求关系看,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是导致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关键因素之一。三是作为大国经济,一方面不断扩大内需才能使国民经济获得稳定的增长支持条件,另一方面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我们才能有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抵御国际市场风险和不断获取更大国际比较利益的雄厚基础和条件。因此,对我国扩大内需的研究也应立足于战略高度和中长期过程,重视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全方位调整。
(七)危机环境下处理内外需关系的新思路是“走出去”战略
2008年经济危机与1997年经济危机相比,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许多显著变化,比如资本更加充裕,因此,当前中国应对危机有了更多政策选择,特别是资本输出的“走出去”战略。周立群(2009)从扩展国际市场的角度研究分析了扩大内需与外需的关系,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出口和国际市场。虽然金融危机给国际市场的开拓带来了很多的梗阻,但开拓国际市场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周立群强调,这些市场的开拓实际上是中国走向国际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中国既要瞄准这些发达国家和发达经济体,同时又要开拓在新兴国家的新兴经济体的市场。此外,周立群还表示,开拓国际市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加快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尤其是海外投资。“这是我们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能因为我们扩大内需,就放弃了国际资源、国际市场这个巨大的空间。”
综上所述,针对内外需互动关系问题,国内理论界已经开始探索构建起基本的理论框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然而总体上看仍存在三个不足:第一,相关基础性理论研究偏弱,政策建议性的分析较多,如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外需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内外需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等都尚处空白。第二,对于核心问题的研究领域,即内外需关系互动的实现途径等领域,仍缺少深入研究,像对全球其他国家的相似发展经验的借鉴,以及我国实现内外需良性互动的经济条件等分析还存在明显不足。第三,对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战略措施的认识不够深入,扩大与稳定是两个基本手段,但执行原则如何?相关研究仍缺乏讨论。这些都是本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